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电影人间的书香书秀:精英供给和崇拜

2004-4-6 23:21  来源:Fanhall.com 作者:崔子恩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我刚刚结束这样一段电影旅程:携带我的7部DV长片到美国的10所大学展映与演讲。无论是在以电影系科著称的UCLA、NYU,还是以人文学科著名的耶鲁、哈佛、UCI,都会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的创作受哪个导演的影响最大?或者,你喜欢哪一些导演的作品?


    每当那时候,我都会暗自发笑。显然,提问者是吸吮“导演”乳汁长大的,也要从我“四不象”的作品中找到我的电影母亲。


    浸淫电影学院多年,我当然知道历代导演成师之后的不朽位置。于是,我历数布努艾尔、维斯康蒂、戈达尔、阿尔莫多瓦、安哲罗普洛斯、蔡明亮、法斯宾德、伯格曼、塔尔科夫斯基……提问者似乎找到了我的“源头”,疑惑地追问下去:你喜欢他们,为什么说没受他们的影响?


    我观看他们,阅读他们的著作,然后写作关于他们的文字,尊敬地把他们“束之高阁”——这是我的回答。我的另一半回答是:我用DV摄影,属于个人影像的时代,他们用胶片工具,属于集团化大工业时代。我的回答总会激发出另一些异议。


    回到北京,案头间最新鲜的书册是“电影馆”和“电影眼”两大系列的传记丛书。传记的主人们以博大精深的电影思想,巩固着“圣殿主义”的电影殿堂。肃然起敬,是人类经久不息的经典情结。在经济全球化之前,电影早已实现全球化,而且是两个体系并行的全球化:一个是艺术电影的大师化,一个是好莱坞电影的大众化。大师化和大众化是电影文化的两个极顶,中间涵纳的众家百派,自不胜数。


    对于中国观众和读者而言,好莱坞可以滥熟于眼,无论大片还是杂志、网络,看“大师”影片读大师言论,则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归属“特权”——只有电影界学院派的精英小众才可以独得。那时候,我要经过院长“特批”才可以看到学院馆藏的“独本”大师影片;要到图书馆“外文资料室”里阅读台湾远流出版社中文版的“电影馆”,而且不得外借。我利用友情悄悄拷贝了《伯格漫伦电影》,在朋友中秘密流传。我的朋友刘江,“淘金”到一部《奇士劳斯基论奇士劳斯基》的复印版,特别带回长沙,让他擅长手工艺的父亲装订成一本像模像样的坊间“电影馆”读本,让我们借来借去,至今还在良种流传……


十数年来,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都曾推出过“电影大师创作系列”丛书、“现代电影大师传记”丛书,布努艾尔、伯格曼、波兰斯基、让

相关链接: 蔡明亮 刘江 DV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