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民周刊:“电影万岁”和“电影死了”
2003年戛纳电影节的口号是“电影万岁”,而伊朗三大导演之一的墨森.马克马巴夫为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拍摄的作品名字也是这四个字:“电影万岁”(《
然而,电影究竟能不能万岁也还是个问题。倘是站在塔可夫斯基的立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播放的《
甚至,就好莱坞的电影工业而言,电影这样一种为无数人带来快乐的东西也不可能死去,因为,人之为人总还是希冀自己能够快乐,起码这个世界上要有为他们提供快乐的东西。所以,既然好莱坞的电影可以为我们带来快乐,它也就没有理由死掉。
如此说来,格林纳威说“电影死了”也就是跟尼采、罗兰.巴特这些先贤们学样,扮酷,目的只是要哗众取宠呢。
问题似乎并不这么简单。就“电影死了”这句话孤立地来理解,起码有两层意思,其一,电影艺术形式经过百多年的发展,到现在,似乎已经穷尽了它的可能性,现在的电影已经没有创造性可言,在如今这样一个“机械复制时代”,电影不过是所有可以复制的东西之一,没有了昔日的生命;其二,电影这个曾经给人类带来了创造的激情和乐趣的东西,正被某种异质的东西所渗透、腐蚀甚至吞噬,电影已不再是电影,而只是技术更为先进的电视,或其他什么。前一种理解可以视为电影的“寿终正寝”,而后一种则是“不幸夭折”。
看来,无论是“电影万岁”,还是“电影死了”,若只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电影,它应该万岁,起码有无数的影迷会衷心为之祈祷,但并不是所有的电影作品都能万岁。在这个意义上说,该死的就让它去罢,而生命力强的,不呼万岁依然会长久地活下去。
所以,真正能万岁的电影,我想,并非指它的物质形式,而是经过数年、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人们还能从这些作品中看出难以企及的东西,读出令人为之振奋、激动的东西来。就是要活在人的心里,活在整个人类的记忆里。就像人一样,如果不能活在另一个人的心里的,那就算真的死了,而且是彻底的死了,对一群人来说也是如此。但普通人死后只能活在亲朋好友的记忆中,没有普遍性,也没有连续性,而伟大的人却可以拥有这种普遍性和连续性。伟大的电影作品也就相当于伟大的人,它不只是被一群人、一族人或一国人所记住,而是被整个世界记住,被时间记住。雕刻时光的人因此在永恒的时光之柱上也镌刻上了他的名字,但他不是为此而来,他的名字是被上帝之手镌刻在时光之柱上的。
能万岁的电影肯定不是只给人们短暂快乐的作品,无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