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当表演步入盛世

2004-5-25 10:39  来源:摇滚年 作者:13N1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中国已进入了表演的“盛世”。是可喜还是可忧,值得“冷眼关注”。
  在“演风”大炽的时候,我本来想去谈演艺界本身。因为演戏、唱歌的人本身的职业就是表演,靠作戏吃饭,举世皆然,有什么可说三道四的呢?要想说,我也只说一条:在中国,演艺界是当代最红火、最威风的一族,近于成了“贵族”,开价、享誉都很高。一个真正的男女英雄、志士、仁人,本人很可能穷得近于未脱贫,处处受难(假的除外);但扮演英雄、志士、仁人的人则抢先成了百万富翁。尽管如此一走红,真料的英雄、志士、仁人就越来越少了。
  但演员毕竟是演员,以演为业,不必对此说得太多。我特意要说的是,中国的各界人士中将实干晋升为表演的人越来越多了!做某种正经事,至少要分出一小半、甚而一大半、乃至全部的精力和兴趣用之于表演,这样的现象越来越流行,已成为当今时尚。
  我在某地、某县、某镇、某村看到过这样的政府官员:为了表现他有“素质”,尽管在正业上想不出高明主意,拿不出利民举措,却很有一点绘画、书法、演艺之类的能力。四下里在下属的恭维中大都能画上几笔,写上几笔,题上几句词,作上几句“诗”。至于在什么娱乐性的场合,总是忘不掉唱上一段流行歌曲或京剧、地方戏曲(有时还唱得颇有水平)。这些爱好,都是好事,总比当年某些土得掉渣、光会用野话骂人的“干部”要强。但是这些爱好一经过分成瘾,“能力”大大胜于本职工作,大约十个有十个会叛离了爱民敬业的宗旨。我在一个县参加了一个县长的述职大会。这位县长的发言(稿子分不清是他本人写的还是秘书写的,或由本地有名文人润色的),满篇都是诗一样的语言兼“学术性”语言,漂亮而深奥,间或还用了一些外语。但我将他的“深文美言”使劲提炼一番,觉得有真知真识的“内质”等于零。在场者(尤其是百姓代表)大打哈欠,就是证明。
  真正以文为业的人,尤其文界名人,真学问、真本领又如何?实话说来,表演高于实才,叫卖高于真货。写了厚厚一部《演讲学》的人,用口语讲话时满嘴都是土音,而且里嗦,病句颇多,词不达意。另有些人,为了申报高级职称,苦苦写了(兼自费出版了)一部“专著”,古的洋的概念一大套,术语一大堆,外语引用了一大串。我要他将这一大部“专著”用短短的一段话概括其内容,他结结巴巴讲了十分钟,我还是不知所云。我逼他说:“你只用两分钟,十几句话,将内容再精练一下讲给我听。”他迷惑不解地说:“深奥学问怎能用民间语言、短短的几句话表述出来呢?”
  其实,真理都是朴实的,学问在表述上都应力求简明性。反过来,把真理搞复杂,把学问搞累赘,往往是真理、学问的伪化标志。那样干,一大半意思是为了表演!表演得很像有学问。
  用表演行为冒充实际本领的事眼下太多了,已近于世风。
  未发财的人,甚而很穷的人,常常表演出“富翁风度”;文化素质很低的人,常常表演出“上流社会”神气;小官常常表演出大官架势;贪官常常表演出“公仆风范”。特别是一经涉及“入世”、“与国际接轨”,起劲表演懂古、通洋的人,或这也是内行、那也是专家的人,格外多了起来。稍有一点地位、级别的人,有的大搞讲座,有的大写论著。可忧的恰恰在于:一经以表演为兴趣,为习惯,连真正的“入世”、“与国际接轨”都会被延误。
  表演与表现大不同。前者是作态、作戏,后者才含有一点可信度。表现贵在“体现”,把事做实做好,并显示出有质有量,基此取得客观性的认可。
  有一点表演性不一定是坏事。但表演过剩,表演成习,表演成风,注定会减弱我们在许多正经事业上的“出现权”和“存在权”。“盛世”是个褒义词,但表演之风一旦进入“盛世”,至为可忧。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