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张秉坚:把贪官请进“名人堂”

2009-9-8 8:50  来源:http://kuaibao.xinhuanet.com/html/2009-09/06/content_71414485.htm   感谢 BJ 的投递
 张秉坚从事着一项十分奇特的收藏业务:选取国内公开见报的贪官照片,组织全国最大的油画生产基地深圳大芬村的画工绘制成肖像油画,然后做成一项“装置艺术”作品。他将之戏称为贪官“名人堂”。
  如今,在他的工作室里已经积累了五百多幅这样的油画肖像,囊括了陈良宇、韩桂芝、郑筱萸等知名贪官。张秉坚计划攒足1000幅至2000幅油画肖像后,把它们组合起来对外展出。张秉坚介绍,这是一个长期的艺术创作过程,因为会不断有新的贪官嘴脸出现。

  “可能中国贪官灭绝的那天,就是这个作品的完成之日。”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张秉坚表示,“会有这一天到来,我是因为看到希望才进行创作的。”

创意:艺术比新闻更具生命力

  张秉坚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著名的78级美术系,和导演尹力、冯小宁是同学。这批学员中后来走出了不少明星大腕,如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等。

  张秉坚在毕业很长时间后并没有急于进入影视圈,而是在美术界崭露头角。1982年,他的壁画作品就在第六届全国美术展中获铜奖。赴美深造给了他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机会,在美国取得南卡罗莱纳州大学艺术硕士头衔后,张秉坚被亚特兰大市政府选为1996年奥运会艺术节特邀艺术家,参与亚特兰大奥运会艺术创作工作。

  2001年,张秉坚回到国内,玩起了电影,导演了由葛优和秦海璐合演的影片《窒息》,据称这是中国第一部悬疑片。在玩电影的空隙,为贪官设立“名人堂”则是他近期“折腾”的另一件视觉艺术作品。

  创意灵感源自年初在报纸上瞥见的一则新闻:2月22日,《法制晚报》综合新华社和《人民法院报》2008年公开报道的贪腐案例,对被判刑的处级(含副处级)及以上的涉案党政官员和国有企业高管共一百人进行实例分析,随后刊出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被查干部多数都有受贿行为,2008年受贿平均值为884.1073万元,与2007年的253.29万元相比大幅上升。贪官“胃口”大了近三倍。

  张秉坚随后上网搜索后又发现了一组数据:2004年,来自中国公安部的资料显示,中国外逃的经济犯罪嫌疑人尚有500多人,涉案金额逾700亿元。

  “贪官给中国造成如此惨重的损失,令人心痛。但新闻生命力是有限的,这么一个报道,读者看过就算了。于是,我想通过一个简洁的艺术手段来表现一种反思,并使这种反思能够在作品的不断展开与发现中产生持久和深刻的力量。”张秉坚介绍说。

  从点子酝酿到逐步推进,张秉坚花去了八个月的时间。

  “其实,看到这么一条新闻,我并不可能立即打理好一切构思。这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


模式:山寨版名人堂意在反讽

  最终,艺术品的制作模式一一敲定了下来:张秉坚和大芬油画村一家画社签订了合同,把贪官肖像油画制作的活儿委托给了对方。同时,合同中规定了油画制作细节:色彩采用一百元人民币的单色处理,肖像画框边上的文字用公章形式来表现。制作流程采取流水作业的生产程序,排除专业绘画的技法和处理,保持程式化、业余和山寨的品质。

  张秉坚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使用人民币色是因为,所有贪官变质的根本原因在于钱,都在“钱”眼里栽了跟头;在肖像的边框上,张秉坚用红色公章来给每幅肖像做文字的注脚,因为公章象征权力。“贪官有什么?有权。有权了,心灵就可能遭受腐蚀。而如果没有权力,他们和我们正常人一样。”

  “我对画作的技艺要求是山寨的、廉价的、用行话来说就是比较俗的画法。每天,对方可以画出很多幅来,工期会很快。之所以工序全部反过来做——用最廉价的材料,花最短促的时间,目的也在于反讽。按道理说,名人堂画作应该是很正统的,按照学院派风格来作画。但贪官名人堂的做法是反学院派,是山寨版风格的。”

  合同还规定:油画厂对油画订件没有署名权和版权。

  “因为这个概念是我的,署名权归我所有,贪官照片也必须由我来提供。就好比我是摩托罗拉总部,授权给东莞分部进行生产。如果不经我授权许可,那么生产出来的山寨机贴我标签就属侵权。一般情况下,他们画完一部分作品就邮寄给我,我付给他们制作费。”

  至于每幅作品所需支付的费用,张秉坚表示不便透露。

选材:和珅也被请了进来

  平时,张秉坚会通过互联网搜索来完成贪官肖像和文字材料的收集工作,然后通过互联网将选中的图像传送到油画厂制作成油画肖像。谈到贪官入选标准,张秉坚表示并无太高门槛,“不管你是有名没名的,只要贪了就可以入选。海外在逃贪官可以进来,村级贪官也算。”张秉坚还表示,“名人堂”的概念只是反讽,并不代表一定必须是“重量级”贪官。

  “我只选择网络共享的公开新闻和信息材料,只拿现成的。媒体说他是贪官,也许多年之后媒体认为自己报道错了,我都不知道。我不会去进行自我判断。我也不会给公安局反贪局打电话,问你们这里有没有贪官,给我一点儿。我所做的是一个艺术作品,不是一个新闻作品。至于评判,我留给观众,我只不过借此表达了自己的观念。”

  那么,如果以后发现有冤错案件,是否会将洗清了冤屈的“贪官”从名人堂撤除呢?“当然可以,艺术的功能不是用来做法律判决的,它只是用来刺激人们的审美过程,并从中得到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张秉坚说。

  此前,张秉坚曾将贪官候选范围设定在1976年之后。如今,他已经打破了这一规定。“1976年是比较随意的设定。如今,我们已经搜集出了一部分古代贪官的画像。比如清朝的和珅,当然那时他没有留照片,我们以画像为准。”

  “有些画作寄回来,我看了觉得不像,就要求画匠返工。因为我们用的全是新闻图片,没有进行人肉搜索,而网上有些相片又不是很清晰。更多时候,我们使用的就是法院宣判时的照片。”张秉坚说。


反响:“画到贪官灭绝”是愿望

  对于张秉坚“画到贪官灭绝”的言论,网友议论很多。对此,张秉坚回应说:“画到贪官消失只是个愿望。作品不是我来做,别人也可以来做,所以说我画死了也画不完是一种误解,我自己一张都没画过。我就好比是这个艺术品的导演,概念是我的,策划是我的,作品是我的,但由他们来画。这是一项装置艺术(简单地说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生命力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只要我们源源不断拥有形象,就可以雇不同的人来画。我的作品正是由不同人来创作的,所以画风不一。这件艺术品有魅力有意思之处在于,大家都可以参与进来。”

  记者询问张秉坚,包括冯小宁在内的圈内朋友对这一艺术行为有何评价?

  “我无所谓他们的评价,我更在意网上的评价,也就是大家的评价,观众的评价。因为,你的作品是给普通观众看的。”张秉坚说。

  其实,张秉坚此前并未对这一艺术行为做过推销,唯一报道过此事的是一篇博文,8月20日刊登的一则区区三百字的报道。

  “几天内,这个博客的点击量就达到了八万多,多数人都很支持我的做法。老百姓有种心态,希望看到进步,希望越变越好。”

  记者登录该博客后发现,评论数已接近五百条,其中以赞为主。部分网友向张秉坚表示敬意,认为“将吸食人民血肉的贪官污吏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大快人心”。还有网友直言“最好是将没暴露的贪腐官员也画上就完美了。”

  还有网友给他留言提供线索,但张秉坚对此态度谨慎,“我认为还是选用现成材料比较好,因为我担心别人传来的信息会夹带私利。公开的材料相对比较真实。”

  对于网友的反响,张秉坚感到欣慰。“这个作品,能够得到大家的共鸣,我认为很重要,这也是作品价值的一种延伸。”

  张秉坚并不希望刻意宣扬这件事情,“我是有感而发,并非制造新闻卖点。此前很多媒体打电话给我,希望宣传。但从内心来说,我并不打算这么做。因此你会发现,网上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很少。我并未主动去传播这件事情,因为我觉得只要作品好,别人就会慢慢接受。这是一个长期的作品,可能要画到中国贪官越来越少的那天,那时候纳税人的钱都不会被浪掷,都用在了刀刃上,也可能就是国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的时候。”

  张秉坚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贪腐现象不可避免。他举例说,当年,美国在发展初期,贪腐状况非常严重。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在发展过程中,警局涉黑状况也时有发生,直到廉政公署出现后才有所好转。“中国在发展中,等法律法规健全了,人民生活都富裕了,精神和道德素质都提高了,谁还会冒险去贪污呢?”张秉坚说。

  张秉坚计划,待收藏画作达到一两千幅后就找机会对外展览。他已经利用网络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名人堂”博客来展示已经完成的油画和这个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供网友围观。

  “因为看到希望,我才会这么做。”张秉坚最后说。

  □快报记者 郑晓蔚

  我想通过一个简洁的艺术手段来表现一种反思,并使这种反思能够在作品的不断展开与发现中产生持久和深刻的力量。——张秉坚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IntisarMaderner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