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窃听风暴》:听的艺术

2007-3-11 19:28  来源:林木材 作者:林木材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凝视与反思大历史,始终是许多电影不变的主轴,这类电影有时歌诵英雄,宣扬国家主义;但有时却审视历史,拆解神话,或者甚至是,掀开黑幕。

作为一部企图「再现」过去那段人们不愿再提起的历史的电影,它所应做的,从来就不是将那些过去的历史和伤痕简单化的呈现;相反地,它必须更复杂、更全面的去呈现大时代真实的种种面貌,而这其中,当然包括了最重要的─「人性」。

时序是1984年,这部以东德白色恐怖为背景的《窃听风暴》有着异常杰出巧思剧本。它不仅仅具体揭密了过去东德可怕的国家情报局「斯塔西」(Stasi)的恐怖面貌,更在角色的安排上慧颉的使国家主义始终至上的窃听员与以自由为尊的天真艺术家相互交织,藉由不带善意的举动「窃听」,竟碰撞出惊人的火花。

并且,这碰撞出的火花不是短暂炫丽,而是永恒温暖。

观众们首先随着窃听员的「窃听观点」成为影片的全知者,我们窥见这群受监视艺术家的一举一动,也看见受压迫者的悲伤心灵与身心之苦。在这个窃听的过程中,电影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包括了戏剧、音乐、文字等等。导演藉此大量铺陈,一点一滴的勾引出隐藏在窃听员内心的温暖善意(人性)。这也透露出了作者信奉的强烈信念:艺术真的得以升华人心。

然而,影片至此仍未结束。紧接而来的是柏林围墙倒塌的消息,电影居然在此时出现了神奇的大翻转。不仅仅是自由与铁幕、民主与共产、世售出版物与窃听秘密档案的表面对比,当过去的高压恐怖已不复在时,原本观众的全知(窃听)观点也进行了转换。

窃听员的善行反而成为被艺术家书写并公开赞扬的对象,但他自己却浑然不知。这全知叙事观点的转换(从窃听员转变到艺术家)遂成为整部电影里最高超惊人的叙事手法,打破了过去的压迫者与受压迫者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并消泯一种关于政治的敏感隔阂,《窃听风暴》其实告诉我们,该如何撇开一切偏见,学习如何用不同的角度去倾听与理解。

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透过别人,才有艺术(沙特语),《窃听风暴》是部絶对大器的优秀作品。

最后,关于《窃听风暴》里艺术灵光能否升华人心的面向,我想摘录一段俄国文学家萧洛霍夫(Mikuhuil Sholokhov)所说的话:

「发自真心地告诉读者,对人们说真话。事实有时是残酷的,但永远是毫无所惧的。坚定人们心中对未来的信心,以自己的力量打造这美好的未来。作为一个为世界和平奋斗的战士,在文字所能到达之处,用文字的养分来培育这些战士。聚集人们追求与生俱来对于进步的高尚渴望,艺术拥有强大的力量来影响一个人的智慧与心灵。我认为,以这股力量在人们心中创造出美好的事物或用以实现人类福祉的那些人,是有权利被称为艺术家的。」



我想,《窃听风暴》的导演贺克唐纳斯马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也是有资格被称为艺术家的。虽然我对这部影片里出现的「艺术」很有意见,因为光是戏剧、音乐、诗,
实在是很难说服我这些艺术是如何改变窃听员的看法的。当然,关于艺术的灵光的确很难表现。不过有个地方很有趣,就是色调,影片里絶大多数的部分都是灰冷色调,但在摆满书与艺术品的房间里,却用了温暖色调,也说明导演对艺术的看法。


相关链接: 马克 唐纳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