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纪录电影《张博士》DVD发行
2009-2-2 20:15 来源:现象网 感谢
107cine 的投递
由黄儒香导演独立制作的独立纪录电影《张博士 》DVD正式发行

黄儒香访谈
访问者:渣巴
●《张博士》你是那一年拍的?
01底年开始拍,前期大慨用了2年,后期大慨用了1年.05年初完成.
●那你这个总共拍了多少素材了?
大慨100小时左右.
●我看了那个是83分钟是吧?这个基本上是1:99这样一个比列 。然后了,我关心的就是为什么今天这个1成了《张博士》,比如说这个1就是冰山水面上的那部分,99是下面这部分,那么现在这个1我们看到是《张博士》。那么这个水面你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上面这个他是1?
这个片比,一个是技术上的原因。比如是为了保持声音的连续性,比如为了弥补一个人的制作方式带来的失误。但最重要的还是对纪录片的态度。1:1是一种态度,1:99也是一种态度。1:1好像来得更“真实”,但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未见得就那么“真实”。即便是历史书,“真实”也只在标点之后和下一个字之间沉睡。无论那种态度,我们也只有可能触摸到真实的表面。所以我只能在制作方式上做一种限定,比如不摆拍,不偷拍.最后在剪辑台上去放弃某种所谓的“真实”,去建构某种希望.这就是那个“1”。那怕这钟希望只是绝望之后的无望拯救。纪录片是制做出“真实”并不可靠。只有放在信仰的框架下,真实才会具有某中安全性。所以我更愿意去表达温暖的,柔软的,满怀希望的。而托起这份希望的就是一种生命的相交形式,就是和张博士在一起的2年,就是在水面下的“99”。对于纪录片制作,一定的时间量还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张博士》这样的表达方式,在我今天看来,还是有太多遗憾。
●那就是以今天的你的态度来批评以前的态度的《张博士》?
就今天我对视觉,对影象的理解,是对意义和感情的理解,《张博士》都需要批评。《张博士》中所呈现的很多“照相似”的拍摄,今天我已很难接受。电影基础的构建是格和格之间的位移。而“意义和感情”在《张博士》中已显得过度。只有在彻底放弃意义和感情时,意义和感情才能最大化的在作品中彰现。个体生命从来都不产生意义也不产生情感。其中的音乐更是糟糕,当时太不自信。
●我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看到有句话说“在瞬间影像上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你说的吧?你怎么看故事在电影中的位置?
是我说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在做完《张博士》后的一种反省吧。电影就是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式。重要的是故事是什么,怎么讲。只要是一个动词他就是一个故事,他就具备完整性。我现在拍电影,就会用最小的动词,最少的瞬间去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类似用“伸手同时得医治”的瞬间去成就最大的信心。
●你觉得时间的前和后会自然行成一个故事或者叫情节的吗?
当然会,时间的自然流淌本身就是故事。
●你在拍一个电影之前还是做了一次决定,那你还能回忆起当年拍《张博士》的时候吗?
《张博士》是我第一部完整的作品。之前,我想要有拍剧情电影的机会,但需要给别人给你投资的信心。我就必须证明给别人看,我可以做这样的工作。纪录片当然是一个最好的途径。一个人,一台廉价的DV机就可以。这是我的出发点。选择“张博士”是因为他在的环境我很熟悉,他的性格和我很像,都很执着。
●总共剃头的篇幅你用的不少,我觉的你还是在强调一个什么东西?
剃头是他唯一需要花钱的地方,对他来讲是很大的开销。只有当一个希望出现时他才会去剃头。剃头本身有很好的生活质感,很温暖。我很喜欢。每次看见张博士剃完头修完面,我都觉得他很帅很可爱。我都觉的应该有一个女人去爱他。
●他说的颠倒的部分是指他失学。那么,按道理说他把被颠倒的颠倒过来现在正好正合适,是不是?你觉得现在是颠倒了还是重新颠倒过来了?
不存在颠倒来颠倒去,这是他的命运。
●他去他弟弟家,他就会天然的认为“你要负担我一辈子”,然后前面是他说“你要迫害我失学”他和人交往其实就是很斗争性。
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核心问题是反普世的。个人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个人既是暴力和权利的受伤者又是暴力和权利的传递者去伤害别人。普世是全人类基本的方式,反普世就等于宣称我们不是人类,所以我们都不会讲人话。就像张博士只能用一些格式化的,标语式的话作为日常用语。我们不会去爱,是我们从未被爱过。人与人的交往总是冲突性的。
●那张博士有没可能他根本就不是那个时代的?
文革和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进程中反普世的巅峰体验,张博士实际是属于每个时代,他就是其中一个带菌者。
●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被他传染,成为他?
我就是他。

现象网会员内部交流:购买DVD

黄儒香访谈
访问者:渣巴
●《张博士》你是那一年拍的?
01底年开始拍,前期大慨用了2年,后期大慨用了1年.05年初完成.
●那你这个总共拍了多少素材了?
大慨100小时左右.
●我看了那个是83分钟是吧?这个基本上是1:99这样一个比列 。然后了,我关心的就是为什么今天这个1成了《张博士》,比如说这个1就是冰山水面上的那部分,99是下面这部分,那么现在这个1我们看到是《张博士》。那么这个水面你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上面这个他是1?
这个片比,一个是技术上的原因。比如是为了保持声音的连续性,比如为了弥补一个人的制作方式带来的失误。但最重要的还是对纪录片的态度。1:1是一种态度,1:99也是一种态度。1:1好像来得更“真实”,但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未见得就那么“真实”。即便是历史书,“真实”也只在标点之后和下一个字之间沉睡。无论那种态度,我们也只有可能触摸到真实的表面。所以我只能在制作方式上做一种限定,比如不摆拍,不偷拍.最后在剪辑台上去放弃某种所谓的“真实”,去建构某种希望.这就是那个“1”。那怕这钟希望只是绝望之后的无望拯救。纪录片是制做出“真实”并不可靠。只有放在信仰的框架下,真实才会具有某中安全性。所以我更愿意去表达温暖的,柔软的,满怀希望的。而托起这份希望的就是一种生命的相交形式,就是和张博士在一起的2年,就是在水面下的“99”。对于纪录片制作,一定的时间量还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张博士》这样的表达方式,在我今天看来,还是有太多遗憾。
●那就是以今天的你的态度来批评以前的态度的《张博士》?
就今天我对视觉,对影象的理解,是对意义和感情的理解,《张博士》都需要批评。《张博士》中所呈现的很多“照相似”的拍摄,今天我已很难接受。电影基础的构建是格和格之间的位移。而“意义和感情”在《张博士》中已显得过度。只有在彻底放弃意义和感情时,意义和感情才能最大化的在作品中彰现。个体生命从来都不产生意义也不产生情感。其中的音乐更是糟糕,当时太不自信。
●我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看到有句话说“在瞬间影像上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你说的吧?你怎么看故事在电影中的位置?
是我说的,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在做完《张博士》后的一种反省吧。电影就是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式。重要的是故事是什么,怎么讲。只要是一个动词他就是一个故事,他就具备完整性。我现在拍电影,就会用最小的动词,最少的瞬间去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类似用“伸手同时得医治”的瞬间去成就最大的信心。
●你觉得时间的前和后会自然行成一个故事或者叫情节的吗?
当然会,时间的自然流淌本身就是故事。
●你在拍一个电影之前还是做了一次决定,那你还能回忆起当年拍《张博士》的时候吗?
《张博士》是我第一部完整的作品。之前,我想要有拍剧情电影的机会,但需要给别人给你投资的信心。我就必须证明给别人看,我可以做这样的工作。纪录片当然是一个最好的途径。一个人,一台廉价的DV机就可以。这是我的出发点。选择“张博士”是因为他在的环境我很熟悉,他的性格和我很像,都很执着。
●总共剃头的篇幅你用的不少,我觉的你还是在强调一个什么东西?
剃头是他唯一需要花钱的地方,对他来讲是很大的开销。只有当一个希望出现时他才会去剃头。剃头本身有很好的生活质感,很温暖。我很喜欢。每次看见张博士剃完头修完面,我都觉得他很帅很可爱。我都觉的应该有一个女人去爱他。
●他说的颠倒的部分是指他失学。那么,按道理说他把被颠倒的颠倒过来现在正好正合适,是不是?你觉得现在是颠倒了还是重新颠倒过来了?
不存在颠倒来颠倒去,这是他的命运。
●他去他弟弟家,他就会天然的认为“你要负担我一辈子”,然后前面是他说“你要迫害我失学”他和人交往其实就是很斗争性。
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核心问题是反普世的。个人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个人既是暴力和权利的受伤者又是暴力和权利的传递者去伤害别人。普世是全人类基本的方式,反普世就等于宣称我们不是人类,所以我们都不会讲人话。就像张博士只能用一些格式化的,标语式的话作为日常用语。我们不会去爱,是我们从未被爱过。人与人的交往总是冲突性的。
●那张博士有没可能他根本就不是那个时代的?
文革和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进程中反普世的巅峰体验,张博士实际是属于每个时代,他就是其中一个带菌者。
●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被他传染,成为他?
我就是他。

现象网会员内部交流:购买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