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笔记
一、《
此时除了无言还是无言,可以猜想到的有很多(之前读过剧本)但还是远远好得超出了自己的预料,那种影像的力量袭击过来的感觉很是吓人,我说的是“一种灵魂的冲击力度”。
侯孝贤的现实主义美学张力似乎没有任何一次能比这次更打动我,我几乎不敢去看那部还没有看过的《
无论是阿远帮阿云搬米上山时那个油画质感的天空(天空在此片中比侯导的其他影片中得到了更显著的强调),阿公慈祥地劝小孙子吃饭时的絮叨(而影片同样是以阿公与阿远讲述不济年岁的对白结尾),阿远借来的摩托车被偷后浑身湿透地蹲在海边无声的哭泣(可以想象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到大城市低声下气打工几年不仅没赚到一分钱还为了赔车给别人连自己女朋友的工钱都搭进去时的悲哀),那个远去大陆渔船上刘文正的歌声(如果说此片还有败笔,我想在事实没有可以依照的原型时的这段杜撰可能就得算了,虽然很能理解侯孝贤的人道主义用心良苦),阿云最后一次送阿远时两人在车站无声的离别.............
太多太多值得回忆反思再看再回忆再反思的影像,声音。
我想这应该就是电影所应该存在的价值所在:记录历史并永远忠实于历史,在这个真正的世纪末来看60年代的台湾山地社会居然还能给人如此的感动。不能不说这段历史记录得实在太有意义,它不必是一整个民族的抽象编年史,完全不必,一个充分的有说服力的样本(如阿公,当矿工致残的父亲,遭遇兵变的阿远,善良纯朴的阿云.......)已经太足够,现实中的历史当然不可能单纯幼稚的重复,正如阿远和阿云在现在的台湾XYZ世代青年中基本上已经绝迹一样,他们所代表的永远只能是他们自己:一个逝去年代中的人类群落及他们与我们血脉相通的关联,而如果你在观看此片后还能体验到感动我想可以肯定的是:那种关联是确实存在着的。
二、小津安二郎——《
看了彼岸花发现作为“嫁女”体裁的忠实书写者的小津无论在这个体裁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表达效果,基本上和秋刀鱼之味的味道完全相同,但加入了很多对逝去年华的感伤(如同学会上的古歌),小津甚至在作同体裁的影片时连演员都用的是同样的一班人马,仍然是在歌颂婚姻的自由/父母的谅解/亲情、友情的伟大,在同样的平淡如水中将秋日全家最后的出游,那如随想曲般暗淡的底色在片尾铁轨的注视下投射到无穷处的希望...........
而作为默片的《
三、萨布的速度
作为日本第“X”代(抱歉,可能比中国的“代”数还多,我数不清了)的新生力量,萨布,一个玩弄速度与影像的人,红了。
为什么要用“玩弄”这个不太高雅的词呢?因为,他的电影,实在是太不“严肃”了,如果你把他和候孝贤相提并论还不如直接打他一耳光,这样会更给他一点面子.......然而,我这样说又绝不是在贬低他,而是,“不严肃”(按我自己对严肃的理解来定)就是他的特点,而且他很不下作很不低能地把这一点作得很好。
《
《
你可以称这是黑色幽默片的新浪潮,但萨布自己大概是不会承认的(你的确是可以被《
四、胡里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