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毛泽东》:谁敢如此潇洒地表现毛泽东
2004-6-6 11: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广州日报》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随着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 》在全国全面上映,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前身是延安电影团)跟随毛泽东足迹整整65年积累下的大量珍贵文献资料也终于首次公之于世。有关毛泽东的纪录片段不在少数,占尽先天资源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之前已经在1983年毛泽东诞辰90周年摄制了《毛泽东 》,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又摄制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时隔10年之后,《走近毛泽东 》让看过的很多观众都大感意外,北京电影学院一个老师看完后评价说:“谁敢像艾辛这样如此潇洒地表现毛泽东”。
艾辛者,该片导演也,一个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年轻女性。对于《走近毛泽东 》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年龄。本报记者近日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
全新解读:
翔实资料让毛泽东更真实
记者:《走近毛泽东 》的开头让一群衣着时髦的现代男女青年在街头弹着电吉他唱着“摇滚乐”。这样的处理手法是非常新鲜也是非常大胆的。你的考虑是什么?
艾辛:那首摇滚是张广天专门为我们这部影片创作的,叫《永远的毛泽东 》。毛主席宣称自己是:有个性、有猴性、有虎性。像这样都和当代青年有共通的感情,有共同的语言。
记者:有没有担心自己因为年轻,对这样的大型历史纪录影片很难在拿捏分寸上做到位?
艾辛:其实也许正是因为我有年轻的视角,这个机会才最终给了我。当我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走近毛泽东,有机会接触大量珍贵翔实的资料,我发现毛泽东正是因为普通才伟大。我这一年都是在很大的压力下度过的,要拍好它的使命感有时我觉得比生命还重要,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大量看素材,搞得结膜充血,光素材就看了500本,有的还要看好多遍,还有很多国外的文献资料,老前辈的回忆录。
观念新锐:
有喜怒哀乐的真实毛泽东
记者:你是如何表达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呢?
艾辛:这个片子我觉得是用一种人情和人性的角度充分显示毛主席独特的性格和情感。你会在影片中发现毛泽东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普通人的很多行为动作。例如他吃饭的时候也会“咂吧”嘴,他见人就给人让烟,还给客人布菜,他还会游完泳以后光着膀子就跟老百姓坐在一起抽烟,他累了也会坐到土坎和铁轨上等等这些细节。
记者:影片有一个细节被很多人认为非常大胆:就是陕甘宁边区有些老百姓咒骂毛泽东:“天上的雷咋不劈死毛泽东?”这件事,一个电影学院一个老师看完后评价说:“谁敢像艾辛这样如此潇洒地表现毛泽东”。你有没有因为这份“潇洒”遇到审查方面的压力?
艾辛:没有,《走近毛泽东 》是一审通过。我想我必须用艺术的力量来征服评委,不能因为要审查就缩手缩脚,后来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
构思奇巧:
资料珍贵,视角更独到
记者:电影中哪些镜头是首次面世?
艾辛:其实电影中的资料某些个镜头观众可能以前也看到过,但是以我这样的角度挖掘和运用,绝对是第一次,例如他身为全军统帅,却一生不曾发过一枪,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他为了不被中南海高大的红墙隔断他和群众的联系,坐着专列深入大江南北田间地头,但是有关部门担心毛泽东外出视察常常造成人们围观拥堵,对毛泽东的安全不利,便规定毛泽东外出或在公众场合,必须戴口罩。他就这样戴着口罩外出考察。累了,就在铁轨旁或是土坎儿上歇会儿,抽口烟,这样的情景,安全是加强了,但从他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不能接触人民群众的孤独和无奈……这样的手法不依照年代顺序,自由组合,但却重塑了时空。
幽默感人:
没人能演得像毛泽东
记者:你觉得你真的走近了毛泽东吗?
艾辛:当时跟随毛主席拍摄的中央摄影队的一些老人们告诉我,毛主席对于他们拍什么一点都不在乎,一次他们拍主席的时候打灯,主席可能嫌太亮了,就开玩笑说:你的那个灯是什么太阳,都把我这个太阳给照晕了……毛泽东的很多个性故事和个性魅力真的很打动我。我希望所有的观众也跟我一样去发现一个真实的毛泽东。
记者:很多观众进影院可能还是冲着《走近毛泽东 》是纪录电影去的,毕竟特型演员演得再好那也只是表演。
艾辛:纪录影片的魅力就在真实,当初影片拿到洗印厂去洗的时候,一个老师傅就说,没人能演得像毛泽东,那些特型演员,只能是形似,好的也只能做到部分的神似。我觉得毛主席精辟的语言,独特的性格是很难克隆的。
【 走近毛泽东 】
【导 演】:艾辛
【摄 影】:李雄
【出 品】: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影片介绍】:
文献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 》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继1983年毛泽东诞辰90周年摄制的《毛泽东 》、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摄制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后,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推出的又一部纪念毛泽东的影片。
这部影片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功勋片、成就片,而是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重点着眼于毛泽东在五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

艾辛者,该片导演也,一个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年轻女性。对于《
全新解读:
翔实资料让毛泽东更真实
记者:《
艾辛:那首摇滚是张广天专门为我们这部影片创作的,叫《
记者:有没有担心自己因为年轻,对这样的大型历史纪录影片很难在拿捏分寸上做到位?
艾辛:其实也许正是因为我有年轻的视角,这个机会才最终给了我。当我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走近毛泽东,有机会接触大量珍贵翔实的资料,我发现毛泽东正是因为普通才伟大。我这一年都是在很大的压力下度过的,要拍好它的使命感有时我觉得比生命还重要,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大量看素材,搞得结膜充血,光素材就看了500本,有的还要看好多遍,还有很多国外的文献资料,老前辈的回忆录。
观念新锐:
有喜怒哀乐的真实毛泽东
记者:你是如何表达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呢?
艾辛:这个片子我觉得是用一种人情和人性的角度充分显示毛主席独特的性格和情感。你会在影片中发现毛泽东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普通人的很多行为动作。例如他吃饭的时候也会“咂吧”嘴,他见人就给人让烟,还给客人布菜,他还会游完泳以后光着膀子就跟老百姓坐在一起抽烟,他累了也会坐到土坎和铁轨上等等这些细节。
记者:影片有一个细节被很多人认为非常大胆:就是陕甘宁边区有些老百姓咒骂毛泽东:“天上的雷咋不劈死毛泽东?”这件事,一个电影学院一个老师看完后评价说:“谁敢像艾辛这样如此潇洒地表现毛泽东”。你有没有因为这份“潇洒”遇到审查方面的压力?
艾辛:没有,《
构思奇巧:
资料珍贵,视角更独到
记者:电影中哪些镜头是首次面世?
艾辛:其实电影中的资料某些个镜头观众可能以前也看到过,但是以我这样的角度挖掘和运用,绝对是第一次,例如他身为全军统帅,却一生不曾发过一枪,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他为了不被中南海高大的红墙隔断他和群众的联系,坐着专列深入大江南北田间地头,但是有关部门担心毛泽东外出视察常常造成人们围观拥堵,对毛泽东的安全不利,便规定毛泽东外出或在公众场合,必须戴口罩。他就这样戴着口罩外出考察。累了,就在铁轨旁或是土坎儿上歇会儿,抽口烟,这样的情景,安全是加强了,但从他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不能接触人民群众的孤独和无奈……这样的手法不依照年代顺序,自由组合,但却重塑了时空。
幽默感人:
没人能演得像毛泽东
记者:你觉得你真的走近了毛泽东吗?
艾辛:当时跟随毛主席拍摄的中央摄影队的一些老人们告诉我,毛主席对于他们拍什么一点都不在乎,一次他们拍主席的时候打灯,主席可能嫌太亮了,就开玩笑说:你的那个灯是什么太阳,都把我这个太阳给照晕了……毛泽东的很多个性故事和个性魅力真的很打动我。我希望所有的观众也跟我一样去发现一个真实的毛泽东。
记者:很多观众进影院可能还是冲着《
艾辛:纪录影片的魅力就在真实,当初影片拿到洗印厂去洗的时候,一个老师傅就说,没人能演得像毛泽东,那些特型演员,只能是形似,好的也只能做到部分的神似。我觉得毛主席精辟的语言,独特的性格是很难克隆的。
【 走近毛泽东 】
【导 演】:艾辛
【摄 影】:李雄
【出 品】: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影片介绍】:
文献纪录电影《
这部影片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功勋片、成就片,而是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重点着眼于毛泽东在五个方面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