您好,请 登录注册

评新版《小城之春》

2004-6-12 0:33  来源:zhongshan.gd.cn/ 作者: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小城之春》的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连它的外景地都离我家不远。那种建筑、那种人物、那种氛围,对我来说仿佛上辈子经历过。正因为太熟悉,我可能不是该片最合适的评论者,一些细微末节的瑕疵,在我的眼皮下会加倍放大。

  首先注意到的,是台词的处理。五位演员似乎有五个不同的标准:管家操着浓重的江浙口音;戴礼言讲的虽然是普通话,但措辞语调仍保持着吴语的调子;玉纹显然是北方人在努力模仿南方腔,偶然蹦出几个京腔词来,把精心构筑的假象一下全给破坏了;而章志忱和小妹根本就没有一丝当地人的痕迹,说话模式完全是北京话剧的味儿。也许这两个见过世面、代表年轻一代的角色理应少带点地方腔,但角色间处理的差异实在太大了,有些音调你不可能在围绕上海方圆一两百里的地方听到,其刺耳程度不亚于北京人听《卧虎藏龙》中周润发的普通话。


  另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影片的选角除了管家,基本上都用错了人(注意:选角不当跟演技不好是两回事)。戴礼言的扮演者无论说话还是神态,非常地道,但是形象和气质根本不像一个江南的文弱书生,怎么看都更像山东大汉。演玉纹的演员许多片段都非常精彩,但冷不防会冒出一两个很不符合当年江南少奶奶的动作。至于章志忱和小妹,怎么看都像是来探亲的北方亲戚。


  一个地域的演员演另一个地域的角色,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像《小城之春》这样精致的文艺片,一切尽在完美的细节中。说话时一个不恰当的停顿、举止中一个突兀动作,会把人从那特定的氛围中猛然拉出来。影片尽量营造那种东吴文化懒散、幽怨、消沉、压抑的气氛,但就像演员那压不住的京腔一样,不时会有“感情饱满”的处理。比如生日晚餐上礼言看出妻子跟志忱之间的亲密关系,他独自躲到院子里哭泣。导演给了一个很长的正面镜头,惟恐观众不知道当时人物内心的痛楚,这种画面的直露跟极其内敛的当地习俗及影片风格格格不入。至于志忱的某些行为,西化得太厉害,即便是今天也会令人侧目。


  影片最出彩之处在于那些顾左右而言他的对白,那些似看非看的眼神,那些听似无聊的寒暄、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问候,那缓缓移动的镜头,那毫不渲染的音乐,有浓郁地方风情的场景和摆设(而音效和画面色彩似乎都有一些技术失准)。反而郊外踏青、城墙眺望、船上唱《春天来了》等情节,并没有起到反衬的作用,它们根本无力跟煤油灯、旗袍、幽兰争宠。传统的确能束缚人的天性,但传统也给人无限的眷恋。


  田壮壮是我十分敬重的导演,他对《小城之春》的热衷也众所周知。但喜欢一种风格并不等同于自己的艺术气质适合创造这种风格。尽管在拍该片时他已做到克制又克制,但我观赏时始终担心,田导的创作激情时时会冲垮戴家那温情脉脉的堤岸。


相关链接: 小城之春 田壮壮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