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神话--英年早逝的摇滚传奇人物
Jimi Hendrix (1942.11.27-1970.9.18)
“我最喜欢的是将一切放任自流后偶然得到的声音。人总会长大,也许这种变化发生在连自己还未曾察觉到的时候。音乐也一样。我不会重复一种风格,而是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得丰富多彩。”——Jimi Hendrix
从1967年6月美国加州蒙特里音乐节名震乐坛到1970年9月去世,Jimi Hendrix简直就是一颗划过长空的流星。但仅仅是这3、4年的时间,Jimi Hendrix却在摇滚乐史上创下了一个神话。 Jimi Hendrix 1942年11月27日生于美国西雅图市的一个黑人家庭。从小喜爱弹吉他和节奏与布鲁斯音乐。60年代初期他在美军第91空降师服役,期间他摔伤了脊椎骨,疗伤期间独自一人苦练吉他,技艺大大长进。
1966年夏天Jimi来到伦敦,随后组成了Jimi Hendrix Experience 3人乐队。乐队很快在欧洲走红。1967年6月17至18日,他应邀参加蒙特里音乐节。在那场群星荟萃的音乐会上,Jimi Hendrix独树一帜,出神入化的吉他演奏令所有观看演出的人为之倾倒。
Jimi所热衷的是那份即兴的感觉,是没有刻意设计过的无限未来。他会用牙齿弹琴,用火将吉他点燃,他可以在吉他上弹出风声、雨声、瀑布声、射击声、咆哮声、口吃声……,吉他在他手中完全可以随心所欲爱怎么玩就怎么玩。
1969年8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Woodstock音乐节上,Jimi Hendrix出神入化的演奏更是技惊四座,手法之新,难度之高,至今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但长年的吸毒以及演出的奔波劳累彻底毁坏了他的肌体。
1970年9月18日,Jimi Hendrix离开人世,享年27岁。他在短短的3、4年时间内创造了一座后人无法超越的丰碑。
Jim Morrison (1943.12.8-1971.7.3)
他静卧于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墓地,虽说他生前只在巴黎待了几个月。他作为一个“摇滚骑士”躺在那儿接受络绎不绝的崇拜者的凭吊,虽说他生前备受争议。
自从1971年7月3日Jim Morrison猝死于浴缸里迄今已将近30年了,但他似乎从未离开人世。他的唱片、录像带仍很畅销,他的诗集、形形式式的传纪仍陈列在高级书店的书架上,这些音像制品、书籍每年的销量仍不少于100万。那些在他死后才来到人世的年轻人,怀着一种崇敬心情,谈论着他的故事,他的音乐,他的诗。
毫无疑问,他骚动着的精神从未和他的肉体一同消失在墓碑之下。在他那张著名的照片上,瘦骨嶙峋的躯体半裸着,高弹的颧骨勾勒出这位俊男高傲而又忧郁的气质,乌亮的黑发凌乱地卷曲着,眼神充满了诱惑。
他的传奇故事是这样开始的。1965年,在洛杉矶UCLA电影学院念书的Jim Morrison在那儿邂逅了训练有素的钢琴家Ray Manzarek。在威尼斯的海滩上,Jim为Ray吟唱了一首“MoonlightDrive”,两人当即萌发了组织乐队的念头。在吸收了鼓手John Densmore、吉他手Robby Krieger之后,The Doors乐队于1966年成军,同年签约Elektra唱片公司,1967年1月推出首张专辑《
其实,商业上的成功对The Doors的音乐而言远不能说明什么。在各类文化开始分流的60年代中后期,The Doors将一种来自地下的咄咄逼人的音乐带给了新一代年轻人,把激进的叛逆精神抛入流行文化。一位评论家说过,“The Doors是以The Beatles和The Rolling Stones的终止点为起始的。”而为摇滚乐带来这一划时代突破的正是Jim Morrison。他在创造一连串的摇滚乐的瑰宝的同时也创造了个人神话。
他的歌暗示着爱就是性,性就是死。当你听着“When The Music's Over”、“L.A.Woman”、“The End”这类充满痛苦绝望的幻像的摇滚长诗,你的心会被它的坚实核心扭曲得无以名状。所以过去人们常说:听过The Doors的歌,你和父母共进晚餐时的感觉将与过去不再相同。
令人心悸的东西绝大数时候总是辉煌的,但这种耀眼辉煌是以燃烧自己为代价的。他在舞台上本能地奚落观众,谩骂警察,乙醇成为他的“主食”。终日狂饮令他俊美的外形变得臃肿起来。燃烧有时是一种惨痛的过程。
在1971年推出《
近4个月后的7月3日,Jim Morrison在洗澡时死于心脏病突发。享年27岁。 这位摇滚乐的“风雨骑士”(Riders On The Storm)终于给自己“放了个长假”。
Ian Curtis (1956.-1980.5.18)
Joy Division乐队的灵魂人物Ian Curtis是摇滚乐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悲剧英雄”。
1978年底,加盟Factory唱片公司后的曼彻斯特乐队Joy Division来到伦敦发展。Ian Curtis刚到伦敦时他的癫痫病就开始发作,因此Joy Division的音乐从一开始就带点病态色彩。虽说乐队的发展之路颇为顺利,但Ian Curtis与生俱来的悲剧宿命正是以成功为起点,将一连串痛苦的脚印铺向毁灭的终结。
Ian和妻子Deborah相识于1972年,婚后于1979年生下第一个女儿Natalie。此后,Ian的性格变得越发孤僻,甚至有点难以理喻,他不准妻子去看他的演出,甚至规定乐队成员的妻子或女友都不准去看乐队的演出。伴随着日益加重的癫痫病症,他的自毁倾向也开始出现。
1979年底,Joy Division欧洲巡演时Ian在布鲁塞尔结识了一位名叫Annik Honori的女孩,两人开始交往。乐队巡演结束后,Ian将Annik带回了伦敦,他与妻子Deborah的关系出现了裂痕。此时,Ian Curtis陷入了复杂的三角恋情当中,既无法自拔,又充满自责。那时创作的“Love Will Tear Us Apert”便道出了Ian当时依恋而又孤独,甜蜜而又痛苦的矛盾心理。歌中唱道:“如果离开你所爱的人,能让对方快乐的话,我愿意!”他的妻子对这首歌是极为愤怒的,在1980年3月,Ian离家与Annik同居。
但是,与其说Ian选择了爱,不如说他为自己的精神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从此他更感到生活是如此的糟糕,生命是如此的可悲。他开始寻求永远的解脱。1980年4月7日,Ian回到曼彻斯特家中,写了封遗书后吞下了大量安眠药自杀,随即被妻子Deborah发现,送医院抢救后保住了性命。随后乐队又开始了一连串繁忙的演出。那时Ian总是穿着雨衣在台上演唱,表演时经常伴着癫痫病的发作跳出一种奇怪的舞步,台下观众不知情,纷纷开始模仿他奇怪的举止,一时间,穿雨衣跳怪舞竟风靡英伦各地。
那段时期,Joy Division的名声越来越大,但Ian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糟,癫痫发作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每次倒下后队员们总是担心他再也醒不过来。1980年4月,Deborah提出和Ian离婚。此后,Ian的性格变得更加怪异无常,时而兴高采烈、神采飞扬,时而阴沉沮丧,沉默寡言。
1980年5月17日,Ian在家看一部描述德国音乐家去美国发展,最后因为与当地人格格不入而自杀身亡的故事片《
尾崎丰(1965.11.29-1992.4.25)
“你可以在美国影片中看到这样的镜头,骑着摩托车飞驰到悬崖边,在马上要坠落的一刹那才刹住车。人生也是这样。有些事情就未必一定会那么可怕的,你可以试着再加点速,使自己在短暂的一瞬间放出巨大的光亮来。” ——尾崎丰
在80年代中后期,尾崎丰作为“十代”(10岁至19岁年龄段)人的精神领袖一跃成为日本歌坛巨星。所以,“一个时代的歌唱者”这一称号对尾崎丰来说是再也合适不过了。
在他崭露头角的80年代,日本校园中暴力泛滥,物质生活的充裕并未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和满足,陈旧过时的教育政策使“十代”人在精神上十分空虚,叛逆的情绪在滋生和蔓延。尾崎丰生长在这种环境中,他很快对这种现状作出了反应,向成人世界发起了大胆的挑战,他抽烟喝酒整天胡闹。他将这种体验加上动听的旋律或是激烈的摇滚节奏真实地唱了出来,那些直抒心中困惑的歌曲一下子赢得了同龄年轻人的共鸣。
尾崎丰1965年11月29日出生于东京都世田谷区的一个公务员家庭。1981年就读于青山学院高中部。1983年凭“17岁的地图”和“15の夜”两首歌曲在歌坛崭露头角,同年推出的首张个人专辑《
尾崎丰被视为日本“十代”年轻人的反叛偶像和代言人,而他自己对这一身份也很在乎。但人总是要长大的,他不可能一直都高唱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其它的追求,但尾崎丰却不容许自己有任何的改变。他一边高喊着“我不想这样长大”,一边艰难地走在自己充满矛盾的人生之路上。他开始依赖麻醉药品,试图逃避内心世界的矛盾痛苦。
1992年4月25日清晨,尾崎丰被人发现昏睡在街边后被送往医院抢救,当日中午因肺水肿去世。时年26岁。 4月30日,4万名追随者在东京护国寺为尾崎丰举行了追悼大会。尾崎丰的直接死因与麻醉药物无关,但长年服用那些药物对他健康肌体的损害却是不争的事实。也许他自己并没有想到他的生命会如此快地结束,但说实话,正是死亡成全了尾崎丰不想长大的梦想。
Kurt Cobain (1967.2.20-1994.4.5)
与前面所提及的Jimi Hendrix等人不同,Kurt Cobain的死就发生在5年前,那份震惊是我们很多人亲身感受过的。提起Kurt Cobain和Nirvana乐队,我们马上会想起90年代曾经风行一时的Grunge和另类音乐大潮。当这股席卷全球的音乐浪潮在90年代后期消退的时候,我们发现,他是这股潮流中的、也是整个90年代摇滚乐的唯一一位神话式人物。
1967年2月20日他出生在西雅图附近的阿伯丁。他的童年还算快乐,但在1975年他的双亲离异后生活过得十分悲惨。缺之家庭温暖,心灵饱受创伤,导致了他的人格的不完全。 1984年,17岁的Kurt Cobain开始组乐队搞音乐,也在那时开始吸食和注射毒品。1986年,他开始了自我放逐的流浪生活,大部分时间睡在一座名为Wishkan River的桥下。
1987年12月,Kurt Cobain和Krist Novoselic组成了最初的Nirvana乐队。1989年在Sub Pop旗下推出了首张专辑《
这一空前的巨大成功对Kurt Cobain来说来得太突然了,使他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减轻这种压力,他越发依赖药物。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曾经给他带来过短暂的快乐和满足。但这种满足很快使他产生一种罪恶感,他感到巨大的名声正在出卖他自己,于是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面对深深缠绕着他的种种痛苦和烦恼,他最终选择了彻底的了断。1994年4月5日,Kurt Cobain在西雅图的家中举枪饮弹身亡。年仅27岁。
在他尸体傍发现的遗书中有这样一些文字: “我想我最大的罪过在于自己曾怀着百分之百的快乐随意欺骗别人,卷走他们囊中的钱……而我始终没有超越这种罪恶的意识。” “已经有多年没有创作的欲望了,我再也没有兴奋感。我认为我最坏的罪行是让人们误以为我对音乐有百分之百的乐趣。”
在遗书的末尾他用了Neil Young的一句歌词:“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 Kurt Cobain选择死作为最终的解脱,而很多人将他的这种解脱视为“涅 ”——摇滚乐的一个新的神话。
最后以年轻早逝的日本画家兼诗人山田かまち(1960-1977)的一首小诗作为本文的结束:
理解是为了自己
理解也是一种幸福
理解是为了照亮这个世界
理解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