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2006年温哥华电影节笔记(2)

2007-1-15 10:25  来源:www.fanhall.com 作者:西夏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电影节笔记(7


台湾电影《一年之初》。好象很费头脑的一部青春片,说到底讲一个学生导演用电影来救赎自己负疚的过去,故事比较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叙述手法比较少见,从片头的一个事件(在公路上拍片暂阻交通,引起几辆车中的黑衣人持枪威胁放行),倒叙与此相关的所有人在新年前后一天内的种种大小事情的来龙去脉,涉及导演、制片助理、黑社会喽啰、黑社会老大(=导演哥哥)、大陆偷渡客五个主要人物的不同故事,和他们怎样错综复杂地最后交汇在1231日和11日之间的24小时,关于“开始” 与“ 结局”,涉及青春迷茫、毒品、身份认同、暗恋、拍电影、生与死、帮派、弒父、抢劫、记忆、赎罪、友情、等待、梦、幻觉等等众多话题,相当有野心的故事讲法,总归一句话,把新年当作电影剧本改结尾那样重新来过,所以英文片名叫作Do Over。演得不错,但剧本一定写得很辛苦。导演郑有杰,该片是今年台湾电影节的大奖获得者,觉得象一部硕士学位毕业片。


 前些年也看过一些类似的台湾片,感觉台湾青春一代导演有种很重的、青涩的抑郁,常常使用夸张的滤镜色彩表达梦境似的孤寂疏离,很冷,象越南陈英雄《三轮车夫》后半段那样。想起陈果的“九七”三部曲,虽然同时绝望抑郁,但是陈果的更有力量和自由开阔的空间感,而台湾的总的来说有种“幽闭恐惧症”基调,这大概跟台湾艺术家本身的国际身份认知有关吧。 


错过了中国片:应亮《背鸭子的男孩》,杨恒的《槟榔》。


 


电影节笔记(8


几部加拿大短片看了很开心。


Pattern 3, 看玩了才知道是Pattern Trilogy (图案三部曲) 之三,没有想过,十几分钟的短片,也可以做成三部曲,就是说一个idea,分三次表达,每次十来分钟。这就是短的好处。很别致的短片,其实是双人歌舞剧,有故事,有古怪的舞蹈姿态,有口水话的流行歌剧唱腔,还有分裂屏的实验手法,讲述一个楼里面的男女邻居从暧昧到相爱到互相折磨诅咒残害的关系,胶片的颗粒美,还夹进很写实的访问二人怎么相爱的数码纪录片段子,不拘一格而赏心悦目地看,智慧和感官都等到满足。可惜前两部没有看到,以后去跟作者本人找DVD应该没问题。 


 


    


 


 


另外一部短片Shadows Choose Their Horrors影子选择自己的恐怖》,看了电影节的介绍和剧照就一直想看,去电影院时候迟到了,以为错过,却终于看到了的,由默片时代的吸血鬼恐怖片经典Nosferatu激发而成,加上加拿大当代实验电影大王Guy Maddin的故意模仿表现主义电影的手法,风格化的古灵精怪,让人看了莫名其妙地高兴,像是目睹精彩的恶作剧,有一种无罪噬血的快感。


Kane and Titanic,是一个畵story board 的画家的作品,只是一些静态的画稿,一张一张不知咋的就把《公民凯恩》跟《泰坦尼克》扯在了一起,艺术家现场作一点画外音解释,还有一个弦乐三重奏在银幕前即兴伴奏,好像很好玩,可惜没有看到开头。


 还有一个短纪录片,5分钟,讲一个画家用缝纫机缝出来的连续线条来畵邻居的肖像,要把周围所有人的肖像都畵出来,她说,你一生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仔细观察你的邻居10分钟。那是一种超越的体验。艺术就这样把人联系在一起。


 认识的丹尼尔,那部舞蹈电影也在电影节放映,很漂亮的35毫米颜色和颗粒质感。他把现代舞搬到北部的原始沼泽湿地丛林海边,舞蹈很美,景色也很美,但总觉得有种说不出的不舒服感觉。是很自然还是很不自然?他说是用原始环境里的现代舞演绎一段进化史,结尾还念了一段艾伦坡的诗歌,也觉得唐突别扭。真正玩得高兴的还是他们自己吧,得到包括Bravo!电视台在内的多种资助,一伙人去到没有人迹的原始地带野营了三星期。散场出来上去握手、祝贺,他掏出一张party 的请柬让我去,问什么时候,说就是此时,到午夜3点。一看表已经快12点了,明天还要上班。开车回家,一路上想丹尼尔已差不多50岁了,还单身,到处学舞蹈,今晚不知道是兴奋还是脸上扑畵了妆,他看上去有种白里带粉的红,怎么觉得有种《死于威尼斯》的味道……


 


想看而错过的:纪录片Manufactured Landscape 和两部科幻Renaissance及跨度一千年的The Fountain.


 


 


1014日)


 


再见电影节


 


一年一度的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已经结束十多天了,又一次梦一样地过了两星期日子,如今好像大梦醒来,心中依然缱缱绻绻。


电影节对于做电影的人是汇报、亮相、作秀、和party 时间,对于卖电影的人,和卖咖啡的、卖街头热狗的、印电影票和节目单的人们,是庙会是生意场,而对于看电影的人,实实在在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这种节日感,在我每次排长队等候最后一线购票希望的时候,在深夜十二点看完电影回到人世发现依然满街灯火通明满街人头攒动满街青春面庞的时候,感觉最为强烈。


所有的节日都来自种种古老的仪式,那些古老的仪式全都跟人的命运有关,跟人在大地上的爱恨情仇和大地以外的神鬼仙魅有关。电影节也是如此。


如果说一部电影是一定时间地点的某种生活形态的浓缩,那么电影节就是这种浓缩品的大集合,所以电影节给我们集中体验生活的可能:体念自己的所有的生活,体验别人的所有生活。这是一种全面体尝人性的经历。当你跟很多人黑黑地一起坐在空虚之中,等待笑声、眼泪、恐惧、顿悟一一将我们填满的时候,那些曾经的怅惘、多年前的负疚、刻骨铭心的盼望、终于下定的决心,会在这空虚的黑暗之中不期然向我们袭来,那意识流的涌动,往往带来百感交集的快慰,等幻影消退、灯光亮起,人群唏嘘地走出影院,发现世界好像不一样了,这时你就知道看了一场好电影,知道你被一次宗教般的仪式击中。


由于电影节不受发行商的利益驱动和赞助商的媚俗趣味控制,所以电影节上会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电影,往往是主流电影院和电视台根本不可能考虑的。那些从每日新闻中差不多很少听到名字的遥远国度飞来的电影,那些同样消耗了一群人无数的生命、激情、和绝望之后归于平静的种种电影,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都往往会令你大吃一惊,或者让你感叹世界上还有人这么生活,如此地跟我们不一样又如此地跟我们某一根神经相通、让我们感动;或者让你惊觉电影居然还可以这么来拍,故事可以这么来讲,日子可以这么来过。那时你就知道,电影不光是好莱坞、韩流或者也不仅是欧洲或第五+N代,面对那些比真实更巨大的图像和声音,你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只你一个人、或者你那一家人、你们那一族的人在追求幸福,在为追求幸福而承受苦难,在承受苦难的时候显示出人性的高贵、瑕疵甚至猥琐,这时世界、国家、和平、人性这些抽象字眼对于你就有了具体而全然不同的意义。


电影在诞生之初就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量,这种力量曾经让列宁意识到要推广电影做苏维埃宣传机器先锋的重要性,而希特勒更对艾森斯坦的辩证剪接艺术赞赏有加,这纔有了后来纳粹御用导演勒妮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