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40》:女人,再勇敢一点
《
看《
20—30—40,张艾嘉选择包括自身在内的三个年龄段的女人,作为揭开和解开女人半世心锁的钥匙。既是一种对女性群体作出的个人化总结、关照,其实也是最自己银幕历程和现实历程的双重回顾。人到中年的张艾嘉也因此双重生命印记的互相纠缠与牵扯,而在影片始终表现出一种混杂和犹豫。
混杂,首先是因3个女人所在的不同心理和生理状态造成的。20岁的李心洁无论对于自己理想(唱歌)还是爱情都是纯洁的。30岁的刘若英则身陷男人的囹圄中,好容易彩找到现实的爱情“感觉”。40岁的张艾嘉更是在被丈夫背叛后,歇斯底里的试图找回失落。这种不同是必然的,也是基于现实的反映。作为导演的张,并没让我们看到她抽离出其女性身份之后的反省。作为女人她更多的也深陷其中,没有给出判断,于是态度也只是犹豫的,生发于瞬间痛痒的。于是,她给李心洁的是注视,给刘若英的是祝福,留给自己的则是鼓励。如果非要她对女性有什么立场,那只能说,她希望女人能独立一点,情感是能自给自足,在这样一个铁定且不可撼摇的男人的、男权的世界里。
犹豫,除了混杂,还因为分裂,而且是全方位的分裂。刘若英的情感,一部分寄生在两个男人身上,一方面麻醉于久已不弹起的钢琴上,当然更多是在工作性质的飞行中。同样,张艾嘉的激情消耗在花店里、体育运动上。而李心洁也更是把一切都埋葬在歌声中。她们都是被动的、不满足的,却无力呐喊,只能在各式各样的镜子里对镜自怜,在无人的私密空间里,喃喃自语。张艾嘉的经验里,女人是失控的,被控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男人。但张显然也不具备彻底的反抗精神,所以她的电影虽然具有女性特质,却始终丝毫没有女权色彩。于是李心洁最后惊人地吻别女伴,其实也只是吻给自己看的,为的是让自己“显得”勇敢,而非在向男权世界宣战。
导演默认这一切都是宿命,她也打算去承受这一切。尽管电影中的男人们,或肤浅或暴躁或懦弱或无能,都不被认可,但她仍然相信“一个买钢琴的男子”会如满足刘若英那样满足所有等爱女人的期待。而影片将离异且有一女儿的男人,处理为女人最终的美满归宿,显见其中的妥协。
不可否认,导演对女性心理的透彻了解,也不能不说影片从剧本对白创作到拍摄本身都表现出华语片中一流水准。但女性导演张艾嘉对女性尴尬与被动处境的态度,仍然过于保守,尽管保守是出于自知的清醒。但女人,你真的需要再勇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