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现象网专访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朱日坤

2009-3-9 12:21  来源:现象网   感谢 107cine 的投递
“我的感觉正好是,有的地方可能会特意回避了一些所谓“敏感”“尖锐”的影片,然后现在一些人就认为是我们“故意”去“敏感”了,不“艺术”了”

“如果艺术是故意回避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话,那我请问大家都在思考什么呢?”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独立电影)是一种生活方式”。


自2006年栗宪庭电影基金成立以来,宋庄逐渐成为中国独立电影的重要基地,每年在宋庄举办的中国纪录片交流周(CDFF)和北京独立电影论坛(BIFF),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独立电影作品,独立而多元,已经成为中国独立电影界的盛事。
5月24日,第六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又将拉开帷幕,值此,现象网就电影节及中国独立电影现状专访了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朱日坤先生。

问:有人说在宋庄的电影节更多的考虑是电影的社会性,而艺术性不是很强调,是这样吗?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
答:之前有两个人给我提到这个问题,我也很意外。在我看来这种看法比较奇怪,有的人是宋庄的影展与其它地方的一些影展来对比的,我的感觉正好是,有的地方可能会特意回避了一些所谓“敏感”“尖锐”的影片,然后现在一些人就认为是我们故意去“敏感”了,不“艺术”了。比如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放映的影片,比如在开幕和闭幕影片上的,潘剑林的《谁杀死了我们的孩子》(《孩子孩子》),胡杰的《国营东风农场》和李红旗的《黄金周》,我认为无论从社会意义上,还是从艺术手段上,都是做的非常突出的电影。在去年的作品中这是几个我非常欣赏的作品。其它的还有杨瑾的《二冬》,应亮的《好猫》等,我觉得都非常好。而潘剑林的影片和胡杰的影片,在很多人看来是“危险”的,所以可能会更多的回避。大家经常谈独立,在我看来,选择的独立也是很重要的。你不能就提人家拍电影的要有独立立场独立观点,你自己选择影片的时候,先就考虑这个影片是不是有“问题”的,这本身就是很大的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一些人的看法很怀疑的道理。艺术不是用来做皇帝的新衣的。如果艺术是故意回避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话,那我请问大家都在思考什么呢?

问:关于2008年的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你总体有什么看法?
答:谈不上什么看法。看法最好留给观众和电影工作者等人去谈。但是电影节总的来说是一个很累人的工作。事务繁杂,影像浩瀚,对人的精神和体力都是挑战。但是电影的魅力在这种机会中是更加显示的。你看到观众很多,讨论非常踊跃,这就是很让人高兴的现象。

问:可以看出,相较于往届电影节,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具有更为广泛的题材和视野,本届电影节和往届的区别,对未来电影节发展的考虑。是否会考虑加入更多的国外独立电影?
问:现在中国的电影题材的广度已经很宽了,而且正在扩大中。至于未来,我们当然需要扩展我们本土的观众和导演等电影工作者的眼光。虽然中国的盗版的传播让许多国外电影能很容易看到了,但是这毕竟也还只是电影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所不了解的特别是正在变化中的东西,单靠现在能找到的DVD是展现不够的。与国外的同行等也需要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这既是学习,同时也是增长经验和自信的机会。

问:你对于中国独立电影现状的看法?
答:跟中国的社会一样,独立电影也是很复杂的一种现象。这是很难一言蔽之的。总的来说,这个社会需要多元,无论是从社会的意义还是从艺术的发展上都这样。独立电影就是一种现象。各种不一样的人在做,产生不一样的电影。我一般不喜欢总体上去夸耀这个事情。但是很显然,独立电影对于当今社会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个人的选择。你选择了,就尽量去努力。

问:对于北京独立电影论坛的定位,和中国纪录片交流周之间的关系?
答: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年头稍微长一点,而现在的纪录片的创作似乎更活跃些。纪录片人之间的交流从经验来看更热烈,好像更坦诚一些。现在中国做所谓“剧情片”的人,考虑功利的东西在我看来还是很多的。所以我们希望能将“纪录片交流周”做的更加纯粹些。至于北京独立电影论坛,这是栗宪庭先生2006年创立的,也寄托着他的希望。我个人理解上,这个平台会更注重多元性,注重新生的力量,同时考虑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创造良好的创作条件的努力,包括会探索独立电影的创作、发行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我们的影展规模很小,而需要播放的影片是很多的,所以在宋庄一年举办两个影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现象网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