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独立电影节综合述评及访谈
右为张献民
何谓独立,何以独立?
第四届中国独立电影节综合述评及访谈
FILMAGZINE.ORG
2007年5月17日到21日,第四届独立电影节在南京召开,一共五天的时间,放了大约五六十部片子——剧情片、剧情短片、纪录片、实验片。在三个会场同时进行,南视觉美术馆放映的是竞赛单元,多是剧情片。其他则只是观摩与交流,有剧情片,也有纪录片,会场在南京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此次放映的片子的来源,与以往略有不同,据曹恺(CIFF项目执行委员会主任)言,是通过海选的形式得到的,从“民间最底层”开始征集作品,于是同时也就实现了中国独立影像的比较全面的摸底调查。当然片源的寻求,也有一些似乎仍然是小圈子内部的互相传递。
纪录片主要在南视觉美术馆之外的两个会场。有一些也许在北京或云南都已经看过,比如林鑫的《
参展单元的片子,有许多并非首映,但在制作时间上,都是新近的。放的片子有:崔子恩的《
评选出来的奖,最高奖是《
最佳处女作奖《
评委会奖《
特别奖《
最佳新人奖《
此次的电影节的组织委员会和选片委员会主席是张献民,论坛主持是郝建,评审委员会主席是崔卫平。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还包括娄烨、、王宏伟、刘勇宏、吕效平。
南视觉美术馆的放映场地不是专业的,所以观赏效果不佳,声场比较混乱,小屏幕,座位简陋。这几乎是独立电影放映的惯常景观。光线穿过薄薄的纱窗能进入到室内,这为电影的观赏提供了外在的间离效果,如此场所,观赏者必然是精英——尚且不知这是好还是一种局限——来此不是为了娱乐,而是有着研究性质:人们在关注着新的叙事手段。当然,这样的粗陋也不妨碍能把最好的作品选出来。崔卫平作为这个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又作为有个性的学者,两种身份的调节无疑将影响整个评选结果。她为这个电影节带来了一种学术气氛。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的,来这个电影节里进行讨论,将可能会随时准备着调整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我们要有这个准备。娄烨则认同这个开放性,对这个评选结果表示满意。他认为中国没有电影节,这才是真正的电影节:以作者和作品为中心。
此次播放的片子的种类多,影像质量差异也很大,有的使用了MINDV拍摄,有的使用了16毫米。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叙事形态,比如《
此次放映还展示了许多新的美学动向,比如甘小二提到自己是“以剧情片来做纪录片”的工作,《
此次电影节,有过一次导演的集中讨论,想讨论一下如何制作发行,如何生存,其核心其实围绕的还是老问题:什么是独立,如何独立?这个问题如同智力锻炼,很多人似乎都不再愿意探讨它,但我们必定也要考虑——话语符号具有的塑造现实的力量。其实独立就是制作者拥有完全彻底的控制权,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形式。但是独立了的制作者又是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喜欢娱乐,这与商业电影有亲和力,有的人喜欢灵魂的深度,所以独立又有着多种层次。
事实上,这次参加电影节的,也是人各有志,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不排斥进院线,随时准备着与商业制片结构合作,一种则想做彻底的革命者,保持一种更为决绝独立的姿态,致力于独立电影的朱日坤似乎在为这个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和情感动力。我觉得后者常常体现着更为深刻的个性,艺术性可能更高,但这需要代价。不过,在当下,这样的思想也是有着非凡的价值的:目前的一切粗陋现状比如小屏幕,并不是一种未完成状态,而是有着自足的文化意义,有些人可以考虑以这样的小屏幕为自己的努力方向,把它做足做完善,在以大影院为目的的传统电影叙事和欣赏氛围之外,自行营造一个新的电影空间,培养一种新的文化感性。
结束的第二天,我查看南京的各个报纸,并未见对这次电影节的报道。其他的媒体来关注的,似乎也不多。电影节的策划者们感叹,现在第六代作为第一代独立人,“带走了大部分的媒体资源”。也许人们看到以前的地下工作者们走到地上了,以为革命成功,而今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因此也就没必要革命了。
我注意到最近有一个艺术的新理论:授权理论。艺术必须是被授权了的,否则就不承认它是艺术。而这个授权理论拿到南京电影节上,是非常有意思的。授权理论其实是不错的,但是如何授权,谁来授权?官员?评论家?代表官方意志的新闻媒体?南京独立电影节上,授权系统其实也是存在着的,而这里的授权者不是官方代表,而是民间英雄,因为是底层自发,没有强制性力量的干预,因此具有着一定程度的纯洁性。若艺术拿到主流社会甚至官方的认证书,则就使其艺术之价值褪色,因为它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磨损太多了。艺术的最活跃的创造力,真正的新的美学动向和新感受力永远出现在这些新的独立者身上,这里是一个崭新的临界状态。
而在南京的这个电影节上,艺术家们的身份,按照旧体制的标准来看,有一些暧昧不清,他们及他们的作品都是尚未被授权的,其青春气息和崭新的能量,也就体现在这个特征中。因此在我们的采访中,我问的比较多的是他们如何来完成电影。因为电影是花费高昂的艺术类型,还是社会化程度最高的,在目前的拘谨的形势里,他们的工作让人敬佩。这些电影人的身份的考察,对于其生产关系的询问,都为后来者提供借鉴,还是分析其艺术独立性的参考资料,我很想知道,我们的独立电影的文化生态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和个人志愿之上的。
此次电影节,采访了七八位电影人,但有些因为录音出现故障,只整理出了其中的六位,包括评委娄烨,导演王笠人、舒浩仑、甘小二、徐立、章骞。采访者为王小鲁和崔红——简称FM(FILMMAG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