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美食与电影的隐秘味道

2004-3-20 4:34  来源: 作者: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美食与电影的隐秘味道



作者:张江南

        2003年,电影,任重而到远,承载着娱乐,认知等多种天然或人为的功用,疲惫地走过了105个年头。“电影已死”的呐喊与叹息从上世纪的最后十年至今依旧绵延不绝于耳。尽管如此,好莱坞大片首映礼上永远是星光璀璨人头撺动,电影节艺术殿堂里的电影神话也一成不变地继续着其让人膜拜的神彩;当电影院里银幕亮起来,拥抱它的也永远是黑暗中屏住呼吸后,满溢着期待的模糊的脸。于是你会发现,一切加之于电影的预言都是那样虚妄、轻薄,一切好事的预言家的意义也仅止于好事。因为电影业已必然地与人类生活勾连,暧昧、亲密,电影有时比人更懂得自己的样子,这决非妄言,历历在目的现实皆可被指认为,美食与电影的嫁接,融合做是一例明证: 


家和才能吃好喝好——《饮食男女 (1994)导演:李安


有人觉得《饮食男女》是李安最好的作品,理由简单且有说服力——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拿捏得最为准确。此虽一家之言,不可偏信,却也道出了李安受儒学影响甚深的事实。李安初长于台湾,一脉相承地则是费穆式的正统中国人文气质,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团圆饭之于中国人的内涵:已作古仙游的郎雄饰演的父亲一角,厨艺精湛,老而不朽,每每三女归家,必劳师动众地做上足够一打人享用的美食以飨。可现实中为寻找爱情与人生归宿而出逃的女儿们与保守传统的父亲的价值观并不相得,于是每每相聚竟成无言以对抑或是争吵以至不欢而散。携附着现代文明习气与理念的年轻人对老人来说是一次断裂,对“家”则是一次冲击与瓦解。烧好菜需要情感,团圆饭要吃好也要家人之间关系融融才成。


但问题究竟摆在了面前,于是众人开始艰难地于苦楚和尴尬中寻找沟通的可能,对此,导演颇为乐观,老人的妥协成就了对现代都会中家庭观念的重构,老人失去已久得味觉在片尾大团圆结局来临之前找回,影片也戛然而止。现实还是现实,真正的团圆仍留在导演和观众期待与想象的风景之中。饮食男女,细细品来,韵味与感动自在其中——家和才能吃好喝好。


 食物的家国品性——《花桥荣记》(1999)导演:谢衍


 谢衍是谢晋导演的儿子,作为男人,他是道地的同性恋者,作为导演,则是如假包换的女性电影导演, 于是处子作即是讲三个女人间鸡婆之事的《女儿红》也不足为怪。《花桥荣记》忠实地还原了自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的原著:以台北市长春路上的一家名为“荣记”的米粉店为核心空间,电影里来往的都是些“旧人”。说他们旧,是因为他们都很怀旧,都很怀念内地家乡桂林和那里地道的“荣记米粉”,而这里边自然少不了“荣记西施”——那个饱经流离与希望幻灭之苦的女人,天生丽质还未年轻够,恍惚中就要面临更年期苦恼的女人,她和他的朋友们在对旧日悠悠岁月的怀念中苦捱着泪看岁月蹉跎,他们因为共同的旧梦不舍不弃——但梦的破灭却是必然的,爱情,财富,地位都在纷乱战火中如水流逝。


 对旧日欢愉的同样沉溺与割裂使得一切阶级、性别、文化的差异都在貌合神离原味不在,团聚着吃“桂 置追 ”是他们唯一安?——米粉让家国之梦得以重温。在导演饱满而细腻的类女性笔触下,白先勇视野里的 悲悯得以彰显生动,情绪伤感甚而绝望却绝非廉价催泪影像。《花桥荣记》以影撰史,复现华人记忆中失落残忍的瞬间,意义非凡,说句题外话,87年白先勇来华时,谢晋导演也曾对他当面表示将该小说搬上银幕的意愿,可惜天不隧人愿,因当时海峡两岸还不能自由往来,更不可能到台湾拍外景,于是,拍摄之事空留为一段故事。父子传承,定居海外的谢衍用行动给影片的家国幻灭之梦渡上吊诡的现实意义。


厌食症与反人类情结——《树婴》(2001)杨史凡克梅耶


影片改编自捷克的一个民间传说,讲述一对膝下无儿的夫妇求子心切,一日丈夫挖土时,发现一块人形树根,两人将它当作儿子来扶养。没想到它却开始吃人……影片气氛诡异,情境荒诞,叫人心惊然后糊涂:这电影说什么呢?其实电影思索的是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以及随后的灾难性后果,大自然对人的报复: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鲜活的自然植物(如树木,草地),显见的绿色只有为供人类食用的蔬菜,和已经搁置于餐桌上的是蔬菜熬的汤和随意拌制的沙拉,而作为残存的遗迹,一株被砍伐掉地面以上部位的树桩居然还被被斧凿加工(残忍地灭绝/异化)成婴儿模样(只为了满足人类的私欲),可谁知它竟是撒旦的儿子,注定要给人类带来灾难——它吃掉了指涉着现代人类文明秩序的邮差,社工以及人类贪婪本性的化身(一个有恋童癖的死老头)——夫妇最后不得已将树婴关在地下室,企图饿死它。按传说所述,树婴后来吞吃了一名老妇人的卷心菜,老妇人复仇寻到树婴,此时字幕出。结局给了个留白,人类与自然的嫌怨最终将如何收场,导演留给座中的我们来思考,但可以明确的是,传说中老妇杀死树婴的结局并不为导演所认同,相信对这一点,大家也不会有异议。吃与被吃,是影片的叙事焦点,导演通过一系列特写镜头的大肆渲染与铺陈,告诉我们:人类唇齿肆虐凶猛进食时的恶心模样与树婴吃人时血肉横飞的血腥场面并无二质。有朋友观后,说开始厌食,我想这是导演不自觉的目的使然吧——聪明的,就开始克制一下无限膨胀的欲望吧。


 用暴食结束生命——《极乐大餐》(1973)意大利  导演:马尔科费雷里


 本片与《树婴》对照来看,显然是处在另一个极端,但却异曲同工。这部电影在当年公映时被美国定为“X”级的影片,放到今天来看也是骇世惊俗的。  四个厌倦生活的中年男子决定在一个周末暴食而死,他们搞来整整一车食物,并招来几名妓女,于是夜幕降临时他们在一场  餮食色大餐中渐渐地逼近死亡。他们为何如此?福柯的话给出了很好的解答:人生的最终结果只有无聊和空虚两种。而片中显见的清一色的中产阶级的主人公无疑属于后者——他们因为无欲无求,生活里是无尽的空虚,于是影片中所有令人发指的荒唐举动都显得合情理了。这是一部带有鲜明地阶级观点的影片,影片中的飞机驾驶员,大厨、法官、电气工程师是作为阶级的符号出现的,而他们在食色方面的创意与技巧也非底层老百姓所能想象与实践的。对于非他们的世界的人来说,电影中每个瞬间都是那样奇怪,绚目、恶心得匪夷所思。于是最为物质的妓女也忍受不了而离开,一面他们是地道的底层的一分子,而女教师义无反顾地始终介入其中,昭示的是道貌岸然的教育制度从来都是这个变态世界的同谋。


这是一个仪式,预言与见证着不合理地阶级矛盾的灭亡。“他们在极端的行为最后终于发现了无法避免的关于死亡的真相——那就是,反正最后谁都不免一死,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幺去结束生命。”导演马可 费拉里如是说。


 著名影星马尔切洛马斯特洛亚尼等的出演令影片独具非凡魅力,于是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也是实至名归。 


不能饿着肚子看的电影——《满汉全席》《食神》《蒲公英》等


 香港电影从来都被铜臭味所侵袭,于是涉及饮食内容的电影也无不是旨于展示奇观,意图用视觉经验中“色香味”的食物来兑取实在的电影“味道”,从而赢得票房。《满汉全席》和《食神》皆属此列。两片中展示的令人眼花缭乱地厨技让人折服,特别是后者夸张地将厨师都设置了师承少林寺的功夫背景,更是满足了观众double(双倍)的观影快感。中华美食里大名鼎鼎的"满汉全席"让我们感觉仿佛游历了美食博物馆,而周星星诚意烹饪的黯然销魂饭又叫人感伤得不行。于是,大家都不由得对厨师这个职业心存神往起来,因为除了烧菜时的大侠风范,他们有时还会浪漫地爱一把,哭一场,或者像个有志青年为实践个人理想成为“食神”而打拼,当然丰富的笑料是定然少不了的,这就是高度类型化与商业化的香港电影,不过只当作文化消费看看也不错,除了能排解空虚寂寞时的无聊,将时间快点打发掉,或许还没准能解饿。不过,看完了抓狂的情形也不罕见,所以告诫大家,如此类影片是不能饿着肚子看的(至少进场前买点零食啥的)。切忌,切记。


相较而言,日本名导伊丹十三的作品《蒲公英》就更别致和专一了,影片几乎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教你怎么做出一碗好面了,从选料,过水,火候,时间,到最为关键的面汤的调制方法都事无巨细地一一道来,十足地一部烹饪教学片,形象生动,但却兴趣昂然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沉闷。影片结合美国西部片的结构方式,设置了片头陌生男子的出现和最终的离去,为影片女主人公的泡面生活提供了片刻的情感宣泄,观众也从其中获得漫溢的快感


 爱情香从美食来——《美味关系》(2002)德国 导演:德拉奈贝克


 什么事儿都能跟爱情扯上关系,食物也不例外,不是有句古话叫“饱暖思淫欲”么(说歪了点),如果不仅饱,还吃得好那就万事都能搞定了。热恋中的小情侣谈恋爱时都爱到浪漫的西餐厅去,吃着法式套餐,品着红酒,定是事半功倍。这些大家在电影里都司空见惯了,可你想过天天都以美食为伴的厨师怎么恋爱么?《美味关系》就是这样的故事:美艳冷傲的大厨玛莎领导着汉堡一间新式餐厅,泡制最出色的美食。她孤芳自赏,不断引起客人和上司的不满,心中的抑郁只向心理医生倾诉。八岁丧母和自己同样孤僻的侄女莲娜以及风趣热情的意大利厨师马里奥几乎同时闯入她的生活,双重冲击下她内心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玛莎深埋于心的对爱的渴望被马里奥的温柔解放,最终三人  守皆大欢喜?作为以女性交流困难为焦点的爱情故事,本片并不非常杰出,但“当代爵士乐的莫扎特”的Keith Jarrett操刀的配乐与制作精美的食物成为爱情旋律之外的绝妙韵律,让人不免心驰


 据说为了力求表演真实,三位主角及其它演员均接受了来自汉堡四季酒店的电影主厨严格训练,制作如此严谨,拍不好都难。影片也如愿成年当年德国票房最好的影片之一,并荣2002年度欧洲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女主角提名。


 除此以外,还有太多同样泛着迤俪光泽的优秀影片,如墨西哥影片《浓情巧克力》中,女主人公以情感(爱)入食,一生都与饮食相关——出生在厨房切菜桌上;从面圈进到热油的刹那感觉体味出初恋的惊鸿一瞥;她在心上人的婚礼前哭着做了一夜的巧克力蛋糕。而瑞典影片《芭比的盛宴(1988)里,老妇人为村民精心烹制了真正的法式大餐,餐桌上人际间清疏、冷漠、嫌怨都得以冰释融化,妇人实践的是上帝般的救赎,宗教的介入使得食物变得更加意义不殊——那叫圣餐。而最为狂放的影片还得是英国导演彼德格林那威的《厨师、大盗、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1989),影片对食物、肉体、性欲的膜拜让人窒息,性与暴力在戏剧空间里释放着其巨大的诱惑力和煽动性。这就是电影,这就是美食与电影的隐秘味道,妖冶多姿,无法抗拒。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