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纪录电影的辉煌时
2008-6-26 20:27 来源:2004北京国际纪录片展 作者:王众一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日本电影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纪录电影的重要作品往往都产生在某一段电影整体繁荣期的末期或之后。
比如战前纪录电影的代表人物龟井文夫(Kamei Fumio 1908-1987),就是在30年代日本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被崛起的军国主义扼杀之后,以其春秋笔法在军部统治的黑暗年代为后人留下了其经典作品——《上海》(1938)。在这部作品中,中国沦陷区的群众注视日军行军的长镜头不加剪接地放在片中。通过群众紧张的目光,他向观众提示,不仅是军事侵略,就连摄影行为本身也带有十足的政治性和暴力性。在他的另一部作品《战斗的士兵》(1938)中,他始终用镜头捕捉前线士兵的疲惫表情,这些片断在战后不止一次地被我国抗日题材的政论片所引用。这种大胆解构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的勇气直到今天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60年代是日本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前半期作为产业的日本电影达到了它的鼎盛期,后半期随着激进的学生运动,实验电影的尝试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接下来的70年代是电影的全面停滞。但是一直活跃在故事片领域的今村昌平(Imamura Shouhei 1926- )于1970年拍摄的(由真人扮演的)纪录片《日本战后史》,却标志着在电影总体衰退期纪录电影辉煌时代的到来。这一时期纪录片以极其激进的形式得到发展。其核心人物是土本典昭(Tuchimoto Noriaki 1928- )和小川绅介(Ogawa Shinsuke 1935-1992),直到今天,他们依然是日本战后纪录片领域不容置疑的两座丰碑。
土本典昭在60年代就初露锋芒。《在路上》是他在1964年完成的作品。片中到处是建筑工地的东京正是日本高速增长期的真实写照,又让我们联想起今天房地产开发一浪高过一浪的中国。《留学生图亚斯林》(1965)详细地描述了在千叶大学留学的马来西亚青年,由于政治原因遭受学校当局迫害的情况。此后,他又在《游击队前史》(1969)中表现了京都大学的校园斗争。进入70年代以后,他长期追踪记录有关水俣的公害问题。此次上映的《水俣病患者们及其世界》就是直接了当地表现公害受害者愤怒呼声的作品。在对日本的资本主义体制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批判的同时,土本典昭逐步摈弃了俯瞰众生的视角,用平视的眼光开始了与患者们长达30年的交流。土本典昭对水俣病展开研究,并通过电影将知识告诉患者。此后在《不知火海》(1975)中,他从对患者们日常生活的关注,转向对他们的世界观及意见做认真的记录。此次上映的另一部作品——《水俣日记》(2004)则是将90年代中期随手积累的磁带素材在近10年后重新剪辑而成的作品。土本典昭以他70年代的重要作品,不仅为自己在日本纪录电影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也完成了对日本百年来资本主义现代化历程的强有力批判。
小川绅介也拍过以大学校园斗争为主题的纪录片《被压制的森林》(1967)。后来他去了三里塚,记录那些与强行征收土地修建成田机场的当局发生冲突的当地农民。1968年他的摄制组完成了《日本解放战线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请
注册并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