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记2005日本山形纪录片影展(YIDFF)

2006-12-31 21:54  来源:www.wretch.cc/blog/fansss 作者:林木材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1989年,日本纪录片工作者小川绅介有感于亚洲纪录片的匮乏,开始积极奔走,发表共同宣言:「亚洲独立电影工作者必须团结在一起,亚洲电影将如风般腾跃起来。」他带领着许多工作人员,创立了这个亚洲纪录片规模最大的「山形(YAMAGATA)纪录片影展」。1992年他(52岁)过世了,但这个两年一次的双年纪录片影展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在经历十几年的光景,在2005年的现在越来越壮大,也越来越蓬勃
  
从东京搭新干线前往山形,是段约三小时的车程。然而一到站下车,便有许多志工手举着山形影展的海报(这些志工除了可以免费看电影外,却是还得自己支出交通费的,但影展却仍有200多个志工),热心的招呼着前来参加影展的导演、观众们,接驳专车也早已在一旁蓄势待发。顿时,舟车劳顿的疲惫一扫而空,兴奋的心情油然升起。
  
这个影展跟一般国际大型影展差别最大的是「纪录片」这三个字。在这个纯粹为纪录片设立的影展里头,没有所谓的走红地毯大型排场,也没有帅气艳丽的大明星莅临,更没有大师级的电影名导,有时观众席上坐在你身边的人都可能会是某部参展影片的导演。因此山形影展不但闻不到一丝丝商业挂帅的铜臭味,反到是一个电影工作者、影展策展人、影评人、观众们间都能轻易相互交流的场域。没有官僚作风、没有贵宾席,山形影展就是这么平易近人。
   
在七天的影展期间里,共有「国际竞赛」、「亚洲新力」两个基本的单元类别,而国际竞赛类在今年的初选居然有1700多件作品(最后剩下15部),亚洲新力则有700多部影片竞争(最后剩下26部),可见各国纪录片工作者对此影展的重视。除此之外,今年还特地筹划了台湾的「全景地震纪录片专题」、「New Docs Japan(日本新纪录片)」和大陆的「云南映像展」。另外山形影展也特地和瑞士真实影展合作,一起搞出了个新单元「all about me」,多是日本与瑞士将摄影机转向自己的自拍类型纪录片,是个很有趣的单元。于是这样林林总总加起来,约莫有近百部的纪录片分别在三个不同场地(六个放映厅)里放映着。
     
在这六个影厅当中,最大的可坐600人,最小的则是80个座位。但你千万不要以为纪录片在当地是人们兴趣缺缺的玩意,只要你入场稍微迟到个几分钟,常常会发生没有座位的惨事,这说明了不仅仅国外影人很捧场(入围导演皆出席),在地的观众更是不会缺席,有很多的非山形当地的居民更远从东京等地特地来参加。而影展本身对于有心参与的人更是像展开双臂般的欢迎,只要你是影视相关人员,及早申请就可获得一张影展pass。购票的话,一场则是1200日币,三场3000日币,108500日币,全程观影证12000日币。老实说,这种看电影的价位在日本其实是很友善的,而最难得的是,高中以下的学生只要凭学生证就可以免费入场,这种向下扎根的做法实在值得称许。
    
谈到山形,或许你就想到阿信,那么你也许就知道山形并不是个像东京一样的现代化大都市,它只有一个比较热闹的市区,影展的会场就在市区当中。在影展的DM上即贴心的标明了放映地点相互之间所需步行的时间,让你不至于为了赶场而累的半死。若是看累了纪录片,其中一个放映地点的楼下正是一间百货公司,志工朋友偷偷的告诉我们,影展的这段时间,总是山形最热闹的时刻。步行在山形的小街道上,放眼看去,每间旅馆、商店、餐厅、百货公司,橱窗里都贴着山形影展的海报,大声道出你是为了影展而来的还有折扣呢;更有许多民宿、居酒屋是特地为了影展而开设的,也说明了这个影展早已搏得当地居民的认同,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活动。
    
当然,看电影肯定是影展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但要在几天之内在脑袋中塞入那么多可能沉重、可能悲伤、可能激情的纪录片时,人的思绪往往会受不了。在离山形市约一小时车程的地方有两个景点,「藏王」和「山寺」,影展单位还细心的规划了行程,只须报名交点小钱,就可以去爬山泡温泉,不仅仅让外国影人感到新鲜,还能顺道介绍日本文化,这点巧思设计很有新意。但巧思还不只有如此而已,为了促进导演与导演间的互动,今年影展单位希望每个入围导演都能带一块自己国家的CD来和其它人拍卖交换,往年更有保龄球大赛、某时某刻到某一地点一起做体操的妙事
   
假如你因为爆满、出游、打瞌睡等意外因素而没有看到影片,那倒也不用太感到遗憾。因为影展单位可以提供借阅服务,备有小型视听室让你可以去看你遗漏的影片,许多各国的策展人纷纷在听说哪部片很值得一看时,就会窝在那里。若很想邀片却碰不到导演,可以写信放在导演的信箱内,因为影展用心的为每一位入围的导演都设置了一个专属信箱,以达成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流。
   
台湾今年有九部作品在影展期间播放,撇去全景地震专题的六部影片,其它入围亚洲新力单元的是李香秀的《南方澳海洋纪事》、林启寿的《四轮顶的戏台仔》(流浪舞台)以及李家骅的《25岁,国小二年级》。国际竞赛类别中,则没有人入围。
   
除了国际类首奖(大陆淹没》)、亚洲新力类的小川绅介奖(The Cheese & The Worms(起司与虫))是人人瞩目的大奖外,今年特地还增设了一个挺特殊的奖项,叫做「社会电影奖」(Community Cinema Award),是由《达尔文的梦魇》(Darwin’s nightmare)获得,这是部让人看了永生难忘的影片,主要以非洲中东部的国家坦尚尼亚为背景,讲述着第一世界国家是如何在经济上间接剥削第三世界国家,非常精采,或许在明年台湾的绿色影展会播出。而这个奖项的奖金有三百万日币,是用来资助这部影片在日本上映的。换而言之,这是补助影片在日本上映的资金,若没有上映,也没了这笔钱。
    
而市民赏(观众票选奖)则给了In the Shadow of the PalmsIraq(伊拉克棕梠树下的阴影),在美军进行攻击的前一个月便进到伊拉克进行拍摄,于是也可见到许多惨状与民众的心声,我想这奖项多多少少也说明了日本民众反美的情绪吧。来自台湾的李家骅《25岁,国小二年级》也获得了一个比较像是鼓励创作的「特别赏」,在会场上看到他上台领奖还真是与有荣焉,心里真觉得蛮感动的。唯一可惜的是这个奖项并没有奖金,不过能在这么多影片中获得肯定,也是很难得的事情了。但就自己而言,有部俄罗斯的影片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忧郁三空间)我认为是遗珠之憾,这部影片分成三段,用毫不煽情的方式,直接纪录了孩童、少女、环境,间接的揭露在车臣发动战争的残暴,诗意的画面加上完美的摄影,是一部震撼之作,可惜并没有获得任何奖项。(至于其它的奖项,在此不赘述,可上官方网站查询。)
   
最后,颁奖完毕后就在一阵热闹的氛围下结束了这场纪录片嘉年华,所有人转去一个告别派对,珍惜着最后相处的机会。不过说影展「结束了」,那倒也未必。从1989年至今(2005),这九届山形纪录片影展的所有参展影片,都有备份在影展单位设立的「电影图书馆」(film library),参加会员只要1000日币(半年)就可以借阅所有的影片。而影展本身也更在每个月的第二和第四个礼拜五(一个月两次),会在一个约可容纳40人的视听室里,做这些影片的公开播映。这些措施不仅仅延长了纪录片的生命,更是一个纪录片影展在地扎根,不忘推广纪录片初衷的典范之举。
    
一个影展最重要的除了服务影迷,还有推促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这两点山形影展都做的非常棒。而分析山形影展成功的因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是有一个常设单位,在这两年的筹备期间努力的张罗着。写到这,我不禁想起台湾极力栽培的纪录片双年展,这一个没有常设单位、没有传统、没有官方网站,却有着大笔经费,但每每影展都只像放烟火般的一时炫丽,没有长远眼光去持续经营的影展,明年又不知将轮到哪个单位筹办。如果又像去年沦落到必须草草了事的推出特刊、影展报等消耗预算的「窘境」,那可真是大家所不乐见的,苦了策展人也累了观众呀
    
或许吧,这就是为什么台湾影展大多数总是零零落落,只有金马影展才能引起风潮的原因。
    
1989年创办的第一届山形纪录片影展中共有80部影片、11920名观众参与;而今年约有百部影片、20000名观众参与,纵然在规模上已经近乎极限,但在活动安排、场面调度、接待外宾上,我相信是一直在进步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开幕那天,六百人的场地挤的水泄不通,好多人用站的听讲,而这时马上有一位女性工作人员走上舞台,拿起麦克风说:「由于现在很多人站着没位置坐,希望在场的观众们若您旁边有座位,请举起您的手。」顿时,马上有好多好多人笔直的举起手,让我佩服与感动山形影展的机伶和待客之道。
    
作为一个外国的参加者,能参加山形影展实在是个一生难忘的经验,或许是本着小川绅介的理念 ─「纪录片,是由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共同建构的世界」,那么也许「影展也是由策划者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小宇宙」。在山形影展,没有特权、没有阶级,有的尽是宾至如归的感觉。

山形记忆(1):http://www.fanhall.com/show.aspx?id=13763&cid=6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2): http://www.fanhall.com/show.aspx?id=13765&cid=40


山形纪录片影展官方网站:http://www.city.yamagata.yamagata.jp/yidff/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