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惨死的电影人
冯喆(1921-1969),曾主演《
1966年9月16日,一个平凡的生命降落在湖北石首的一个小村庄。这一天的《
随后,“文化大革命”举世震惊。当这个平凡的生命从乡野走到都市,从外省走到北京,再从而立走到不惑之时,才发觉自己生于原罪。
运动由鲜血滋养,历史总联结着死亡。早在这一年的5月18日,曾任《
徐韬:海燕厂导演,投钱塘江自杀(1966年6月21日);
应云卫:著名电影戏剧导演,被“造反派”揪斗,游街中惨死(1967年1月16日);
张友良:海燕厂副厂长,遭逼供和殴打,跳楼身亡(1968年3月19日);
蔡楚生:杰出导演,迫害致死(1968年7月15日);
上官云珠:杰出演员,因遭迫害,跳楼身亡(1968年11月22日);
田汉:杰出戏剧家、电影家,迫害致死(1968年12月10日);
郑君里:杰出导演,隔离审查中病故(1969年4月23日);
冯喆:杰出演员,迫害致死(1969年6月2日);
顾而已:天马厂导演,因受迫害,在干校自缢身亡(1970年6月18日);
王莹:著名演员,因遭迫害,死于狱中(1974年3月3日);
………………
而在此前后,1969年11月12日,曾经的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孤独地惨死于河南开封;1971年9月13日,毛主席的“接班人”林彪驾机出逃,坠落在蒙古国的温都尔汉。
一个疯狂的时代,一段残酷的记忆,一部似乎没有发生的历史。
所有人都脱不了干系。
生于原罪,不是我们的过错。但我们没有理由选择遗忘,或者拒绝反思。“革命”是一个响亮的词汇,但“生命”总是需要暴力般的“变革”才有意义吗?如果“革命”总是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我宁愿“改良”。
“改良”不需要摧毁一切。改良者崇尚温柔敦厚的人格与脚踏实地的作风,警惕任何形式的权力扩张与暴力倾向。作为一个写作者,改良者注重学术的传承、广泛的对话和心灵的召唤,不参与任何形式的作秀,不相信任何以暴力姿态出现的话语形式。
生于原罪,无由张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