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库布里克,这个被我们如此挚爱,如此奉为神明的大师,竟然没有夺得过一次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的重要奖项。看他的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超越电影本身之外的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样子才能够算得上“艺术片”。如果仍然使用我们所谓的“准艺术片”标准来看,我们不能够将《全金属外壳》《闪灵》《密码114》化为标准的文艺电影,然而那是什么导致了库布里克和吕克贝松之间的区别?难道仅仅是因为悲观主义情绪就可以奠定一个导演成为大师的基础?
命题一:黑色幽默
尽管库布里克大多数重要的作品都是在英国自主制片完成,但是在我看来,他的电影风格还是很美国化的,没有欧洲电影那样的精英贵族气质。我的印象中,美国人是最为擅长黑色电影,尤其是黑色幽默的风格,库布里克在他众多电影中维持了这种风格。库布里克电影的主题各异,包括科幻片,战争片,政治片,情色片,恐怖片。但是在所有的类型之中,库布里克仍能够坚持其特有的黑色气质。《密码114》和《发条橙》是标准的黑色幽默类型,而且两部电影有着类似的主题——政治和体制。《密码114》对冷战期间的美俄两国都进行了犀利的调侃,对美国高层官员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一个丧心病狂的反共空军基地司令,一个小丑似的夸张自大的将军,一个纳粹的居心叵测的军事科研专家,三者看似各异,实际上都信奉人种的优化,基地司令对于“液体”的谬论,军事专家结尾关于人类在地下生存的建议,都存在着人种歧视,性别歧视和意识形态的歧视。一场闹剧式的又无法逆转的核危机,在充满黑色意味的巧合之中,导致了最终全人类的悲剧。《发条橙》是一个暴力的循环,从放肆的施加暴力,到受到体制的压迫反感暴力,再到最后暴力的回归,这是一个反体制的自由宣言,但是无论被体制压迫成为一个发条人,还是重新获得自由和暴力的能力,实际上都是会被政治体制加以利用的,正像结尾处男主角一边意淫一边和市长合影。《全金属外壳》那个戴着和平勋章和“Born to kill”的帽子的“小丑”是对越南战争最大的讽刺,这也表现了美国人对于越南战争的两极态度,同时也像“小丑”所说的,象征了人类的矛盾两面性。“Full Metal Jacket”好像是电影中一种子弹或者冲锋枪的名字类别,其意旨将人机械化,成为一种杀人的工具,而电影的前半部分也都是表现人异化的这个过程。在我看来,相比较而言,电影的后半部分没有前面的训练部分好,战争电影无论表现的多么残酷或多么的人性化,都是无法有过多纵深和隐喻的,《现代启示录》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就某种角度来说,《洛丽塔》也能够归为黑色幽默的类别里面,和97版不同,库布里克的版本的中心不在于那份往年而痛苦的奇情经历,而更多着墨于对人物心理的剖析和对浮夸社会的讽刺。
命题二:性
1999年,从Nicole口中说出的最后一个词“Fuck”结束了库布里克的整个电影生涯。性的主题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紧闭双眼》,库布里克的绝唱,是他的电影中最黑暗的一部。男女主角在经过一场关于性本能的诱惑和反诱惑,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男主角由于妻子的坦白和男人对性狂欢的好奇,闯入了一个宗教式的性集会之中。当性被赋予了神秘化的宗教形式之后,性本身则神圣起来,超越了人的范畴。然而,由于身份的暴露,男主角陷入了一个“莫须有”的阴谋之中,当他无法对抗或了解阴谋或仪式本身,那么他只能够紧闭双眼,回归到自己的家庭之中,从而和妻子在婚姻和性冒险上达到一种和解。电影结尾,库布里克对于“真相”作了如下的阐释:当我们用一生都无法了解的生活真相,我们如何在一个晚上去了解,那么不如使用更加直接的方式“Fuck”,做一个超脱的享乐主义者。男主角在几个夜晚的冒险中,处处接受性的诱惑,来自病人的女儿,来自妓女,来自租衣店老板的女儿,还有来自那场性集会,然而,所有的诱惑都变成了危险,政治阴谋,艾滋病和性交易。那么我们时时刻刻处在一个被诱惑和诱惑的地位,我们也就处在一个陷入危险和制造危险的境地。库布里克通过后阴谋论,试图表现性导致的人心理、道德和价值观的转变。《洛丽塔》中电影中的编剧Quilty,是电影灵魂式的人物,他是编剧,医生,心理学家,性放荡者,他象征了年轻的洛丽塔受到来自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性诱惑,而这种无所不在的恶俗与淫秽却成为了时下美国人心里的偶像。库布里克还喜欢在电影中引入性暗示,如《密码114》第一个镜头的导弹,暗示着男性器官,跟着下一组关于飞机的镜头则象征了交合行为。如《全金属外壳》中魔鬼教官一手握着枪,一手握着性器官,唱“枪就是快乐源泉”。《发条橙》中众多的性器官和女性身体的装饰品。
命题三:悲观主义
当我们被问到,库布里克怎么就成为了大师,我们都会说到他的悲观主义,所有关于库布里克的介绍也都肯定他的电影的悲观情绪。然而,他最为出名的《2001太空漫游》却有一个向上的结尾——人类的进化。电影中途关于人与计算机的斗争并不是单单为了表现人与机械的相互斗争。而实际上,人类和计算机都为求自保而进行的关于生存的斗争。人类对于超级计算机赫尔的计算抱有怀疑态度,而赫尔又对自己的零错误充满信心。人类由于猜忌之心试图将赫尔关闭,最终致使悲剧的发生。那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库布里克是对于人类而不是单单对于计算机进行了悲观的描述。而电影的结尾,一个新生命,一种生物进化的更高等级的生命形式,它是具有超越时间和超越空间的思维能力的,那么新生命就不会出现类似人类这样的愚蠢的猜忌心理。《密码114》对于核战争的预言,《全金属外壳》中“作战者的反战心理“是对于战争存在的悖论体现,还有《发条橙》中对于反体制,反人性的极端表达。因此,我们看到的库布里克不仅仅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且是一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影史上最伟大的恐怖电影《闪灵》,已经远远超越了恐怖电影所能涵盖和承载的重量,集中表现了人一步步走向疯狂的过程。“Shine”简单说就是人的第六感,有的具有超灵感的人可能随时都有闪灵的情况发生,如孩子和那个黑人厨师,然而大多数只有在陷入绝望或者疯狂的精神状态下才会出现闪灵的情况,如电影中的男女主角。然而,我觉得《闪灵》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电影如何剖析男主角的疯狂历程和精神状态,电影迷人之处在于其并没有告诉观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对其出现的众多灵异现象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看到过一个影评对影片结尾的照片进行分析,1921年7月4日,美国的独立是建立在英国的殖民统治和对本土印第安人的杀戮之上。如果说库布里克真正的意图落在这里,多少有点牵强,但其隐含的讽刺意味确实可以得到肯定。《巴里林登》的悲观论调来自于其通过历史的视角,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个人一生的兴衰,其都是不重要的,渺小而无意义的。但在我看来,《巴里林登》算是库布里克比较失败的作品,类似于《红与黑》的情节,乏味而冗长,缺少库布里克独有的犀利的讽刺和卓然的幽默。

命题四:我的印象
个人感觉库布里克的电影还算是在我的智力范围之内,我好像可以试图去揣摩作品的内在涵义并略有所得,当然,这可能还和很多电影都是翻看第二遍有关,甚至《紧闭双眼》看过了三遍,一部电影在全然了解其情节发展之后,好像更加容易注意细节和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看《2001太空漫游》的时候,我在想如果《人工智能》交给库布里克自己来拍,会成为什么样子,没有哪个温馨的不合时宜的斯皮尔伯格结局是肯定的,但库布里克会不会美化这个人造人的形象呢?如果从我们正常的逻辑来看,一个苦苦寻求而无法获得爱的小人造人,由于其处在的弱者位置而得到大家的同情和关怀,库布里克会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么?还有哪个性爱机器人又会是什么样子?库布里克会不会把它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一个施爱的人造人却不具有任何的爱心,那么所有的性爱都来自一个冰冷的躯体?
附:发现的一个小细节,114,这串数是《密码114》中的解码器的名字;是《2001太空漫游》中木星探索者的出厂号码,还是《发条橙》中那个非人性的疗法中使用的一种药物名称。“未来三部曲”不如改名叫做“114三部曲”。
参考影片
Lolita《洛丽塔》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奇爱博士或我是如何不再烦恼而爱上炸弹》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游》
A Clockwork Orange 《发条橙》
Barry Lyndon 《巴里林登》
The Shining 《闪灵》
Full Metal Jacket 《全金属外壳》
Eyes Wide Shut 《紧闭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