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戴锦华:《1984》与世纪记忆

2004-5-1 11:29  来源:Fanhall.com 作者:戴锦华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二十世纪重要事件的亲历与目击者难于分享他们的记
忆,那如果不是温馨、狂热的怀旧,就是不遗余力的唾弃与否认。想到自己的一
次与他人记忆的冲撞,是关于一本书:《1984》,它不仅牵系着本世纪的若
干重大事件,它本身亦是诸多重大事件之一。
  在我的大学时代,读到了此前从未听说过的《1984》,读的是彼时彼地
一个特殊版本----那是本经历了“文革”岁月的人会记得的、特殊的杂志:
编译参考》,大开本、大字号、素面子。一本特权层的杂志----对于“文
革”,一个不无怨憎与伤痛的点,是在“闭关锁国”的年代,特权层从未与外部
世界隔绝:江青始终追随着最新的好莱坞电影,林立果酷爱美国摇滚。1978
或1979年《1984》分三期连载。不知是通过什么途径,它流布进了大学
校园。作为一本确定无疑的“反动寓言”,它在大学生、也许是我置身的那个小
世界里,引发了微型地震,那个年头,对知识、书籍的饥渴仍十二万分地被封闭
和匮乏所放大。和大多数难于获得的新书一样,它在不同的宿舍间流传。每人两
小时吗?不记得了,只记得曾被排到午夜两点,当然是无怨无悔地等到那个时刻
;第二天嘛,只能旷课了。记得最初阅读时的战栗,那是一种毛骨悚然、撕心裂
肺的恐怖认同:第一次,从外面,从一个寓言(预言?)中读到自己成长的年代
,读到了曾无限熟悉的一切:旗海,巨幅画像,胸章,臂章,“欢乐幸福”的人
群,无数的狂欢式的游行,禁欲的、狂热的少女;甚至匮乏的物质供应、劣质香
烟以及吸劣质香烟的方式----小心地揉松、磕实、点燃,而后直立起吸,一
如后来的某些吸毒者;甚至有在极度匮乏的年代,对一点点精美的物品、尤其是
对文具的情欲般的渴求和珍爱。只是“他”的名字,是“老大哥”。在深深的震
惊和慑服中,反复地默念着作者的名字:乔治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