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基耶斯洛夫斯基声画世界

2006-12-25 13:09  来源:www.fanhall.com 作者:影像肿瘤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像世界比起那些比他成名早的众位大师来说,要平易近人的多。因此,这段日子里,我沉浸在导演为我们构造的一个一个神秘而又熟悉的世界中,感到一种难得的平和和安宁。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就是哲理理性和宿命的非理性的完美结合体,尤其在后期作品中,他展现的那种种人生机遇巧合,使得影片具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神秘感和宿命感。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者,在拍摄第一个剧情长片《伤疤》之前,他有10年的纪录片和电视短片经验,而在第二个十年到来之时,基耶斯洛夫斯基才凭借《杀人短片》赢得其国际声誉。不能否认,纪录片所展现出的客观冷静,对细节的把握,以及电视片要求的精简投资都对基耶斯洛夫斯基之后的作品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但在《影迷》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纪录片数量明显下降,导演更多的注意在道德和生活的狭缝之中,人物的矛盾和挣扎,而这可能已经超越了纪录片所能达到的现实层次。


 


命题一:波兰时期



这是我第一次凭借一个导演的时间发展来段落章节,这也表示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波兰和法国两个时期的影片主题有着明显的差别。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波兰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电影之后,拍摄了他第一部剧情长片《伤疤》,影片通过描写在一个小镇兴建化肥厂这一事件,透视了当时进行工业化变革下的波兰社会,题目伤疤不仅象征了当前事件是波兰小镇的一个痛处,更加暗示了20年前波兰发生的大罢工事件。企业家巴拿兹最终在政府和民众的双重压力之下,放弃了职务,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他所熟悉的纪录片影像风格,在座谈会和电视访问段落达到一种异常真实的效果,并从中讽刺了波兰政府官员的两面三刀以及政治权术的阴暗。可惜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没有很好的整合整部电影,因此段落的精彩并不能掩盖整体上的零乱和词不达意。然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第二部作品《影迷》一扫前作的众多缺点,展现了导演成熟的影像魅力。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纪录电影生涯的一次总结,也是对以后剧情电影发展的一个转折。影迷菲利普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政治压力,可以看作是基耶斯洛夫斯基自身在纪录电影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影片最后,菲利普将镜头对准自己,也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将自己的影片主题转向人物内心和人生境遇的一种暗示。



第三部影片《机遇之歌》可以看作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政治电影的高峰,并在这部充满神秘魅力的影片中开始了对人物命运的追问。这部影响深远的影片,实际上并没有后来的那些效仿之作好看。导演通过能否赶上火车展开了主人公三种不同的命运:成为一个党员,成为一个反政府主义者,或是一个没有政治意图的普通人。第一种命运下,主人公的政治生涯的过早失败是由于他不够贪婪,缺乏信仰或者是一种为信仰不择手段的残忍。同样,在第二种命运下,主人公仍然是缺少那种为了信仰的理想主义精神,而被大家认为是内奸。可以说,在前两种命运下,主人公为了爱情而葬送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在第三种命运下,事业爱情双收的他却丢掉了自己的生命。主人公在命运之中都是一个失败者,因为尽管命运不同,但是在人生境遇下的是同一个人,因此主人公的性格导致了结局的发生。因此,基耶斯洛夫斯基关于命运的含义有别于一般的宿命主义,在他眼里,命运是由于机遇的偶然和性格的必然而形成的。而这一点在以后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之中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表现。第四部影片《无休无止》则是之后《十诫》的一个前奏。影片中的人物,除了已经死去的丈夫和年幼的儿子以外,每个人都处在一种道德和现实的矛盾之中,从中我们可以审视人物对于自己命运所做出的选择。《无休无止》是多种道德困境的交织,婚姻的困境(妻子欧拉),职业的困境(学徒的律师),法律的困境(辩护律师),理想的困境(被告达瑞克)。而《十诫》则将一个个的道德困境剥离出来,逐一呈现,因此其所表现出来的凝练的影像语言和主旨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赢来了道德焦虑的称号。

命题二:法国时期



拍摄《十诫》之后,基耶斯洛夫斯基来到了欧洲艺术之都拍摄了影史留名的著作《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和《三色系列》。这四部影片告别了导演波兰时期剧情长片中浓重的政治色彩,以更为博大的胸怀关注人性、命运等更为宏大的主题。《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就是对人生命运最唯美最诗意的阐释。两个维罗妮卡的生命仅在照相那一刻彼此交汇,但是波兰的维罗妮卡的生命境遇却为法国的维罗妮卡提供了某种暗示,因此法国的维罗妮卡的生命是受着保护而前进的。然而当波兰维罗妮卡以死亡为法国维罗妮卡提供最后一个生命线索之后,法国维罗妮卡的生命就缺少了保护。但是我并不觉得后来法国维罗妮卡遇到的木偶师是上帝的象征,而是对维罗妮卡以后生命进行保护的人。两个维罗妮卡的生命之中都缺少了母亲的角色,母亲的声音之在电影开始的序曲部分出现,而那时的维罗妮卡还只是孩子。因此,维罗妮卡有一种潜在的恋父情结和男性崇拜。在波兰的维罗妮卡看到行走的一个老男人向她露出假阴茎的时候,先是吃惊,之后却笑了,这种笑并不是嘲笑或耻笑,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敬重和欣然。同样,法国维罗妮卡和父亲的关系也具有一种微妙的暧昧之意,或更准确的说维罗妮卡和父亲也具有一种内在的心理联系。但是正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言,这部电影如果从符号或象征主义进行分析的话,那么就会错失其具有的强烈的非理性的感性美。影片金黄色的色彩,大量前后呼应的细节,充满灵性的音乐,使得影片具有浑然一体的诗意之美。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绝笔《三色系列》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蓝色》的激情,《白色》的反讽,《红色》的深邃,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三组人物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极至的沉静和关怀。对于这三部影片的评论太多太多,但影像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心灵震动,却无法使用语言来形容。在《蓝色》中蓝色不仅象征了自由,象征了女主角茱丽走出痛苦心魔获得自由的过程,然而这个颜色在开始时是对茱丽自由的阻碍,古堡中的蓝色房间还有蓝色的风铃都是关于过去的回忆,也是对自由的一种禁锢。同样,如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说,白色不仅表达了平等的概念,而且它的主题还和羞辱有关,在这部影片中,平等是否存在也许并不是导演想要讨论的主体,然而导演想要知道为了平等,我们要付出什么代价,难道只有通过彼此羞辱,才能达到一种平等的关系?《红色》中,红色缺少一种明确的指向性,因为博爱的命题本来就有一点抽象,因此基耶斯洛夫斯基将拯救联系了起来,影片中瓦伦丁通过无私的成为拯救者,不仅是老法官的拯救者,同时还是年轻法官的拯救者。老法官和年轻法官两者命运的循环对应,因此瓦伦丁不仅拯救了两个人,同时她拯救了一个命运。电影结尾,蓝白红中三组人物的幸存,再次强化了拯救的命题,同时传达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关于博爱的理念,进而给三部曲一个完美的升华。除了结尾,三部曲中另一个明显的联系在一个老妇人丢垃圾瓶的细节,《蓝色》中的茱丽当时在享受阳光,并没有发现老妇人这件事情,这一细节表现了女主角并不关心外界的事情,她陷入了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获得自由的状态。《白色》中理发师卡洛在命运低潮的时候看到老妇人这件事情,没有进行帮助却有一点凄苦的嘲笑,不仅表现了他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又表达了他对于平等的心理支撑的需求。《红色》中瓦伦丁则走上前去帮助了老妇人,体现一种博爱的精神。


 


命题三:《十诫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无休无止》之后就摆脱了影片中的强烈政治指向,开始对更为普遍的道德困境进行追问。因此以《圣经出埃及记》中的十条诫文为根基,以现代社会为背景,为波兰电视台拍摄了《十诫》的电视系列片。基耶斯洛夫斯基并非对戒律进行展示,而是表现了在戒条下人们的道德困境。和《三色》类似,《十诫》中十部电视片也是一体,但不能否认《情诫》之后的四部在整体水平上和前面几部有一定差距。
第一诫:只奉一神》只有上帝才是神,而只有神才能决定人的命运,影片中父亲是一个无神论且信奉科学的人,因此计算机得出的结果被父亲用来决定自己儿子是否可以走上冰面,面临生死的考验。儿子的死也许是上帝的惩罚,也或者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迷信一种信仰。
第二诫:不可妄自称神》影片中的医生面临了一个道德困境:他的一个绝症病人的妻子怀上别人的孩子,她需要一个答案,关于丈夫能否活下来。如果能够活下来,妻子会打掉孩子回到丈夫身边,如果不能活下来,妻子就会留下孩子。医生本就是一个妄自称神的职业,在此职业下,这位医生还要决定两个人的死亡。
第三诫:需守安息日》这部影片看来和戒律没什么关系,讲述了一个在圣诞节安息日一个男子最终告别情人,回到家庭身边的故事。这一诫是《十诫》中的佳作,尤其结尾十分的动人。
第四诫:要孝敬父母》这部影片是《十诫》系列中最好的两部之一,基耶斯洛夫斯基很好的把握了影片的神秘性,在影片结尾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对剧中人物给与了极大的关怀和认同。对于父女两人情感和心理的刻画细腻深刻,具有伯格曼后期作品的风格,尤其同《萨拉邦德》十分相像。
第五诫:不可杀人》这部影片后剪辑成《杀人短片》为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欧洲赢得了国际声誉。影片先后展现了两场谋杀,一次是含糊的,目的不明的,自然且远离文明的,影像经过滤光片之后呈现一种粗狂暴虐的特质,而第二次对于死刑的刻画,则是克制的,冷静客观的,目的性明确且充满计划安排,在文明的中心或文明的实质。基耶斯洛夫斯基意在讨论法律的实质,和法律面临道德所呈现的两面性。
第六诫:不可奸淫》这部影片后剪辑成《爱情短片》,然而两部影片的结尾却并不相同,由此导致两部影片不同的情绪基调。《不可奸淫》的基调是悲观的,影片的主要视点是偷窥的男孩,影片结尾男孩自杀之后度过了成人礼,并在邮局拒绝了改变之后相信爱情的女主角,因此成年是对爱情的否定。而《爱情短片》结尾则充满了向往和爱的表达,女主角在男孩房间通过望远镜看到自己房间,并产生想象,暗示了女主角已经瓦解了冰封的心房,准备迎接爱情的到来,或者至少能够相信爱情的存在。《爱情短片》更加趋向于后来法国时期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而《不可奸淫》则维持了《十诫》风格的统一性。但这一部是《十诫》最好的两部之一。
第七诫:不可偷盗》影片中展现了一个偷盗失败的过程,然而这次偷盗的失败却是另一个偷盗的成功。母亲将自己的女儿从自己母亲手里偷了出来,想到逃到加拿大,因为这个女孩在生下来的时候就被外祖母设定成为自己的女儿,换句话说就是母亲偷走了自己女儿作为母亲的权力。
第八诫:不可说谎》影片关于说谎的情节隐藏在这个故事中的故事之中,在二战时期一个犹太女孩需要两个天主教徒夫妇的保护,但这对夫妻却要对上帝撒谎才能保护这个女孩。但夫妻拒绝帮助女孩并非因为说谎的原因,而是他们已经在德国人的监视之下。然而影片更多的意图在于通过真相的展露,原来的妻子和现在长大女孩两人的和解。
第九诫:不可贪恋他人之妻》影片描写了一对夫妻经过情感和婚姻的危机,重新彼此珍视的过程。影片水平一般,但在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梵布登梅尔的名字。
第十诫:不可贪恋他人钱财》影片注重了贪恋的描写,它的主旨并不在于对价值连城的邮票的偷窃行为的批判,而是注重表现了兄弟两人在邮票得与失之间的反差,从中表现了贪恋钱财对人物关系和情感的伤害。

命题四:我的印象



观看《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和《三色系列》的过程是近期观影最为美好的一次经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这两部电影就是美的化身,不仅给我启迪,还给我身心上的愉悦和充足。在这次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集中观影过程中,我还看了一部塔科夫斯基的《乡愁》,我发现原来真正的大师,不仅影像上美轮美奂,更为重要的在于他们具有一个悲悯关怀的胸怀,一种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且两个人都在50多岁便死于肺癌。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死后,他的好友,也是他众多影片的配乐师普列斯纳为他创作了《给友人的安魂弥撒曲》,其第二部分天命的歌词谱上了《圣经传道书》第三章一至八节:

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
栽种有时,收获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
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
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
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
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
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面对大师,我们又何须多言?

仅依此献给基耶斯洛夫斯基逝世10周年


 


参考影片:
Blizna
伤疤
Amator
影迷
Bez konca
无休无止
Przypadek
机遇之歌
Kr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