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戴锦华:第一次的电影推荐

2004-5-10 10:11  来源:银海网 作者:戴锦华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过分轻松地答应为同学们推荐几部优秀电影,因为作为一个以电影为专业的人,这实在是快事。但很快发现犯了和当年应允推荐本世纪优秀小说一样的"错误"——这是件极难的事情——不是好电影太少,而是太多,多到无法取舍。也许只为爱之深,所以当必须取舍时,便难以决断。

  下面的影片只是信手拈来,而非深思熟虑。如果深思熟虑,大约只能请大家去读世界电影艺术史的附录片目,而无法精选若干了。当然,如果你希望在电影中获得娱乐,那么这只是一张废纸。

  首先在近百年的中国电影史间选取,我且荐其三:

  《神女》:

  中国默片时代辉煌的一页。就其电影艺术而言,它丝毫不逊色于卓别林的任何优秀影片,所不同的是它是正剧。如果你真的能够发现并欣赏其中丰富的电影语言,那么你也许会同意:默片是人类曾拥有的一位"伟大的哑巴"。

  《小城之春》:

  中国40年代电影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且事实上成为彼时世界电影艺术的前沿。如果你熟悉欧洲艺术电影,熟悉欧洲艺术电影在60年代所获得的惊人的艺术成就,那么你几乎可以在《小城之春》中找到其全部特征。你会发现在40年代,中国影人已可以运用电影语言去触摸人们情感与心灵最幽深而柔软的部分。通过这部电影,你也许会记住一个中国电影大师的名字:费穆。当然,你必须忽略或绕过其中对白的40年代"文艺腔",今天听来太造作。但你是否意识到,同样的造作,在好莱坞电影里,一直延续到60年代?

  《黄土地》:

  尽管对90年代以后的陈凯歌的电影大都不敢恭维,但始终认为他拍摄于1984年的影片《黄土地》,是最优秀的中国电影中的一部。看过无数次,每次都会有新的感动。喜欢其中丰富而厚重的、关于中国的电影表达,喜欢其中处理空间的方式,喜欢那亘古不变的空间形象中,中国的生命、岁月的呈现--尽管时至今日,我已不再苟同于此间的价值表达。还喜欢它非叙事的结构,隐含的意韵绵长的故事和情感。那是陈凯歌与张艺谋间最为成功的一次合作。

  谈到外国电影,我将时间段定在60年代后,为了有所取舍,也为了此前的作品已有着太多的著作和定评。不是真正的排序,只是兴之所至。

  首先想到的,是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关于爱情的短片》(并不短,相当于普通故事片的长度),是他大器晚成的电视系列作品《十诫》中拍成电影的两部之一。深爱这一系列,为其间那种无法言说的忧伤和诗情,为舒缓而优美的节奏,为极端精美而似乎了无营造痕迹的画面。那是充满哲理和悲悯的诗。

  当然,我同意推荐另一部《关于杀人的短片》。事实上,后者比前者更厚重而惊心。到了我脆弱的一隅不愿承受的地步。基耶斯洛夫斯基所拍摄的作为法国电影的序列(《红色》、《白色》、《蓝色》),我当然喜爱,但也许是某种文化立场使然,在由衷地欣赏其中更为成熟而从容的制作的同时,我私下里仍是更爱他在本土的作品。

  如果你愿意,当然,《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蓝色》始终是一个爱电影人的首选。后者更像是《十诫》的延伸,其中电影的、和超越电影的一切,几近完美。而前者则是在雾一般的氛围、一种生命自身的无解中的歌吟。老是想说,懂电影的唯一途径是看电影,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不仅会教给你太多的关于电影的体认,而且你也许在此间遇到电影--这一似乎是感官世界的灵魂。

  继而出现的,是和基耶斯洛夫斯基十分相像或曰接近的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普的《雾中风景》(我偷了这极美的名字,作为我的书名,不过那是关于中国电影的著述)。一个道路的故事,一对小儿女寻找也许不存在的父亲。在平淡和从容间展露的生命的酷烈。一个守望者的姿态,一份守望者的凝视,神闲气定,却令人体味到一种撕裂般的痛。在那里,一切用电影的语言在讲述。

  由于关于忧伤和悲悯的表达,我想到了一个相当不同的导演的他的作品,但同样,我所体味到的感动是如此深,以致于难于言说。那是伊朗导演基阿鲁斯达米的《樱桃的滋味》和《橄榄树下的情人》。如此温暖而苦涩的故事,你的眼睛会含着泪,同时会会心地微笑。第三世界的贫穷的生活,顽强的生存的意愿。导演给艺术电影带回了故事,带回了朴素而美丽的讲述,带回了生活真切的片段。不是欲望,更不是关于欲望的欲望。看过这些被苦涩的柔情所浸染的影片,你大概会知道,为什么张艺谋突然选择了《一个也不能少》、《张元为什么拍摄了《过年回家》--多少因为基阿米鲁斯达引导出一个不同的潮流和表达。但这也是二张作品令人深感遗憾的地方--借用在网上读到的一句不无矫情的话:你不能复制别人生命深处的痛(尤其是当你没有真正体会过它--这是我加上的)。

  由于"伟大"的奥斯卡奖,阿尔莫多瓦"誉满全球"。当然,他早就誉满全球,只是没有到达好莱坞商业触角无所不达的角落。我喜欢阿尔莫多瓦,喜欢他那炉火纯青的后现代的戏仿,喜欢他大智若愚般地游戏在情节剧的套路之间,再把它拆成碎片。一个聪颖的大顽童(还称不上"老")。在他众多作品中,我并不刻意地选择了《高跟鞋》和《斗牛士》,这些不一定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但它们带给我关于电影戏仿的会心和快乐。

  先写到这里。我希望这是第一次推荐。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