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图文](现象)在香港看短片

2004-3-20 10:46  来源:现象工作室 作者:应亮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最近这几年,国内的民间放映活动已成燎原之势。在某个周末,或者并不是周末,你只需要按照网络上的地址,去到某个酒吧,或者某所大学,花不了什么钱或者干脆不花钱就能看一场所谓的“独立影像”的放映。放映的内容也往往五花八门,大到长的剧情片,小到学生作业,甚至自制MV。而导演们一般也挺看重这种活动,经常会到现场搞一些的讨论,有的甚至带上作品的VCD在朋友间传送。


可能是出于更有版权意识的原因,这样的情况在香港是不可能出现的。


香港艺术中心的Agnes b电影院、寿臣剧院,太空馆的演讲厅,电影资料馆都是艺术电影的放映院线。在这些场馆,一部标准长片的票价是港币50元。而作为香港最大、放映场次最多的艺术电影院——影艺戏院,一部标准长片的票价则卖到了港币55元。


第九届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在艺术中心和太空馆安排了十二场的放映会,组委会把青少年组、动画组、公开组和亚洲新力量单元的作品按照某一个相同的主题混在同一个场次里放映,这样做可能是为了保证每场的平均水准。一次放57部得奖的或者评审推荐的短片作品,大会制定的票价是港币30元。


虽然入场的观众不会很多,但是能够在海报上看到自己短片的“标价”,在票房看到有人排队买自己的票,感觉还是比较新鲜的。


由于旅游签注只有短短14天的时间,为了多看几场放映,我们经常在临维多利亚港湾而望的艺术中心和太空馆间来回穿梭,忙忙叨叨看了其中的八场。从整体来看,这次选映的作品较好地体现了短片节的独立主张和评选标准;在看过的八个场次里,每场都会有几部让我印象深刻或有所感慨的片子。


 


“我要拍片拍到死!”——青少年组


这是十八岁以下的制作者参加的组别,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部分,因为这些作品事关一个地区的影像启蒙和创作的后续力。


 


1、《980133(李逸珊 16 8’)


这是作者继去年的参赛作品《980001》的续集。


今年刚满16岁的导演用四个画面、两三个图层、变幻的字幕展现了一个女中学生在会考前的心理状态,影像有“纯电影”的特征。破碎的片断、记忆与感觉、幻觉和现实之间的不真切……导演的表现手法独特,让观众感觉到了会考倒计时的巨大压力。


以前在国内也看过题材相近的短片,但不是拍成MV,就是“电视散文”。


这个《980133》就只是要表现情绪,窒息感出来了,片子就结束了,拍摄的心态其实是很轻松的。对于这样的作品,在香港是不会有人出于“担心”而“劝告”这些孩子:“电影是要拍给观众看的”。


我对这个片子复杂的后期工作和片名挺好奇的;作者说:后期完全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而关于片名,则和去年的那个《980001》一样,是一个学生的学号。


  


2、《搬上银幕》……短片版(余景丽 17 40’30”


六个少男少女、一次宿营、“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几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变化、到底谁喜欢谁的“重大”问题、两个女孩之间一点淡淡的同性之爱……拍得有点闷,没有成型的技巧和风格,没有过多考虑叙事的问题,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部中学生自己拍摄的作品!


导演和另外五个同学自己拍、自己演,可能是人手不够,所以镜头时间比较长,而且都是静止不动的。人物关系比较复杂,场次很多,有城市也有郊外;既然叫“短片版”,那就肯定还有“长片版”,是个“大制作”!真够胆量。
    
导演也是个小女生,她的下一步拍摄计划还是一部“爱情片”。虽然拍摄的“视野”不够宽,但不会有人去教育她们“你们太小了,要去积累生活”。香港的影像培育更在乎后续力,有一种自觉的宽容。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的出品人居然是李力持。


 


3、《白切仔配白痴鸡》(黄诗卡 15 郭可芹 15 2’


 


一个小小的蜡笔动画,典型的港式幽默。


广东话里“白切鸡”与“白痴仔”说快了很容易念错,会说成“白痴鸡”和“白切仔”,很多人在生活里就马马虎虎地这样念了。在这个动画里,两个努力正确念字又总是念错的人物,形象可爱,声音有趣,念着念着,就念出了《音乐之声》里那段“木偶放羊”的旋律来,童趣盎然,现场观众无不为之感染。


在放完这部动画短片以后的好几天里,还经常可以听到有人像绕口令一样的念着“白切鸡”、“白痴仔”。


  


4、《“胖”你同行》(胡静仪 17 15’


这个片子我很喜欢——漫画式的风格、孩子们身边有趣的人和事、自我嘲弄的心态。


讲的是:一个超级胖妹为了妹妹的一件背心以及得到网友的爱情而下定决心要脱胎换骨,进行减肥。导演把这个关于减肥的小故事拍得有声有色,分镜头和演员的夸张造型均深受日本漫画的影响,风格统一。


现场观众对这个片子反应强烈,笑声不断,这让我想起国内有一个叫《困惑》的学生短片,但是《“胖”你同行》比《困惑》来得更自然,更放松。反观国内很多所谓专业学生的作业,大多数连这个中学生的都比不上,从题材选择到心态都有问题。为什么不能轻轻松松地、简简单单地讲一个自己所关心的好玩的事情呢?


 


5、《拍口野》和《Short Film》(陈振雄 17岁)


这两个片子出自同一个男孩子之手,都是“关于电影的电影”。


 


拍口野(12’30”)


一个孩子拾到了一部DV,准备拍摄,先是寻找不到题材,后来又找不到男主角,再就是女朋友不肯帮忙,好不容易可以拍了,没想到男主角竟意外死亡。


小作者从中表达了对制作电影的痴迷和不畏艰难一心追逐电影的志向,以及对自我的解嘲与玩笑;荒诞黑色的情节与对白,毫不讲究的拍摄和剪辑,让观众感觉到了孩子们对电影深切的爱与深切的恨。


 


Short Film》(4’


用了三分半钟的大字幕探讨什么是短片,什么是独立,又打出巨大的字幕:“电影即将开始”。我们翘首以盼这个年轻的导演将如何在短片中探讨这个问题,然而画面上却只有两个无所事事的坐在马路崖子上的小男孩,说了一句“有什么好拍的?”——我们甚至没来得及看清演员的样子,整个短片就这样结束了!


如同〈拍野〉的“兄弟篇”,《Short Film》一样充满了热情与迷惑,理性的自嘲与愣头愣脑的“傻气”。让观众看得兴致勃勃,完全没有被愚弄的感觉,而是很认同他的这种“实验”和思考,发出了愉快的笑声。


 


这两个片子都象是关于影象美学的小论文。导演是个胖胖的小男孩,据他自己,说就是想通过这两个片子很理性地探讨关于电影的诸多问题。看得出来,他是一个想得特别多、对电影这个“玩具”极度喜爱的小制作人。


小胖子的未来宣言是:“我要拍片拍到死!”


 


可以看到,这些香港中学生的拍摄是很自由,也很自我的,从他们的作品中不可能“听”到耳提面命的式“教导”:“首先要把故事讲清楚!”。香港的孩子进行影像实验的时间比内地的制作者来得早得多,环境也良性得多!


 


“反正银幕就是二维的,幻想与思想却是无限。”——动画组


在此之前,很少看到香港的独立动画,没有太深的印象,只是觉得他们的观念和欧亚的很不一样。


 


1、《心花怒放》(钟伟权 9’


这是一部不得不提的片子。


这部动画片曾经在国内的一个国际学生作品展上放过,当时几乎就没有反响,很多观众觉得灰黑的基调和奇怪的线条看了很不舒服,没有完整明白的故事,人物的行为看不太懂,广东话式的对白字幕也很不习惯。


但,就是这样一部片子,却是这届短片节动画组的金奖作品。


评委的意见是这样的:这是关于性别转换的小故事。作者透过一些极具个人风格的人物造型,充满质感的线条和色彩,再配合匠心独运的动作设计,以花、大厦、食物等等去象征两性关系以至权利的争斗,含蓄却又言之有物。原创音乐的活用与对白的省略,都为这个小小悲剧提供了十分合适的表现空间。(——摘自短片节会刊)


以上的评语比较能够说明香港独立动画的主流方向。据说,五位评审一致给《心花怒放》打了满分!


可能是我的观影习惯和这部片子所代表的美学方向确有较大差异,这次再看《心花怒放》,隔阂依然不小。后来问了几个香港的观众,他们都说很喜欢,很好。


 


2、《我不要思想》(叶劲峰 13’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动画片。


描述一个地铁司机孤独疲惫的内心,似乎想讲一个故事,但并没有用力去讲,更多靠画面和声音本身传递题旨。


很表现主义的风格,用粗大的字来经营画面,黑、白、红三种对比鲜明的大色块,画面构成极强的装饰性和后现代感,模仿剪纸动画,又似有版刻的效果;音响和音乐也很好,略有日本味。


“我不要思想”,其实是我“想”不要思想,却又不甘心。这个片子同样是很“思想”的。


 


3、《四条眉毛》(李日升 6’


这部动画片在这里多少是个“异类”,但似乎更接近我们既有的对香港通俗文化的经验。


它把很多武侠和游戏的元素都拼贴了进去:“小李飞刀”、“陆小凤”、“仙剑”……甚至“天外飞仙”和电玩“采蘑菇”。


是所谓的“戏仿”之作,看得大家乐哈哈。


 


“在我而言,一件作品,概念先行,具原创性,这是它的骨骼。表达形式是皮肉,是一种表现手法。懂得借助技巧,就能成型,表达内里的精神理念……反正银幕就是二维的,幻想与思想却是无限。”(——摘自短片节会刊)这就是香港著名独立动画制作人二犬十一咪的动画美学观念,他也是这届短片节动画组的评审之一。


总体来讲,香港的独立动画,比较强调能指与概念,并不在意利用24/秒的幻觉来再现什么,目光所及乃是形而上的东西。


 


“我有话要说”——公开组


据上一届短片节的负责人熊秉文先生介绍:公开组在三个组别中是最受重视的,评委一般会严格按照“原创”和“独立”的标准来要求作品。不过今届似乎更为宽容,这主要体现在两部“杀手”作品的得奖上。


 


1、《遮打清场》、《乐与怒 红与白》和《卵子体欲


这三部纪录片,都出自同一个影像团体:“录影力量”。


这是个新近崛起的政治团体,他们把影像作为社会运动的工具,宣扬他们的政治立场,推广他们的观点,虽然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在圈内已有很高的知名度。


 


遮打清场》(张玉照 23’30’’


记录了去年香港“七一”游行前的一次集会,地点在遮打花园,集会者是要求得到香港居留权的请愿者。片子从特区政府的停车场开始,民政部部长的坐驾被众多请愿者困在了原地,警察只能把一些钻到车底下的人拽出来,再通过人墙,把部长的车子放跑。下面一场,就是警察根据闹事现场的录象,到请愿者的集会地——遮打花园捉人和清场的过程。


这个导演毫不避讳他的政治立场和企图,用倾向极端明显的字幕和请愿者合唱的《流浪歌》来煽动观众。


在三部“录影力量”的作品里,我最喜欢这个,因为它的毫无顾及和不加掩饰。象这样使用记录影像的方式和动机,可能会导致观众不喜欢、不接受拍摄者的政治观点,但不得不承认他的诚实和热烈,观众甚至为作者本身而感动,能做到这样,已是很难能可贵的了!


 


乐与怒 红与白》(王瑞莹 17’30’’


这部作品是《遮打清场》的“姊妹篇”,记录了争取拘留权的人们在三年间的喜与悲,以及他们的“红事”和“白事”。


同一个主题,同一群拍摄对象,同一个拍摄动机,但是这一部却明显欠缺力量,羞答答地把主观的立场包装成“真实记录”,这样就不好了。


 


卵子体欲》(黄彩凤 32’



我很不喜欢这部片子,尽管这是本届的大奖。


片子是这位女导演的自拍,她第二天就要去做流产了,她用一台摄象机记录了自己的裸体、下身以及第一次自慰等等。作者不停地对着镜头说着话,没有字幕,听不懂,只知道她经常说:BBBB的。后来听别人说,台词基本都涉及到个人的情欲以及对女权的看法。


讨论会时,有三、四台摄象机在边上拍摄。香港的朋友提醒我们,那些来拍摄的就是“录影力量”的人,所以最好不要提问,因为会牵扯进太多政治问题。


这场放映结束以后,好几位香港的朋友都在讨论《卵子体欲》究竟有多少真实的成分,更有人提出作者的怀孕本身就是虚假的。


  


2、《Missing Henry》(胡玲玲 6’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


在一个狭小的室内,带着仰角的摄象机慢慢地做着360度环摇,一圈又一圈:旋转的吊扇、电视机……电视机上似乎正在播放一部老电影,但又看不真切,老电影的声音是一对男女的窃窃私语,这段私语不停地重复,从画外“飘”到画内,又“飘”出画;慢慢地,银幕上出现了叠印,似乎就是老电影的画面,但是很淡很淡;又出现了口哨的声音,“飘”来“飘”去……


片子的最后,摄象机停留在一片白墙上,我突然觉得自己出现了视幻觉,竟然看到白墙上浅浅地印有一对女子在接吻的特写。后来,我去问其他观众,他们说他们也看见了!但,我想其实白墙上应该是什么都没有的。


作者是个长头发的女孩子,很文静的样子,据她介绍,这部片子受到了一个叫《June&Henry》的电影的启发,描写的就是June 在房间里对Henry的思念。


    正因为它的特别,所以评审给了特别奖。


 


3、《The Wild One 》和《Out of FocusA D


 


这两部都是关于“杀手”的电影,模仿了很多东西,但这届的评审觉得这两个作者的身上实在有很多的闪光点,他们的精神和勇气还是非常“独立”和“原创”的,所以都给了奖。


 The Wild One》(伍诗铭 15’



光看这个片名,就会联想到萨姆佩金帕的《The Wild Bunch》,大概就能猜到导演要干什么了。


这个片子的影像是黑白的、极粗的颗粒,出字幕的格式很旧、字体很大,用了五六十年代日本电影的音乐,杀手拿枪的动作很奇怪,“背叛组织”之类的台词很耳熟,经常出现一些变焦距的推拉——铃木清顺?对,应该是铃木清顺!


不仅有铃木,还有佩金帕、科波拉、马丁等等。


导演拼贴着东西方的黑帮电影史的同时,当然也不会忘记“游戏”:比如片头片尾的出品字幕居然是“荷兰朋友株式会社”,还有穿着拖鞋、喝着维他奶、死的时候表情滑稽的老大,从床上翻身而起的杀手,两个枪手超近距离的对决、明知故起的音乐……


观众被他所营造的影像和声音的力量所感动;热力、热力、还是热力,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Out of FocusA D》(许学文 4’



同样是关于一个杀手的故事,这一部就不象《The Wild One》那样来得“杂”,更“港产”得多,能看见的基本上就是王家卫和吴宇森两个人。


短片拍了一个很孤独、很难自拔的电影里的杀手,他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虚构人物,由此引出了他连绵的诘问。和《The Wild One》的“仿古”不同,《Out of Focus》是“逐新”的:MV式的影像节奏、王家卫式的旁白、“港式”的黑色幽默、吴宇森式的浪漫柔情……


作者站在解构的立场,借“影像杀手”之口反复提问“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真实?”,从中抒发了自己对电影无尽的热爱。


同样是一部热力膨胀的影片。


 


“坦率”和“热力”其实就是“原创”和“独立”的具体呈现形式。不必在乎独立影展的倾向,不然也就不独立了,不是吗?


 


4、《留守……逃走》和《舞蛇


香港的独立电影往往较多地涉及到同志之爱,这次展映的短片里也有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这两部《留守……逃走》和《舞蛇》。


 


留守……逃走(吴咏琪 郑绮雯 28’)


这次的同志作品里,我比较喜欢这一部。


两个相爱的女孩,留守与逃走的问题一再出现:其中一个女孩经常周期性的自闭,总是让另一个犹豫是不是应该逃走。而另一个每次真正逃走后,却片刻又会回来继续留守。


应该说这样的片子实在没有什么好看的,其间还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字幕。可我还是被两个女孩真挚而温柔的感情所打动。因忍受不了对方而逃走的那一个,刚走出门,却看见了路边的棉花糖,就忍不住买了给另一个送回去。经过鸡毛蒜皮的争执和神经质的恐惧之后,两个人仍然继续默默地付出,这样的宽容和诚恳,为平凡的作品赢来了好感。


都说香港的人和他们的独立电影的视野总是太小,不像内地那样比较有广度和高度,可就这部作品而言,打动我的恰恰是这种“小”和“自我”。


 


舞蛇》(罗念鸿 59’


这是一部关于男性同志的片子。


可没想到它竟是如此“热情奔放”,与以前所见的任何一部男性同志电影的阴柔和含蓄截然不同。


导演是个画家,题材就是非典时期被困在画室里的画家和男模特之间的一段爱情。这个导演第一次拍片,却自编自演,还自己填词,大量使用了粤剧,把这段爱情描写得极端热烈和彻底。当他和恋人在斗室里排戏唱曲,甚至穿起戏服“化蝶”的时候,“爱情就是孤独之中的求助”这个主题被提了出来,从境界上来看,这部片子无疑是很高的。


可能是第一次拍片的原因,导演急于想要言说的东西实在太多,以至有很多做得过于“热烈”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是,为了提高节奏、表达情绪,他在做后期时用软件做了很多素材里本来没有的变焦距推拉的效果;另外,后半部分情节的安排过于戏剧化,特写和煽情性的场面过多,都显得比较幼稚。不过,这些也不重要,这部片子很强的独立性和个人性才是价值之所在;片子是作者自己想拍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拍和来剪的,这也就足够了!


观众都很能理解并且很赞赏这位导演的想法、做法,虽然看的时候经常发笑,但是也都一致的喜欢。


 


看了这些香港的独立短片以及其他的香港独立电影,可以发现:在香港,独立和商业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独立电影的“独立性”比内地来得彻底得多,更“为所欲为”,更“象”独立电影。由于短片节是孕育香港本土独立电影、短片及录象新一代的最重要的平台,当然格外在乎作者的后续力,所以对每一部参赛作品的表达欲是否足够强烈,是非常之看重的。


 


青年制作人的party——亚洲新力量单元


这个单元是从去年开始设立的,组委会想借此更多地带动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的独立制作与运营,并让本地观众更多地看到不同国家的作品。这个单元的评委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与香港影评人协会的影评人共同组成。


这次一共展映了十七部香港以外的作品。


 


1、《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