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且听往昔

2004-4-8 14:13  来源:besidefilm.com 作者:眉间尺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驻足聆听,多么熟悉而陈旧,记忆中不可抹去的歌声。
    
    1991年,在那一年我第一次同异邦的乐声相遇,在我上海的表哥家中。听不懂歌词,更不明白它向我表达的意思,但它确实令我的肾上腺素上升,这样的相遇却是一见钟情。从此以后它的存在影响或改变了我人生的某些部分,如此潜移默化,不易察觉。
    
    这就是摇滚,在与摇滚的相遇之前,我也曾如那些同龄的孩子一样被来自港台的甜腻情歌所包围。我只是被动地去接纳,没有选择、没有思想、没有感动。音乐是如此,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是一个文化资源相对贫乏的年代,没有CD、没有大片、没有盗碟、没有网络,更缺少一切我们想要的,况且我们也不具备足够的支付能力。我用仅有的少得可怜的零化钱买回空白磁带,从各个朋友同学处找来各种磁带进行COPY,然后便是反来复去的听。能够找到的音乐少得可怜,只能如此地反复聆听。这一切都是在打口带出现以前的事,不过既使等到打口带出现后我仍然购买不了太多,因为我的生活原不是可以如此的奢侈。
    
    曾经的我是如此骄傲,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有充分理由去鄙视那引起仍然沉溺于港台靡靡之音中的同学。
    
    我们是如此卓尔不群,拥有如此不一样的品味,甲壳虫、涅磐、齐柏林、平克佛洛依德这些乐队的声音都令我们有着无限膨胀的自信心。摇滚就是具有如此魔幻般的蛊惑力,让我们为此疯狂,为此着迷。在我的家乡,这座南方的小城中没有摇滚得以滋生的丰沃的土壤,而我也只是一个沉迷摇滚的乖孩子。
    
    在大洋的彼岸,七十年代美利坚的土地上摇滚却以一种吹枯拉朽的气势颠覆着一代美国年轻人的传统价值观,性解放、毒品、摇滚成为那个时代的标签。摇滚是什么?摇滚是一种叛逆精神。当现在成为美国社会中坚的那批中年人回头再看时,曾经的叛逆经历是如此地不可磨灭。
    
    几年前我看了卡麦隆•克洛的电影《几乎成名》,当时看完第一遍,我没有完全看明白这个故事,但它仍然令我兴奋无比,这是一个能够跨越过时空和空间来与我相通的梦想。
    
    一名来自保守家庭的15岁少年威廉替《滚石》杂志跟踪采访一支中等水平的乐队“静水”, 同乐队一起经历了巡回演出的心路旅程。他目睹又亲历了年轻一代的挣扎与迷失,而这个乖乖仔处于保守文化和叛逆文化的夹逢之中。正如片中威廉姐姐拿着保罗•西蒙和加逢克尔的唱片对母亲说:“他们是音乐的诗人。”母亲回应道:“不,他们是性和毒品的诗人。”
    
    威廉让我感到亲切,因为我发现他的身上有我的很多影子。一方面我们都受到来自母亲言传身教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同样又从摇滚乐中得到启迪,学会用自己的眼睛来看懂世界。
    
    电影源自于导演卡麦隆•克洛少年时的一段经历,有着自传体的标签。这一切都让我很是羡慕,羡慕卡麦隆•克洛的幸福历程,同样感谢他将他的美好经历通过电影在若干年后展现出来,让我们和他一起重温那个年代。
    
    最近我又花时间重看了遍《几乎成名》,依旧看得很是开心,甚至想着如果可以穿越时空赶往那个摇滚年代该多美啊。尽管已经渐渐远离摇滚,但突然间的再次相遇却又发觉自己原来还是忍不住为它冲动。随后找来甲壳虫的老歌聆听,依旧清新而悦耳,让人沉浸其中。
    
    也许摇滚风暴对于我而言,远不如对于卡麦隆•克洛这样的美国一代来得影响深重。但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受到了它的洗礼,使之早已植根于我们身体思想的某个隐秘之处,不易察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选择。

相关链接: 钟情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