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侮辱中国人”了吗?
在南京召开的一次电影、电视剧创作座谈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炮轰”了《
《
据说《
张宏森最不能容忍的应该是被他们删去却又在柏林放映的那些内容。此前的报道说:“一个配角的戏,是一个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小女孩,后来做了妓女,这条线被整个拿掉。他们认为一个乡下的女孩,应该很正直,怎么能堕落呢?戏里有一段是她喝醉了,说:‘北京这么大,怎么就容不下我?’这句话都让他们觉得不是很舒服。”这大概就是所谓“失实的描述”。且不说艺术本来就允许虚构,即使对照真实的生活,很多打工妹沦为妓女难道不是事实吗?乡下的女孩都“很正直”、都不会“堕落”吗?“北京这么大,怎么就容不下我?”发出这种感叹的人难道会少吗?难道我们的艺术作品只能展现盛世繁华而不能描写底层辛酸吗?由于删减太多,剧中人物的关系都变了,这难道不是对艺术的“强奸”吗?
张宏森援引了柏林电影节一位评审的话:“我到过北京,觉得中国人并不是像电影中描写的那样啊!”我相信那位评审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但他在北京呆过多长时间?接触过多少中国人?对中国又了解多少?我们当然不是非要让外国人看到中国的“丑陋”不可,但也不能为了维护个别外国友人的片面感觉而丧失面对真实的勇气。
当然,最让张宏森恼火的可能还是未删节本被放映。但我实在不知道,这样的管制有什么道理。在国内公映讲求舆论导向,倒也有情可原;在国外的电影节上,放映一下原本,有何不可呢?
文艺评论,见仁见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张宏森当然可以持有不同的看法。但作为一名审查官,如果以自己一人的标准为标准,不能容忍任何“另类”的艺术表现方式,那还谈什么“百花齐放”?文艺创作还能有什么活力可言?《
另:关于片名
这部电影原来叫《
《
女人的乳房是大好,还是小好?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其实,历史上对小乳的赞美很多。西人称赞阿芙洛蒂特和特洛伊美女海伦的乳房,都以“苹果般”誉之。十二世纪的法国人也用“像两粒苹果”来歌颂小而美的乳房。的确,苹果,虽然不大,但见了就想咬一口,真真是“秀色可餐”……由此可见,“苹果”是一个带有特别意味的词儿。当它与漂亮女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就特指漂亮小乳房。编剧给漂亮的女主角起这样一个名字,想必也是“有意”的。
在我的印象中,文艺审查官的“格调”一般都是很高的。他们对“色情”往往比对“政治”还敏感。不知为什么,他们换下了淡淡的“政治味”,却换上了浓浓的“色情味”。电影已经拍好了,再让女主角改名已经不可能,但不让“苹果”出现在片名中总可以吧?但审查官却认可了这个片名——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苹果”特有的意味,还是因为他们也被“苹果”的色香味所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