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西方人眼中的《南京》

2007-7-19 12:44  来源:LJ 作者:LJ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片名: 南京


导演: Bill Guttentag / Dan Sturman
主演: Hugo Armstrong / Rosalind Chao / Stephen Dorff


上映年度: 2007
官方网站: http://www.nankingthefilm.com/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西方人眼中的南京——25万人被8位外国友人救下的故事


 


排了近半小时的队,挤在一群为了变形金刚而焦虑的人中间,我买到了一张《南京》的电影票。此时,距离开场已过去十分钟。我的经验告诉我,纪录片不是故事,没有看到开头,往往很难入局。心里很是懊丧。
   坐定,看到大屏幕上一张年轻异国的脸孔,在述说着当时的人间地狱。这一幕让我犹疑了很久,我不相信南京大屠杀的见证者竟有如此年轻的脸孔,但这种访谈的形式又让我不得不相信,她是见证者本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确定,屏幕上的只是个演员。
   我以为,这种形式,伤害了纪录片,如果这部片子可以被归为纪录片的话。用纪录片表现历史,确实非常困难;但恕我不认同这种再现的方式。
   形式上的疏离,让我可以更加冷静地看待这部片子。我想,在执着地排着长队时,我是抱有一点猎奇心理的,我想看那时的史料,我想知道真相。但这种刻意再现的形式提醒了我,这只是一位西方导演眼中的南京,他想讲述的,只是25万人被几位赤手空拳的外国友人救下的故事。比起南京的苦难,这个视角,稍嫌小了一点。片子的后半部分中更显偏颇,甚至有些幸存者的讲述,都成了外国友人菩萨心肠的烘托。
   我并不期望《南京》能达到《浩劫》的高度,朗兹曼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冷静而自省地分析了希特勒灭犹的文化根源,但既然冠以《南京》,总该有个宏观的审视和思考,可惜,这一点我没有看到。   
   我感到绝望的是,为什么南京沦陷之后,看不到来自城外的救助力量?城里的人,仿佛只有等着挨刀的份,那么城外的人呢?
   我感到齿寒的是,当日本军发布告称将维持城内秩序的时候,城里的人竟那么欢天喜地回了家,准备去过新生活。
   我感到震撼的是,在难民区里,真的有21位女子,为了大多数人的安全,可以站出来。
   看过片子,我的心里郁闷非常。整部片子里,两种力量太悬殊,我看不到抵抗,只有妥协,甚至是乞求,难道这是国破家亡时的必然状况?
   走出正大广场的门,满眼都是人。在他们的脸上,我看到的是与片子里善良的中国人一般无二的表情。恍如隔世。
   如果再有一次侵略,我们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