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图雅的问题

2007-3-30 9:18  来源:失重 作者:howie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片名:图雅的婚事/萨仁图雅


导演: 王全安
主演: 余男
上映年度: 2006
影名: 图雅的婚事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图雅的婚事》从大局到细节都有问题。


 


影片开始不久图雅的邻居就说了一句有问题的关键台词,演员说的对白是你嫁给巴特尔,他是你的男人;你嫁给别人,他不就是别人的男人么,中英文双语字幕打出的却是你嫁给巴特尔,他是你的男人;你嫁给别人,别人不就是你的男人么。一个很容易产生的解释是:这是群众演员说错了台词。但问题是,观众到底要按照哪句台词来理解剧情呢?因为按照演员口中说出的对白,可以理解为是这个角色给了图雅携夫嫁人的灵感——别忘了,最后就是他娶了图雅,并且愿意让图雅带着离婚的丈夫巴特尔一起生活。


 


影片中段,图雅跟着一个一直喜欢她的油田老板进了城,两人在酒店里的对话可以明显听出余男的北京口音——比较合乎逻辑的推断是,这部分戏是在剧组刚到宁夏时拍的,那时余男还没有进入牧区体验生活两个月,还没有练就后来的蒙古口音。


我疑惑的是,为什么导演要保留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成本低因为制作艰难?在放映后的观众提问环节,有观众对导演说剧中的群众演员实在太过木讷,王全安也表示希望观众能够谅解,他说这个电影拍摄得非常困难,很多戏仅仅是拍完都已经很不容易。可问题是,这两个bug是可以在后期通过声音剪辑和配音来解决的。为什么不解决呢?解释无非是导演没注意或者不觉得这些是问题——是否因为觉得这本来就是瞄准海外艺术片市场的电影,外国观众哪能听得出中文口音?如果不是,那是内地观众的听力不值得制作者尊重?


 


其实上述问题并非是鸡蛋里挑骨头,别忘了片中所有的蒙古歌全部没有中英文字幕——难道他们的歌唱就不值得观众去进入了?所以当图雅邻居的腿压在运草车下的时候,我不知道抬车的人们为什么要唱起我听来欢快的歌曲——是劳动得很开心还是安慰伤者?不知道。所以当图雅的前夫在婚礼上唱着歌突然和新任丈夫打起来的时候,我不知道他的歌声为何转折——他把心里的百转千回唱成了什么样的歌?不知道。


 


再往上说人物和故事。女主角被诊断为腰椎移位,以后不能干重活否则可能会瘫痪,可为什么之后还是能骑马能担水什么都能干?干了之后为什么啥事都没有?为什么这个女主角那么有魅力,一听说她离婚了一天就有6拨人上门提亲?即便国内的城市观众可以略带疑惑地自己替电影解释:估计她是蒙古女人中的超级美女吧?即便如前所述可能又是因为影片的目标观众是西方人——他们中的多数本来就分辨不清亚洲人的长相,更不要去谈按中国人的标准来判断长相了——即便有这些即便,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在电影里那个养活人如此艰难的地方,那些提亲的男人可以完全无视图雅未来可能没有劳动能力?


 


最搞笑的是第一拨来提亲的人,自称是听说了图雅的事迹,我们就是冲着你的人品来的”——结果他们却不愿意养巴特尔。这样不合理的地方和前述的种种问题纠结在一起,好像剧中人的生活风貌荒蛮所以他们的生活就可以没有道理可言了。这也让这个电影里余男所谓出色的表演显得十分可疑。我不是说余男演得不好,可当她周围所有的群众演员都木讷得毫无表演,当所有的戏剧冲突都堆在女主角身上,当她身边的男性角色都要为此设计得说好听点像孩子说难听点像SB,那她确实会太容易显得出色了——这个容易甚至会令她本来的出色打上折扣。


 


很容易想到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因为两部电影的面世时间靠得近,因为都在顶尖的艺术电影节上拿了大奖,更它们因为都使用了大量的群众演员。可两者相形,却显出贾樟柯在调度群众演员上比王全安出色太多;而贾樟柯现在说的比拍的好已经尽人皆知,所以王全安为自己的创作总结的理论支持跟他比起来也差得太远。王全安说自己这次是把一种有质感的生活放到剧情片的结构里来表现(说得好像《惊蛰》不是剧情片似的……同样地,余男也在观众问她这次的表演和之前她在王全安电影里的表演有何不同时,回答说因为这次是个剧情片……”台下当然不止一个人在小声反问:难道《惊蛰》不是剧情片?),可因为上述的种种问题,我觉得王全安感兴趣的只是生活的质感而不是生活。且不说他表现的这个质感在同类题材的电影中有无特出之处(其实我是觉得没有),可为了营造外在的质感可以去伤害人同此心的内在生活肌理——这样的电影,我确实没法觉得它


 


我当然只能揣测而无法确知导演的动机。只是我一直记得《惊蛰》的结尾:一个农村妇女哄孩子时说的不是我们到美国了,而是我们到法国了、我们到德国了——就差没说我们到意大利了;就像《三峡好人》里本来说的是美元,可变着变着就变成了欧元。对于《图雅的婚事》和王全安,我也只能在心底保留深深的质疑;它如此浮泛的美学取向是不是一种恶质的谄媚,当然也只能见仁见智了。


 


题外话:《图雅的婚事》里唯一跟我有互动的地方在于,打井的邻居兴致勃勃地一次次下井点炸药然后快速被人吊上来趴下,我心里想问的是:导火索很贵么?你连炸药都买得起了。结果后来这个角色自己说了台词:捻子短点,省钱。我不知道在兴致勃勃地看着别人冒着生命危险炸井的时候,有多少人想到过这样的疑问。总之,我很意外自己居然是为数不多的觉得这部电影差的人。是柏林金熊的原因么?虽然我们都知道电影节无非是运作+运气=时运。还是,即便是所谓爱看艺术片的观众,也只要看到浮泛的生活就够了?反正携夫嫁人的故事够奇情就行了。


 


后来想了想为什么我最喜欢王全安的《月蚀》,就因为它是一部赤裸裸地关心形式的电影。它当然是混和着自大和自恋的电影,但却有着要证明自己很牛的天真劲。而当王全安用纪录片美学来解释《惊蛰》因成本比比皆是的穿帮镜头,对我而言,那就是天真变成了世俗得有点恶心的时刻了吧。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PcxROcjG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