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说的另:希望作者自己写个剧本时间一下,就会真正懂得中国电影怎么回事了。多少觉得作者在批判和品论别人的时候显得有点幼稚了、、、、、
时间是在指“实践”
中国电影的悲哀是钱还在 人没了(组图)
2009-3-17 21:21 来源:http://ent.QQ.com 感谢
独立制片影视器材 的投递
贾樟柯送给“全国人民看的电影”《二十四城记》三天“席卷”100万,创下了他自己的票房纪录,我们是该祝贺呢?还是祝贺呢?
对于这个被不少精英文化标榜为“时代记录者”的导演,我个人总是不喜欢。虽然,从他的“毕业作品”《小五》到现在的《二十四城记》,我都看了,甚至有些片子看到有些地方,我也感动了、共鸣了,用那句洋气点的话说唏嘘了,但每每到了和这位导演打交道,每每到了利用职业特性对这位导演和他的作品发表点个人见解时,我总是不想貌似客观,我总是想夹枪带棒诋毁一下他的作为。
这是为什么呢?在别人PIANPIAN的把他树为影坛独行者,把他当作电影界的罗大佑崔健吹捧时,我为什么总有一种想扁他的冲动呢?是我从他的龌龊里看到了自己的龌龊吗?是我从他的不堪里看到了自己的不堪吗?是我太处女座AB血吹毛龟毛神经质精神过敏了吗?
有一度,我以为真的是我自己有问题,有一度,我甚至对自己说:“下一次遇到贾樟柯,一定要加入他的吹捧阵营,毕竟,作为导演,人家也算成功,人家也挺不容易。”
你相信一部电影在娱乐大众之余,还会有醍醐灌顶赋予人思想武器的功效吗?
以前,每当我们的电影总局以电影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为由,决定了一部电影的生死之时,我还不信电影会有这样的功效,我还说,电影,不就是乐一乐的事嘛,何必那么当真。
但看了今年在奥斯卡上风光无比的《贫民富翁》,我突然觉得,人家说的有些话,好像是对的。这部反映印度人生活的电影,在我一气呵成看完之后,突然觉得,我有了某种思想武器,这种思想武器,非但不用让我对贾樟柯表示歉意,甚至,可以拿这种“思想武器”继续扁他。
这或许就是电影艺术的奇妙之处吧,不但能乐自己,还能扁别人。
《贫民富翁》给了我什么“思想武器”呢?我不是学者也不是思想者,不会精练的总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想让中国电影好的中国公民,所以,我只会用最普通最公民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然后,精英们若是有兴趣,可以从我们老百姓的感受里提炼他们想要的——唬人或者扁人的武器。
首先,我以前像排斥贾樟柯一样的排斥印度影片,甚至,比排斥贾樟柯更严重的排斥印度人和印度电影,这种情绪是不是跟六七十年代那场战争有关我说不清,是不是跟印度宝莱坞那种演一阵唱一阵的惯常毛病有关,我也说不清,总之,只要银幕或者电脑上有印度面孔出现,我就会义无反顾的换台。
但《贫民富翁》给了我非同一般的震撼,不是说它的故事讲得有多巧妙(讲故事巧妙的电影多了),不是说它的情节有多紧张(想紧张看鬼片或者惊悚片就行了——阿甘的除外),《贫民富翁》对我冲击最大的的,其实是影像。
贫民窟,以前很少有这么表现的。即使是难民营,都很少有这么“帅气”的画面出现在影像中。大段的俯拍(可能还有航拍),惊艳的色泽,这部电影似乎时时刻刻在用它自己的方式提醒观众——俺可是花了大价钱而且是好莱坞大片风格的。
于是,这部电影成功记录了一段印度贫民窟的生活史诗,套用精英们的话说,这是对时代和历史变迁负责任的态度,与他们的态度相比,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虽然也号称记录成都一座军工厂的历史变迁,但怎么看,怎么像卖假药和劣质保健品的。
还有句话是不是叫态度决定命运?反正,不同的态度决定了这两部“史诗片”一个席卷奥斯卡,赚全世界的钱,一个“席卷”影院,赚了一百万号称收回成本。
《贫民富翁》和《二十四城记》的不同命运,套用高贵的电影工作者的话说,“是有象征意义的”。
中国和印度在世界人民的眼中,是有很多相像的地方的。这两个国家,人都很多,也都没怎么长时间“工业革命”过,所以,在这两个国家的国土上,时常会发现很多“落差与反差”,而这些迥然不同的落差与反差,正是“高贵”的电影人最乐于表现,富有“高尚”的戏剧效果的。但08年出现的这两部电影,更是表现出了两国电影工作者在面对类似题材时不同的反应方式。
都想表现一下时代里的变迁。
贾樟柯同学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这又是一部我能拍的起,适合我风格的题材。
他能拍得起的范围应该是70—300万之间,出于某种“保证独创原则和控制力”的原因,一般情况下,贾樟柯是不愿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精神成果”的,对这种心态的准确表述,就像很多不愿和别人合资经营的饭馆老板,你投钱你来掺和,太麻烦。
70-300万,在现如今的中国,太容易扎到了,我们中国人现在多有钱啊,300万,不就是煤矿老板的一台车城里人的一套花园洋房嘛!
有了这些钱,租两台高清DV,找一帮熟人,体现一下投钱的房产老板的企业LOGO,一部电影就搞出来了,然后,提着拷贝列国巡游,总有那不开眼的给这些独立精神浓郁的电影作品发俩奖状,载誉归来再顺带去影院里挣俩零花钱,多合算显得俺们中国人多聪明啊!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总做不大,做大了总无法长久?看看贾樟柯,其实就知道了。
而面对同一“变迁”,《贫民富翁》会怎么做呢?
这其实是中国和印度,不!准确的说是中国电影和好莱坞最根本的区别。
在中国,类似《贫民富翁》这种题材的影片,是很容易扎到钱却绝对扎不到大钱的。有那么多钱,我干嘛不投拍历史片战争片古装武侠片啊,反映一个穷小伙挣一两千万的“现实题材创业故事”,用不着一两个亿的投资,给个一千万人民币,一定都没处花了。
所以,你就无法用宏大的叙述方式,去再现我们身边正在发生又转瞬即逝的历史,用宏大的拍赤壁的手法和眼光,去关注我们身边那些动人的人生悲喜,所以,你就没法航拍,你就没法让你影片的色调瑰丽,你就没法搭那么大的景找来那么多群众演员,你就没法不断的变换拍摄场景,在不断的时空转移里讲述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张艺谋说过,一部好影片,可能最终被人记住的,也只是几个镜头,对于《贫民富翁》来说,它做到了,看完这部影片这么久,我还记得几个镜头:俯瞰——暖色调里硕大的贫民窟, 几个孩子在奔跑,冷色调的雨夜,MV般的少年情怀。
虽然这部影片是在反映印度的生活现实,但我依旧没有因为它是反映印度人的生活而心生反感,虽然这部影片是在讲一段略带悲情的故事,但从苦难的贫民窟,我却意外体会到了一种惊艳般的生活美感——这都是钱的力量。
中国缺钱吗?不缺,在金融危机的寒流中,中国人的腰板因为有充裕现金而超级的硬,在这样的历史时机,好莱坞和中国电影又PK了一把,好莱坞用资本控制了一下印度电影,然后继续赚世界的钱,我们派出了号称从毛孔里都充满理想的艺术家贾樟柯,同是用镜头记录城市记录变迁,结果这个姓贾的艺术家贼一样的没诚意,找几个女人坐那里接受采访一样讲故事,你糊弄鬼呢?
别总念叨说自己没钱,钱满天空飘着,你个儿太矮够不着而已。
也别再来个谁说给自己一个亿就能拿下奥斯卡,人那破奖,凭你现在的意识,买不回来!
中国电影以前或许有悲哀:人还在,钱没了。
可现在最大的悲哀是:钱还没花,人却没了。
对于这个被不少精英文化标榜为“时代记录者”的导演,我个人总是不喜欢。虽然,从他的“毕业作品”《小五》到现在的《二十四城记》,我都看了,甚至有些片子看到有些地方,我也感动了、共鸣了,用那句洋气点的话说唏嘘了,但每每到了和这位导演打交道,每每到了利用职业特性对这位导演和他的作品发表点个人见解时,我总是不想貌似客观,我总是想夹枪带棒诋毁一下他的作为。
这是为什么呢?在别人PIANPIAN的把他树为影坛独行者,把他当作电影界的罗大佑崔健吹捧时,我为什么总有一种想扁他的冲动呢?是我从他的龌龊里看到了自己的龌龊吗?是我从他的不堪里看到了自己的不堪吗?是我太处女座AB血吹毛龟毛神经质精神过敏了吗?
有一度,我以为真的是我自己有问题,有一度,我甚至对自己说:“下一次遇到贾樟柯,一定要加入他的吹捧阵营,毕竟,作为导演,人家也算成功,人家也挺不容易。”
你相信一部电影在娱乐大众之余,还会有醍醐灌顶赋予人思想武器的功效吗?
以前,每当我们的电影总局以电影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为由,决定了一部电影的生死之时,我还不信电影会有这样的功效,我还说,电影,不就是乐一乐的事嘛,何必那么当真。
但看了今年在奥斯卡上风光无比的《贫民富翁》,我突然觉得,人家说的有些话,好像是对的。这部反映印度人生活的电影,在我一气呵成看完之后,突然觉得,我有了某种思想武器,这种思想武器,非但不用让我对贾樟柯表示歉意,甚至,可以拿这种“思想武器”继续扁他。
这或许就是电影艺术的奇妙之处吧,不但能乐自己,还能扁别人。
《贫民富翁》给了我什么“思想武器”呢?我不是学者也不是思想者,不会精练的总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想让中国电影好的中国公民,所以,我只会用最普通最公民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然后,精英们若是有兴趣,可以从我们老百姓的感受里提炼他们想要的——唬人或者扁人的武器。
首先,我以前像排斥贾樟柯一样的排斥印度影片,甚至,比排斥贾樟柯更严重的排斥印度人和印度电影,这种情绪是不是跟六七十年代那场战争有关我说不清,是不是跟印度宝莱坞那种演一阵唱一阵的惯常毛病有关,我也说不清,总之,只要银幕或者电脑上有印度面孔出现,我就会义无反顾的换台。
但《贫民富翁》给了我非同一般的震撼,不是说它的故事讲得有多巧妙(讲故事巧妙的电影多了),不是说它的情节有多紧张(想紧张看鬼片或者惊悚片就行了——阿甘的除外),《贫民富翁》对我冲击最大的的,其实是影像。
贫民窟,以前很少有这么表现的。即使是难民营,都很少有这么“帅气”的画面出现在影像中。大段的俯拍(可能还有航拍),惊艳的色泽,这部电影似乎时时刻刻在用它自己的方式提醒观众——俺可是花了大价钱而且是好莱坞大片风格的。
于是,这部电影成功记录了一段印度贫民窟的生活史诗,套用精英们的话说,这是对时代和历史变迁负责任的态度,与他们的态度相比,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虽然也号称记录成都一座军工厂的历史变迁,但怎么看,怎么像卖假药和劣质保健品的。
还有句话是不是叫态度决定命运?反正,不同的态度决定了这两部“史诗片”一个席卷奥斯卡,赚全世界的钱,一个“席卷”影院,赚了一百万号称收回成本。
《贫民富翁》和《二十四城记》的不同命运,套用高贵的电影工作者的话说,“是有象征意义的”。
中国和印度在世界人民的眼中,是有很多相像的地方的。这两个国家,人都很多,也都没怎么长时间“工业革命”过,所以,在这两个国家的国土上,时常会发现很多“落差与反差”,而这些迥然不同的落差与反差,正是“高贵”的电影人最乐于表现,富有“高尚”的戏剧效果的。但08年出现的这两部电影,更是表现出了两国电影工作者在面对类似题材时不同的反应方式。
都想表现一下时代里的变迁。
贾樟柯同学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这又是一部我能拍的起,适合我风格的题材。
他能拍得起的范围应该是70—300万之间,出于某种“保证独创原则和控制力”的原因,一般情况下,贾樟柯是不愿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精神成果”的,对这种心态的准确表述,就像很多不愿和别人合资经营的饭馆老板,你投钱你来掺和,太麻烦。
70-300万,在现如今的中国,太容易扎到了,我们中国人现在多有钱啊,300万,不就是煤矿老板的一台车城里人的一套花园洋房嘛!
有了这些钱,租两台高清DV,找一帮熟人,体现一下投钱的房产老板的企业LOGO,一部电影就搞出来了,然后,提着拷贝列国巡游,总有那不开眼的给这些独立精神浓郁的电影作品发俩奖状,载誉归来再顺带去影院里挣俩零花钱,多合算显得俺们中国人多聪明啊!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总做不大,做大了总无法长久?看看贾樟柯,其实就知道了。
而面对同一“变迁”,《贫民富翁》会怎么做呢?
这其实是中国和印度,不!准确的说是中国电影和好莱坞最根本的区别。
在中国,类似《贫民富翁》这种题材的影片,是很容易扎到钱却绝对扎不到大钱的。有那么多钱,我干嘛不投拍历史片战争片古装武侠片啊,反映一个穷小伙挣一两千万的“现实题材创业故事”,用不着一两个亿的投资,给个一千万人民币,一定都没处花了。
所以,你就无法用宏大的叙述方式,去再现我们身边正在发生又转瞬即逝的历史,用宏大的拍赤壁的手法和眼光,去关注我们身边那些动人的人生悲喜,所以,你就没法航拍,你就没法让你影片的色调瑰丽,你就没法搭那么大的景找来那么多群众演员,你就没法不断的变换拍摄场景,在不断的时空转移里讲述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张艺谋说过,一部好影片,可能最终被人记住的,也只是几个镜头,对于《贫民富翁》来说,它做到了,看完这部影片这么久,我还记得几个镜头:俯瞰——暖色调里硕大的贫民窟, 几个孩子在奔跑,冷色调的雨夜,MV般的少年情怀。
虽然这部影片是在反映印度的生活现实,但我依旧没有因为它是反映印度人的生活而心生反感,虽然这部影片是在讲一段略带悲情的故事,但从苦难的贫民窟,我却意外体会到了一种惊艳般的生活美感——这都是钱的力量。
中国缺钱吗?不缺,在金融危机的寒流中,中国人的腰板因为有充裕现金而超级的硬,在这样的历史时机,好莱坞和中国电影又PK了一把,好莱坞用资本控制了一下印度电影,然后继续赚世界的钱,我们派出了号称从毛孔里都充满理想的艺术家贾樟柯,同是用镜头记录城市记录变迁,结果这个姓贾的艺术家贼一样的没诚意,找几个女人坐那里接受采访一样讲故事,你糊弄鬼呢?
别总念叨说自己没钱,钱满天空飘着,你个儿太矮够不着而已。
也别再来个谁说给自己一个亿就能拿下奥斯卡,人那破奖,凭你现在的意识,买不回来!
中国电影以前或许有悲哀:人还在,钱没了。
可现在最大的悲哀是:钱还没花,人却没了。
2009-04-02 18:53:18 佰见
另:希望作者自己写个剧本时间一下,就会真正懂得中国电影怎么回事了。多少觉得作者在批判和品论别人的时候显得有点幼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