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复兴—香港电影的流向
(本文写于2002/12/7)
香港的电影市场素有“东方好莱坞”、“亚洲电影王国”等的称号,也曾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创下了全港票房收入达到15亿7千多万港元(其中港产片占12亿4千万港元)的新记录,但是,随着1993年之后,香港的电影渐渐地走向了衰落,甚至有人预言香港电影在近几年内会走向灭亡。这,无异于对我们这些对港片又爱又恨的影迷来说是当头一棒。
但是,香港电影真的会逐渐地走向灭亡吗?理性地想一想,那是未必的,甚至是香港电影正在暗暗地复兴。
首先来说,香港电影的衰落是发生在1994~1997年的事情,有着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1988年是香港电影在亚洲市场大获全胜的一年,其结果之一便是导致了刚解严后的台湾产生了大量的跟风之作,但很快就因为市场的不适应而台湾片商纷纷从香港抽回资金,也导致了港产片陷入了泡沫经济带来的低潮与危机。之后,大量的电影界的人才往外面流失,如吴宇森、徐克、林岭东、成龙、周润发、李连杰、杨紫琼等(也有部分退出影视圈)。另一方面,因为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越来越近,英国殖民者也利用1989年的国内风波、1999年的“世界末日”等而渲染恐怖气氛,使得不少人抱着投机倒把的心态而投入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电影业的制作(韩国电影复兴的一个原因就是1998年的金融风暴使大财团大量投资于电影业),使得香港电影的粗制滥造的跟风者众多而影响了质量,也“以不正当手段抢演员抢导演抢档期,更发生暴力伤人以至死亡时间,令影圈人心惶惶”。此外,盗版VCD、光盘的大量生产——“至1998年初建成600余条盗版VCD的生产线,每天生产1200万盘VCD,使香港成了全世界盗版的天堂”,也严重地影响了港产片的票房影响其生产等。香港电影在众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走向衰落是难免的。
但是,我们在衰落的背后,也应该看到其在近几年的暗暗复兴。
1997年,相对于香港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一年,包括对其电影业。特区政府的成立,不久就对发展电影事业制订了相应的积极措施,如成立“电影服务统筹科”并下设“电影服务咨询委员会”,设立电影发展基金会支持电影业,打击盗版等。尽管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给亚洲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香港电影业则也是一再的下跌,但相对而言没有韩国、印度等地区的打击大,而在政府的支持下金融风暴后得到了慢慢的复兴。
政府的支持给香港电影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港人自己的以救市而自救也给香港电影的复兴带来了希望。
其一,港片的导演们从好莱坞影片中吸取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走好莱坞化的道路。好莱坞电影的制片策略是“高投入,少数量”的投资策略、“高科技”的制作策略、“保守主义”的文化策略及“合作拍片”的国际化策略,而香港电影的制作策略尽管不少是投资少、周期短的作品,但在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少的好莱坞化的高投入、高科技等的影片,如刘伟强的《
其次,香港电影业中既有中坚的力量在支持,也有新导演、新演员的陆续出现。前者如杜琪峰、王晶、刘德华、梁朝伟、张曼玉等,这些八十年代就已经在影坛上闪闪发亮的明星,到了世纪之交的今天仍然是影坛的最为耀眼的“星”,如张艺谋导演的《
再者,外流的人才也有回流的趋势。前几年林岭东、徐克等经历了欧风美雨的熏陶后重新回港拍片,拍出了《
此外,对于香港人来说,“电影既被当作一种‘社会阅读模式’——即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使观众对社会现实获得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被人为是一种‘娱乐模式’——即强调为处于紧张生活节奏中的观众提供消遣的功能”,“无论如何,香港的戏剧电影都不会衰亡,因为处于紧张生活节奏中的香港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永远需要喜剧。没有喜剧,也就没有香港电影”。喜剧片如是,以喜剧片为主要类型的香港电影也如是。
因而,香港电影在经过九十年代的数年时间的衰落之后,已经在暗暗地复兴,香港电影是不会衰亡的,至少在近几年之内。
参考文献:
⑴陈野:《
⑵何建平:《
⑶蔡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