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影展中的几部影片
影展结束,既不承担独立电影要发展的大局观,也不以娱乐指数艺术质量艰苦程度等权威字眼来衡量,仅从一个观影者的角度,我喜欢的剧情片有三部。“北海怪兽”说过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B级片,要是新新一代都这样自由地运用镜头来表达,那更多意外和开怀是绝对值得期待的。
雷小宝的“安子”是所有片子里镜头语言和故事叙述结合得最好的,很当下也很动人,导演显然是刻意地使整个影片保持了一种紧张、晃动、不安的基调,很有冲击力的对个人命运的追踪,即使是后半段荒谬到有点滑稽的情节,仍不掩悲重的生存焦虑,小人物,业余演员,故事说的很自然流畅,没什么装的地方,很舒服甚至技术老练,是我心目中理想的DV影片的路数-------不追求面面俱到和宏大,把最想说的,说清楚,把人物凸现出来。
今天特意逃了班去看“槟榔”,好得有点出乎意外。与“安子”相比,它可能算是影展中最闷的片子,超过一分半的长镜头很多,单调、枯燥、乏味的小镇上的青春期,无聊,毫无戏剧性和故事线索,像赤裸裸的被忽略的生活。当然,这是导演刻意追求的效果。少年、朦胧的性------有太多人说过这些,还有很多人妄图令人激动地说这些,但这部片子呈现的,是另种风貌。
片中有几处很独特的处理,当瘦弱少年从惨白的河滩里找到打火机,却怎么也点不着烟,只听到反复的“卡嗒”声,只看见他窝在烈日下,毫无表情地反复这个点烟的动作,音乐这时响起,沉重、缓慢、迟钝、麻木,我开始被异样的情绪触动。结尾也很棒,少年送别少女,缓慢、暗淡的河岸,船舱里,少女睡着了,手指间的烟在燃烧,仿佛什么在消失、毁灭。最微弱的美妙诗意,是只有开放在荒凉和毫无兴致的青春期上,才显得分外触目。
这是一部极端的片子,也是我认为整个影展最有感觉的片子。从叙事和镜头来说,粗糙和令人惊异的美并存,虽然有着明显稚嫩、表达不得力之处,却保持了一种难得的纯粹的品质。让我想起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朱文的小说“去赵国的邯郸”,这样说或许不恰当,最有感觉的东西里,气息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