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崔子恩:来自我少年时代的安东尼奥尼

2007-8-11 17:59  来源:www.fanhall.com 作者:崔子恩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第一次听到安东尼奥尼的名字,我还是个文静少年。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刚刚升入初中,正每天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以端正自己的普通话发音。当我听到字正腔圆的“安东尼奥尼”时,立即把他和白求恩联系在一起。我把他们想象成差不多的形象,与耶稣画像很接近,甚至穿的衣服也很像,很简朴。以第六感,我静悄悄地喜欢上了他们。一个是电影导演,一个是医生,都对贫困的中国感兴趣,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我一心一意等着看安东尼奥尼拍摄的 “大毒草”影片《中国》。但是,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始终没有在中国正式上映,哪怕是作为毒草,作为批判的靶子。


我是个执拗的孩子。每次“纪念白求恩”,我都会同时纪念安东尼奥尼的名字。我等待着把他的毒草看个究竟。这一等,就是长长的30年。2004年冬季,“安东尼奥尼作品回顾展映”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中国》于中国首映,虽然非正式。只映两场,我身边有的朋友选择两场都去看。我看第一场,把第二场的观摩机会留给第一次看《中国》的人。这时候,我已经专业于电影,在电影批评、编导、教育方面,都已“走向国际”。少年不再的年份,我透过镜头的眼睛,与安东尼奥尼在北京神会,我们共同看到的是中国人那种难能可贵、“普遍的、节衣缩食的贫穷”,以及由这种贫穷所决定的“一种有骨气的生存的可能性”(安东尼奥尼语)。


借助于电影专业的特有空间,在2004年之前的15年光阴里,对安东尼奥尼,我没有蹉跎。我先是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单人看片室内观摩了《放大》《红色沙漠》《》《职业:记者》,之后,85级的张元和宁岱专门为我借来《扎布里斯基角》——那时候,看那部影片还是一个禁忌、一种奢侈。再后来,于不同的时地观看《奇遇》《爱情故事》《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和他最后的影片《云上的日子》,都伴随着不同凡响的体验和震撼。维姆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