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眼睛·真实”----关于摄影机下的现实
-------江南疯子盒子疯狂映像之旅 揭幕篇
此为02年7月始于盒子咖啡馆主持独立电影单元放映时的文案
生活在如此国度里的“这一代人”,正经历着绝对信仰挂帅,激扬言语到由信仰危机,失语进而信仰缺失乃至异化,无语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正日趋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现实里的一道日常的景观。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就像丢了魂,开始寻找信仰, 寻根;越来越多的人迷恋着、追逐着“话语权”,哪怕是虚幻的网络上的一时显赫,也真能给人不少满足。IT时代给荒诞现实平添了一个亦真亦幻的自由的伊甸园,人们不可自拔于网络上看真言,说真言的证实与证伪的双重快感,太平盛世里的个人自由精神仿佛都随之缓缓来迟,网吧更是顺其自然了地成了消防安全重大隐患。而作为大众传媒与大众艺术形式中最得人心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自然在这个时候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你,要反映现实。
电影反映真实社会生活,被如此异口同声的呼喊出来,甚至有时被当成评判一部电影优劣,是幸抑或不是?个人还是认为,目前强加于中国大陆电影的声音有些过于激烈,过于意气,随时都有矫枉过正可能,原因是大家对中国电影的担忧随时或已然升级为了恐惧:恐惧中国电影都成了体制内整齐化一的“三性合一”样板戏,恐惧中国电影都成了“边缘”“关注底层”“卖国求荣”的“地下”“酒吧”电影,恐惧电影里看不到自己,看不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但同时也恐惧在电影了看到与自己贴近的亲切,会反以之为“恶心”“猥琐”,试问我们的生活何尝不猥琐,我们何时光鲜过,而你们到底还惧怕什么?为什么惧怕?“真实”一直是电影艺术饶不开去的重要命题。关于真实的话题的讨论与思索很有必要延续也一直在延续,但有一个如今几乎已被公认的常识,不得不承认:电影作为艺术创作行为所呈现的“真实”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导演主观的,想要再现、呈现或表现的现实,而后者作为生活的“绝对真实”别说是故事片,就算是纪录片也不可能做到,那只是一个能无限接近但却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基于此,首期推荐的片单里,有《
一:《
导演/编剧/剪辑/原著小说:王超
2001彩色 | 84 分鐘/ 35 mm
摄影: 张曦
录音:王彧
演员:祝捷,孙桂林,岳森谊
下岗工人生计无着落,靠卖过期粮票度日不是办法。天降财运是做个临时爸爸!面档之内竟给他发现弃婴,字条明码实价肯抚养婴孩者,每月可得二百块。无所事事硬着头皮顶硬上,笨手粗脚男儿汉,为生活都得施展凑仔绝技,过程中还跟弃婴的母亲慢慢发展关系。母亲原来是来自东北的妓女,不想有个黑帮做孩子的父亲。不过黑帮大佬已不久人世,急着要找寻香灯,于是一幕争仔记快要上演。工业衰落的城镇哀歌,展现中国新经济下的乐。
获得荣誉:入围2001年第54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
获得芝加哥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法国杜维尔电影节最佳影片等9个国际电影节奖项
推荐理由:
文如其人这一点,体现在王超身上特别的鲜明与自然,毕竟国内的电影圈里,导演、编剧、原著小说、剪辑一手包办的人真的不多,这是一部纯粹的作者电影,导演出现在了一个作者应该存在的所有位置,并出色的胜任了。这是一个奇迹。从小说创作,到改编剧本,到根据景别选择后分镜,再到后期剪辑时对素材的取舍,在超出常规的多次再创作的梳理,沉淀之后,留下的是导演对现实直观且客观的认识,是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与底层人民的自然距离的凝视,是统一的静止长镜头内脉脉流动的情感与最后一个肩康摄影段落使影片,使人物,使主题扬起的神来一笔。没有掩饰,没有粉饰,影片的中心放在这样一个严肃的主题上:一些社会边缘人物与社会产生对抗,他们自己在内心深处同时还要同邪恶作斗争。这不禁与法国电影大师罗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