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困境中的复兴—香港电影的流向

2007-1-4 14:25  来源:阿木的声色时光 作者:阿木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本文写于2002/12/7)


   香港的电影市场素有“东方好莱坞”、“亚洲电影王国”等的称号,也曾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创下了全港票房收入达到15亿7千多万港元(其中港产片占12亿4千万港元)的新记录,但是,随着1993年之后,香港的电影渐渐地走向了衰落,甚至有人预言香港电影在近几年内会走向灭亡。这,无异于对我们这些对港片又爱又恨的影迷来说是当头一棒。
    但是,香港电影真的会逐渐地走向灭亡吗?理性地想一想,那是未必的,甚至是香港电影正在暗暗地复兴。
    首先来说,香港电影的衰落是发生在1994~1997年的事情,有着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1988年是香港电影在亚洲市场大获全胜的一年,其结果之一便是导致了刚解严后的台湾产生了大量的跟风之作,但很快就因为市场的不适应而台湾片商纷纷从香港抽回资金,也导致了港产片陷入了泡沫经济带来的低潮与危机。之后,大量的电影界的人才往外面流失,如吴宇森、徐克、林岭东、成龙、周润发、李连杰、杨紫琼等(也有部分退出影视圈)。另一方面,因为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越来越近,英国殖民者也利用1989年的国内风波、1999年的“世界末日”等而渲染恐怖气氛,使得不少人抱着投机倒把的心态而投入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电影业的制作(韩国电影复兴的一个原因就是1998年的金融风暴使大财团大量投资于电影业),使得香港电影的粗制滥造的跟风者众多而影响了质量,也“以不正当手段抢演员抢导演抢档期,更发生暴力伤人以至死亡时间,令影圈人心惶惶”。此外,盗版VCD、光盘的大量生产——“至1998年初建成600余条盗版VCD的生产线,每天生产1200万盘VCD,使香港成了全世界盗版的天堂”,也严重地影响了港产片的票房影响其生产等。香港电影在众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走向衰落是难免的。
    但是,我们在衰落的背后,也应该看到其在近几年的暗暗复兴。
    1997年,相对于香港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一年,包括对其电影业。特区政府的成立,不久就对发展电影事业制订了相应的积极措施,如成立“电影服务统筹科”并下设“电影服务咨询委员会”,设立电影发展基金会支持电影业,打击盗版等。尽管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给亚洲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香港电影业则也是一再的下跌,但相对而言没有韩国、印度等地区的打击大,而在政府的支持下金融风暴后得到了慢慢的复兴。
    政府的支持给香港电影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港人自己的以救市而自救也给香港电影的复兴带来了希望。
    其一,港片的导演们从好莱坞影片中吸取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走好莱坞化的道路。好莱坞电影的制片策略是“高投入,少数量”的投资策略、“高科技”的制作策略、“保守主义”的文化策略及“合作拍片”的国际化策略,而香港电影的制作策略尽管不少是投资少、周期短的作品,但在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少的好莱坞化的高投入、高科技等的影片,如刘伟强的《卫斯理之蓝血人》,花费巨资拍了两三年,尽管效果、票房并不如人意,但其制片策略无疑是好莱坞式的,又如从好莱坞归来的徐克导演的《蜀山传》,其人物性格的刻画是苍白无力的,但其高科技的数字化制作却无疑给武侠片带来新世纪的希望,还有《幻影特攻》、《神偷谍影》等则是经典式的好莱坞动作片。“保守主义”的文化策略对于好莱坞来说是“合家欢式”(主要是儿童片)、续集片、重拍片等影片的大量生产,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则是经久不息的喜剧片、动作片、鬼怪片的大批量的制作(也就难免会有粗制滥造的作品),如“古惑仔”系列,后期作品(香港回归后)与前期作品的一大不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系列片、科技化、国际化的特点(一起初时只是想拍一部以黑社会中的青少年为题材的影片,成功后也就跟风而产生了续集片,后来黑社会也不只是限定于香港地区,走向了日本,也走向了更加的合理化、人性化)。至于合作拍片,早就出现了香港、大陆的合作片,而《幻影特攻》、《古惑仔之战无不胜》等也是合作的影片,而且近年来的合作也常常是国际化的合作,如《三更》、《夕阳天使》等。
      其次,香港电影业中既有中坚的力量在支持,也有新导演、新演员的陆续出现。前者如杜琪峰、王晶、刘德华、梁朝伟、张曼玉等,这些八十年代就已经在影坛上闪闪发亮的明星,到了世纪之交的今天仍然是影坛的最为耀眼的“星”,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其瞩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甄子丹等的合作,而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曾志伟四大影帝斗智斗勇斗演技的《无间道》更是今年圣诞档港片救市的希望。后者中,导演以马伟豪、梁柏坚、彭氏兄弟、叶伟民等为代表,马伟豪的《百分百感觉》、《同居密友》、《新扎师妹》、《河东狮吼》等带来票房中的成功,梁柏坚的《绝世好Bra》给喜剧片的创作带来题材上的创新,彭浩翔的《买凶拍人》也给黑社会片带来新的气象,叶伟民的“爱情三部曲”也给港片带来希望;演员则有郑秀文、古天乐、林嘉欣等,如郑秀文的喜剧片是票房的保证,林嘉欣则凭《男人四十》就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在中新年导演、演员等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电影渐渐地得到了复兴。
     再者,外流的人才也有回流的趋势。前几年林岭东、徐克等经历了欧风美雨的熏陶后重新回港拍片,拍出了《目露凶光》、《极度重犯》、《老夫子2001》、《蜀山传》等作品,而成龙、吴宇森等也相继传出回港拍片的消息,这,无疑给港片的救市带来更大的希望。
      此外,对于香港人来说,“电影既被当作一种‘社会阅读模式’——即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使观众对社会现实获得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被人为是一种‘娱乐模式’——即强调为处于紧张生活节奏中的观众提供消遣的功能”,“无论如何,香港的戏剧电影都不会衰亡,因为处于紧张生活节奏中的香港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永远需要喜剧。没有喜剧,也就没有香港电影”。喜剧片如是,以喜剧片为主要类型的香港电影也如是。
     因而,香港电影在经过九十年代的数年时间的衰落之后,已经在暗暗地复兴,香港电影是不会衰亡的,至少在近几年之内。


参考文献:
⑴陈野:《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扫描》,2001年第4期《电影艺术》。
⑵何建平:《媒体全球化背景下的好莱坞制片策略》,2002年第6期《当代电影》。
⑶蔡洪声:《香港的喜剧电影》。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主编:《香港电影80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