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南方都市报:2003中国文化新闻大盘点

2004-4-26 1:10  来源:王梦马 黄兆晖 刘炜茗 作者:南方都市报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未来一年文化备忘录

   文者,鸟兽的花纹;化者,普世的教诲。所谓文化,大致应有了这三个条


件:美学意义、普世价值、教化作用。这一定义来源于前工业文明时期。 


   今日之中国,是日益追寻现代化的中国;今日之世界,是日益沦为全球化


的世界。现代化的转型,必须以科技的发展、思想的成熟、制度的完善为前


提;全球化之普及,则必须以经济的交流、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平等为基础。


   这诸多条件皆不具备。


   今日之中国文化,乃世界中的中国文化,乃传统中的中国文化全球化影


响下的商业市场杂糅现代化梦想中的儒家伦理,互相浸染,五颜六色,千丝万


缕,纵然缤纷,却无头绪。今日之中国文化,乃变动中的文化,水流百壑,河


溃万堤,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在乱麻中企图寻找脉络,在变动中企图窥视方向,在喧嚣中企图听到清泠


之音,在琐碎而凌乱的诸多事件中企图赋予时代的合理性——这或许就是当下


的文化之意义。


   文化的意义是历史赋予的,不同的时间跨度、不同的观者角度,看到不同


的景象。今日之文化热点,明日或上高头讲章,或下茅厕沤粪,朝为中郎将,


暮为田舍翁。这是一个变动的世界,文化也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如何在纷杂


吵闹的文化事件中得出对意义的判断,成为了一个问题。


   文化是有迹可寻的,踏雪寻梅,顺藤摸瓜。昨日之因,今日之果,种瓜得


瓜,种豆得豆。今日之蝴蝶翅膀随风而动,十年后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从2003年开始,记录2004年——


   作为媒介的博客将脱离“私隐窥伺”,在信息传播与舆论营造等领域逐渐


加码;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更加密切。


   来自独立制作人的影像艺术一方面日益精英,一方面日益平民日常生活


的话语权产生分裂。


   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进入美术馆,在不再前卫之后;越来越多的青年作家


拒绝加入作协,在有了网络和出版商之后。


   中国的女性主义运动,将由精英阶层逐渐下放到平民大众中。


   代表过去的老人继续去世。


   代表新兴商业力量的文化偶像、知道分子如过江的鲫鱼。


   然后是官司,然后是争议,然后是口水,然后是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


岁年王梦马年人不同。日积月累,一片艳阳天。


   在今日之时代洪流中,不要抱怨,只需期待,随波逐流的同时,心中藏着


秤,该死去的总会死去,该诞生的总会诞生。 


 


   中国十大文化新闻(事件)


 1、博客走红中国


   博客(Blog)一词在2003年大为走红。Blog就如一位专家所


言:“以网上日记为表达方式,把个人一天所见、所看、所想的东西随意地发


表出来,与他人分享、交流。内容就是一个个倒叙排列的日记体帖子,频繁更


新并充分利用超链接。”


  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表达个人思想,不是记录个


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在互


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精


神的核心并不是自娱自乐,甚至不是个人表达自由,相反,是体现 一种利他的


共享精神,为他人提供帮助。


   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 ,追求“思


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如果说,黑客代表了互联 网技术野蛮


的张力,而博客则代表了重建互联网秩序的向往。它们展示的博客 文体、博客


行为和博客思想,将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于中国这样 一个知识稀


缺的国度,博客的繁荣,具有更特别的意义。


   2、故宫2200万元购买《出师颂


   今年故宫麻烦不断,暴露了文物管理的多方面问题。7月10 日,故宫以


高达2200万元的“天价”收购了由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的《出师


颂》,该作品据说是晋代书法名家索靖的惟一留世墨迹,这一次收购行动在国


内引起了强烈的争议,有人认为故宫“天价”出得不值,甚至有暗箱操作嫌


疑。关于这件书法作品真伪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南方周末》、《财富时报》


等媒体曾于今年7月陆续刊登一系列文章,对《出师颂》的创作年代、艺术价


值等提出质疑。


   唐山市炎黄轩主人王开儒系“复制故宫藏画第一人”,他从去年开始就在


媒体对故宫是否毁坏《清明上河图》提出质疑。他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揭


裱《清明上河图》时篡改原作,进行了“破坏性”修复。中国文联副主席、著


名作家冯骥才也认为,故宫不应该轻率地把某部分的画删掉。而故宫博物院前


副院长、研究《清明上河图》最权威的专家之一杨新说,古书画重新装裱是一


件很正常的事情,删掉的这一块不是原画,是后代裱画师补上去的


   2003年,除了故宫的两起“疑案”之外,国内文博界还相继发生了其


他铁证如山的案件,比如承德故宫监守自盗案。谁来监督专业性极强的文博


界,成为一个问题。


  3、明孝陵、古琴申遗成功


   今年是中国申报世界遗产丰收的一年,也是“申遗后遗症”病发较为严重


的一年。今年7月,云南的“三江并流”和北京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一起被


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与此同时,具有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欣喜之


余,水洗三孔庙、明孝陵被践踏、张家界修观光梯、炸泰山修索道等与世界遗


产有关爆炸性新闻也接连出炉,不绝于耳。世界遗产被当作摇钱树有关部门


“涸泽而渔”。


   4、“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创设


  “年度奖金最高”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诞生在SARS肆虐的4月广


州。


   4月18日,史铁生成为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独得 奖金10万


元。韩少功、于坚、李国文、陈晓明、盛可以五人分获年度小说家奖、年度诗


人奖、年度散文家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


   奖金固然让人感兴趣,但是更加引人注意和引发议论的是大众传媒直接主


办文学评奖这一运作模式。一时间风声四起,有人认为这给中国文学评奖带来


新的希望,有人则怀疑“媒体有没有资格给文学颁奖”。但人们很快发现,担


心是多余的。因为媒体只是提供了一个公开、公正的平台,真正的主角还是那


些具有专业精神的作家和专家,所谓“以公正的态度做专业的事情”。著名作


家、终审评委马原感叹说:“我原来以为结果会大众化些,没想到比专业的文


学评奖还要专业。”令人信服的结果来自对文学的虔诚和对程序的尊重。这是


国内第一个有公证人员参与评选全过程的文学评奖,还采用了让评委没有退路


的“记名投票”,轻松跃出一直困扰文学评奖的“黑箱阴影”。


   5、当代艺术走到“地上”


  2003年,是中国当代艺术打翻身仗的一年。在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


上,中国首次应邀建立“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由政府组织,在国际当代艺


术大平台上,推介前卫艺术家参与对话与交流,以体现文化上的自主性,这是


具有典型意义的一次操作。可是好事多磨,中国馆因为“非典”影响而未能成


行,原计划在异国实施的中国馆展览计划最终落户广州。


   2003年11月,何香凝美术馆当代艺术中心建馆。何香凝美术馆是国


家级美术馆,其当代艺术中心的成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中国当代艺术被


中国的主流艺术形态所接纳的象征。


  6、“电影分级”大讨论


   2003年3月,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著名编剧王兴东


就“中国电影实行分级制”正式提交了议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几十家媒


体和众多电影界人士纷纷对此展开讨论。在第1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导演恳谈


会上,冯小刚强烈建议设立中国电影分级制,使“电影分级制”再次成为热门


话题。虽然广电总局电影局正积极组织多家单位在内的相关人士对电影分级进


行探讨,但对中国电影分级制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有关人士表示,即使实行


分级也不会有所谓的“三级片”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


   提倡建立分级制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关方面


目前参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将16岁作为电影


分级制度的基本切入口。但有专家表示,电影分级拯救的不仅是孩子。目前中


国电影正在走向市场化、产业化,这就要求电影产品达到接受目标的对象化、


具体化。而目前一些作品以“被禁”为由作为吸引观众的“噱头”对电影发


展无疑造成了负面影响。随着电影分级制的出现和运行的规范化,对电视节目


进行分类分级也将成为社会的需要和必要。


   在“电影分级”还在积极而艰难地跟国际接轨的同时,中国内地观众可以


在第一时间走进电影院,和全亚洲华语地区观众同步观看《无间道》的大结


局。香港电影开始同步进入内地市场。


   7、四合院保卫战


   2003年的北京,持续数年的“四合院保卫战”掀起新高潮。经过反复


斗争,7月16日,北京市第一个旧城区危改片四合院保护院落挂牌,首批2


00处四合院实行挂牌保护。然而,人们怀疑,这些牌子是否能够改变四合院


被摧毁的命运?


   北京市意识到,旧城区的改造与保护以前是个内政问题,在北京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后,这个问题似乎国际化了。特别是因为我们提出了“人文奥运”的目标,怎样保持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如南池子的拆迁和保护问题,就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北京四合 院保护问题的关注。


  北京四中高二学生给北京市领导写了一封公开信,他们的呼吁令人动容:


“当我们发现我们必须建一个‘北京四合院博物馆’或开办一个‘ 老北京胡同


摄影展’时,我们觉得一切都已经晚了。”他们是说实话的孩子。  


   8、纪录片遍地开花


   2003年可以称为中国的纪录片年,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人们不约而


同地拍摄、播放、观看、谈论纱录片艺术。


   3月,由云南博物馆主办的“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召开,来 自电视台等


专业机构的制作人,与来自其他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纪录片作者 和独立制片


人聚在一起,平等地竞赛。3月29日至4月1日,由北京现象工 作室和北京


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纪录片交流周”在国家图书馆 报告厅、北


京师范大学和王府井书店3地同时举行。其中,王兵的长达9小时 的《铁西


区》引起普遍关注,被称为“纪录片巨著”。12月份的广州,“ 中国新纪录


影展”和“2003广州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相继举办。前者是对十


几年来中国纪录片特别是独立纪录片的一次梳理,后者被称为“是目前中国独


一无二的国际性电视纪录片研讨会”。


   纪录片的盛行跟DV的普及密切联系在一起,人们开始用自己 的视角记录


当下的时代,以求摆脱其他成规的束缚。


   9、《阴道独白》中文版首演


   12月7日晚,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艾晓明导演的话剧《道独白》在


广东美术馆演出,演员全部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女生。这是该剧第一个中文版


本的演出。虽然说出一个生理名词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可能是一件惊世骇俗的


事,但《阴道独白》还是严重刺激了某些人的神经。


   《阴道独白》是美国女作家伊娃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