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流行的黑暗:歌特音乐反思录(上)

然而对于文化经历了数次阉割和重创,并经历了一段比之黑暗更为恐怖和痛苦的真空之后,国人已经很少能用沉静和成熟的心态来坦然面对文化风潮的兴起了,在每一次的运动中我们都能看到无数的煽动者,投机者,起哄者和跟风者,以至每一次都显得如此的突如其来和莫名其妙。世界在没有准备好的状态下突然变得无比喧嚣,每个人都身不由己的热情投入了,然而,没有反思的热情,注定是悲剧。
歌特,你、是谁?
两种音乐被包含现在歌特音乐的主流定义范畴之内:从后朋克(Post-Punk)衍生出来的歌特(Gothic)和继承了中世纪精神的黑浪潮(Dark Wave)。许多人称这是歌特音乐的两个分支或流派,这显然是不恰当的认识,它们的源头,不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相去甚远,我宁愿将它们看成毫无关联的音乐。如BAUHAUS 、SISTER OF MERCY、MISSION这样的歌特巨擘,实际上和JOY DIVISION开启的后朋克音乐一脉相承:传统的四件套、简约有力的配器、空前突出的贝司和鼓,追求音乐的狰狞和机械,以及沉重压抑的IAN CURTIS式嗓音。他们的音乐仍然传达一贯的朋克主题:城市青年的恐惧、工业文明的压抑、人与人之间疏离的痛苦以及青春的躁动和不安。这些乐队是朋克歌特风格的先行者也是保持者,除了THE CURE乐队外,我们很少见到哪支乐队对自己的音乐风格尝试过重大的突破。
黑浪潮则发端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之异于后朋克正如黑天鹅和蓝树精的丛林异于钢筋水泥混凝土的都会。无疑他们追求的是一个更飘渺的音乐情景,他们从现实中脱离出来,到中世纪精神之中去汲取虚幻的歌特风光。黑浪潮是真正的厌世者,不象后朋克们仍然在离弃之中透露出无限的尘世情结,他们否定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一切人文情怀:人性应当被压抑,对神性的渴求和尊崇才是高尚的。这种精神上对黑暗世代的回归强烈地体现在音乐形式的复古倾向上:黑浪潮大量使用弦乐和钢琴以及古典吹奏乐器的音色,组织音乐以旋律为核心,注重丰富的层次感和气氛的铺陈,对人声,特别是女声的锤炼达到圣咏式的高度,并在音乐构造手法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克制。与摇滚乐一贯的张扬奔放截然相反,黑浪潮在新音乐中的节制和冷静达到了顶点。从这里他们和朋克、乃至整个摇滚乐划清了界限。也正是基于此点,他们更多地被评论界称之为“新古典”。
虽然后朋克的黑暗乐队们在先以歌特被命名,但黑浪潮乐队冠以歌特一词似乎更为合适。后朋克的“歌特”是评论的结果,他们的音乐动机与此无关,歌特在这里不过作为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存在,如SISTERS OF MERCY,虽然被尊奉为歌特三巨头之一,却从来不曾承认自己是歌特乐队。而对黑浪潮音乐而言:歌特时代是他们直接的出发点,他们的音乐灵魂就寄托在那些尖顶大教堂、神迹圣歌和古堡幽冥之上。所以当美国校园枪杀案发生后,歌特音乐因对少年精神的负面影响遭受舆论指责时,虽然矛头指向不相干的MASON,PROJEKT的发起人兼BLACK TAPE FOR A BLUE GIRL的核心人物SAM还是站出来为歌特辩护了。
我总以为许多中国乐迷对两种音乐风格同时付出同等程度的热爱是毫无理由的,是“歌特”这个暧昧的概念将两者混为一谈了,实际上二者的源头、器材、表现手法、构造方式乃至精神内核都是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关联。黑浪潮(Dark Wave)发端时,原始意义的歌特运动已经走向没落,也很少见两派音乐的创造者彼此间相互欣赏。也许喜欢音乐的确不需要理由,只有感觉是最真实的。但是如此多的人不约而同地选择迥异的两种音乐风格,并如此集中、心无旁骛地将热情投注其上,不能让人不怀疑:这感觉是一种伪饰,是分类学以及模糊定义的恶果,而根源是盲目的歌特崇拜和狭隘的另类欲望。
歌特=黑暗?
也许许多乐迷对我上面的问题还有以下的答案:黑暗是他们同时喜欢这两种音乐的唯一理由。而且黑暗,也的确成为我所见到的大多数歌特乐迷的选择标准。然而,当将一种音乐用一个视觉概念来限定时,我们已经先失一着了。我们在讨论音乐时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不用音乐本身来解释音乐,而必须归结到文字或形象上,所以有人说中国人对音乐的理解大多数还处在卡拉OK的水平上,仿佛它不是独立自足的艺术,而是必须依赖其它形式才能被表达的寄生物。
我们可以说黑暗是一种象征,是压抑、神秘与庄重的象征,在某些方面这个词的确极好地解释了歌特音乐。但是,许多名噪一时的歌特乐队绝对没有达到这种高度而被黑暗爱好者们尊崇备至;还有一些歌特乐队从黑暗以外的途径达到了同样高深的艺术境界,譬如NICK CAVE,他依靠的是音乐中强烈的戏剧化冲突和锐利恶毒又不失高度的叙事态度,加上他的诗人情怀,成就了他的音乐艺术,在他的音乐,尤其是中后期的作品中,我们如何在SHEP SONG和INTO MY ARMS这样的歌曲中觅到黑暗的痕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