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李翰祥
2006-12-18 9:34 来源:网易 作者:三错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在今天的年轻影迷眼里,上世纪“香港电影新浪潮”过后的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是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期。很多人并不知晓,在此之前“一统天下”的邵氏公司缔造的辉煌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与张彻、楚原齐名的邵氏三大导演之一的李翰祥更为很多的影迷所不熟悉,纵使香港艺人咏琪靓妹也曾闹过把李翰祥视为内地导演的娱乐话题。白驹过隙,乌飞兔走。李翰祥导演辞世已是十年,从其被传颂的经典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管窥到一位大师远去的身影。今天写下此文,既是对大师的一种缅怀,也是对大师及其作品的一次普及。人走茶末凉,大师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九泉。
黄梅调:《江山美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 》
李翰祥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流离漂泊中度过的,1926年到1948年间,从辽宁锦州到北平求学再到上海最终落脚香港与电影结缘。1954年是李翰祥艺术生涯的转折点,28岁的他为亚东公司编导了电影处女作《雪里红 》,由时已蜚声香江和东南亚的大牌明星李丽华、王元龙、罗维等人主演,引起了邵氏影业公司老板邵邨人的关注,与其签约八年,期间拍摄19部影片。1958年的《貂蝉 》和1959年的《江山美人 》两部黄梅调电影将李翰祥推到大导演的地位。
《江山美人 》改编自京戏《游龙戏凤 》及其续集《骊珠梦 》,讲述民间广为流传的正德皇帝与李凤姐的传奇故事。影片并没有以李凤姐被接进皇宫作为美满结局,而是在凤姐被正德封为皇后,自梅龙镇来京途中,在寺庙中雨夜拜佛被四大天王神像的狰狞造型惊吓,未至京城便恸病而绝。李翰祥将两段京剧糅合在一起,提升了影片的戏剧性和悲剧性,配以流畅通俗的叙事手法,加之当红明星林黛的深情出演,倍受观众欢迎。《江山美人 》不仅打破当年中西票房纪录,也斩获亚洲影展最佳影片的桂冠。“邵氏出品,必属佳片”亦从本片开始,拉开香港电影一曲不朽神话的帷幕。
如果说《雪里红 》是李翰祥小试牛刀、《江山美人 》令其全面上位的话,那么《梁山伯与祝英台 》便是李翰祥黄梅调电影乃至整个艺术生涯的巅峰。在中国,《梁祝 》的故事家喻户晓,观众对那段爱情悲剧可谓是耳熟能详,徐克版的《梁祝 》被大多的年轻影迷视为经典。而在我眼里,李翰祥版的《梁祝 》几近完美,当初看完后在个人的“观影记录”文档里写下点评:“‘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从布景、构图、配乐、光色、表演、运镜等方面都显邵氏经典”。李翰祥在本片中展示出大师级的导演手法,注重细节的刻画和人物内心的描写,将草台相遇、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英台哭坟、化蝶双飞这些经典桥段组织得严密完整,前半部分拍摄得情趣盎然,后半部分转而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倘若让我推荐一部最值得观看的李翰祥电影的话,《梁山伯与祝英台 》是不二的选择。
196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台湾公映,在台北创下了三家戏院连映62天、观众72万人次、票房840万新台币的空前纪录,更有一位老太太看了144次!影片在第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选中,获得了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最佳音乐和最佳演员特别奖等多项大奖。由于饰演祝英台的乐蒂获得最佳女主角,评委会只好为反串梁山伯一角的凌波专门设立“最佳演员特别奖”。凌波随之成为邵氏最耀眼的反串明星,在黄梅调电影《花木兰 》(1964年)中扮演代父出征战沙场的巾帼英雄,成为一代影迷心中独特的偶像。
当《卧虎藏龙 》大获成功之后,《纽约时报 》请李安谈一部对他的导演生涯影响最大的影片时,选择的正是这部《梁山伯与祝英台 》,并坦言: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 》就没有《卧虎藏龙 》,他脑海里对于大陆的印记全部来自《梁山伯与祝英台 》里的画面――深院大宅、小桥流水、茂林孤寺、忠孝节义,这些都是《卧虎藏龙 》的元素。
李翰祥拍摄的《江山美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 》等黄梅调影片,在客观上促进了香港和台湾地区国语片的发展。此前,港台影坛分别是粤语片和台语片的天下。黄梅戏是用国语所唱,且易学易懂易唱。黄梅调电影的风靡,引起观众和电影人对国语片的浓厚兴趣,为港台电影注入了新的血液。
风月片:《大军阀 》、《金瓶双艳 》
《梁山伯与祝英台 》之后,李翰祥在邵氏的对手电懋公司鼓动下,离开邵氏组建国联影业,后移师台湾谋求发展。国联共拍摄了20多部影片,李翰祥自己执导的《七仙女 》、《状元及第 》、《西施 》等片都在台湾造成了轰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增加了人们对台湾拍片的兴趣和信心,独立制片公司纷纷成立,形成了60年代台湾民营影业的黄金时代。然而,由于经营不善和激烈竞争,国联影业不得不宣告破产关闭。1972年,李翰祥重新踏入邵氏影城。
重回邵氏的李翰祥面临着如何拉回失去的观众,实现东山再起的问题。在黄梅调电影已经过时、古装文艺片难有作为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低投资、收益快、迎合市井口味的风月片。由许冠文(首次出演电影)、胡锦、狄娜主演的《大军阀 》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成了香港风月片的开山鼻祖。该片描绘了一个出身草莽的北洋军阀庞大虎,满肚茅草,指鹿为马,笑话百出,发人深思。影片采用什锦插曲风格,内容包罗万象,诸如大炮求雨、为父祝寿、胡审强奸案等桥段,丰富多彩而不乏奇趣,奠定了李翰祥风月折子戏的格调。尽管《大军阀 》以喜剧为主,只有“叔嫂对簿公堂”和“军阀姨太偷情”两处裸露艳情桥段,但在当时的香港无疑是开了先河,票房大卖也坚定了李翰祥拍风月片的信念。
1974年的《金瓶双艳 》是李翰祥风月片的代表之作。影片故事选取自古典奇书《金瓶梅 》,由潘金莲竹叉挑帘误打西门庆开始,经历毒死武大郎、迎娶潘金莲、霸占李瓶儿,直到西门庆纵欲而亡结束。全片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情色画面,原著中“潘金莲倒挂葡萄架”、“金蛋打银鹅”这些经典段落都通过影像得以还原,将西门庆与潘金莲、李瓶儿等人荒淫糜烂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显得极为前卫与大胆。在《金瓶双艳 》中,现已成国际巨星的成龙大哥扮演街头卖梨的小郓哥,成为今天观众的谈资。对中国古代性文化深有研究的李翰祥对《金瓶梅 》有着极大的兴趣,一生曾多次将其改编,除《金瓶双艳 》之外,还有《武松 》(1982年)、《金瓶风月 》(1991年)和《少女潘金莲 》(1994年)等。
李翰祥对风月片的热情,表现出他洞悉人间饮食男女、对传统道德风尚嗤之以鼻的一面。他的风月片的一大特点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历史典故、民间笑话、中外名著、传统相声、市井珍闻、社会奇案都被作为拍摄素材。同时,李翰祥在演员选取、布景设置和氛围营造上,都力图体现中国古典性文化的风格和内涵,被评价为“细腻雕镂、精心考据的画面与细节经营,成了不羶不腥、还回味无穷的风月意淫电影。”还有评论认为李翰祥风月片具有某种“大岛渚式的情欲主义”的色彩。可见,李翰祥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创作提升了风月片的水准,为其注入了趣味和生机,使这种过去难登大雅之堂的“cheng人电影”得以在影史上争得一席之地。正因如此,王晶等人才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继承李翰祥的衣钵,成就香港三级片的繁荣。
清宫戏:《倾国倾城 》、《火烧圆明园 》
黄梅戏和风月戏之外,李翰祥非常擅长拍摄清代历史题材的影片。譬如《乾隆下江南 》、《乾隆下扬州 》、《乾隆皇与三姑娘 》等“戏说乾隆系列”,源自民间的稗闻野史,拍得生动有趣、雅俗共赏,让观众在忍俊不禁之后也能学到一些民俗知识。近些年像《康熙微服私访记 》一类的电视剧大抵从此衍化而来。李翰祥最优秀的历史题材影片当数《倾国倾城 》(1975年)及其续作《瀛台泣血 》(1976年)和《火烧圆明园 》(1983年)及其续作《垂帘听政 》(1983年)。
《倾国倾城 》集邵氏大牌明星云于一堂,呈现那段为人熟知的岌岌可危的大清国运,构画出大厦将倾无力为支的悲叹。对于清末这个庞大厚重的历史题材,李翰祥没有展开宏幅巨卷式的全景描述,只是将镜头对准宫闱深处,演绎朝中各方掌权势力之间的权谋机巧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李翰祥对影片氛围和布景的精彩把握使之大获好评,获得第12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美术设计等奖。《瀛台泣血 》承接上集,讲述“戊戌变法”和“六君子”的故事。光绪皇帝一心复兴国运,重用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人士,希冀对腐朽的满清王朝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遭到慈禧太后的阻绝,她在关键时刻将谭嗣同等六人斩首,光绪帝也被软禁,维新变法宣告夭折。这两部影片在布景和表演方面,都下足了功夫。主演卢燕和狄龙的言行举止都表现得惟妙惟肖,整体布景突出清朝宫廷的宏伟,服饰和宫廷用具做得极为考究,堪称上乘的艺术佳作。据说当时内地高层看过这两部电影之后,非常欣赏李翰祥的导演手法,也就有了李翰祥的内地电影之行。
1982年9月1日,香港《东方日报 》影剧版重点报导了李翰祥回大陆拍片的消息。一时间,港台轰动,不少人指责他“投机取巧”、“晚节不报”、“是个叛逆”。作为在政治敏感时期第一个到内地拍戏的非左派著名香港导演,李翰祥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和舆论压力。然而,他表现出香港电影人难得的民族情怀:“我爱故乡,我爱国家,我爱同胞,我爱电影艺术,我愿意为国语片进军世界影坛尽些绵薄之力。”
《火烧圆明园 》贯穿了李翰祥融正史与野史于一体的一贯风格,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一方面是英法联军在坚船利炮支撑下的烧杀掠抢,一方面是慈禧从初入宫门到干预朝政的发迹故事。《火烧圆明园 》得到内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故宫等名胜重地进行拍摄,百官上朝、军机议政、木兰秋狩、圆明残垣都是实地实景实物展现,影片气势之恢宏、历史之沧桑在国语电影实属罕见。结尾熊熊烈火之中低沉、激愤、悲叹的旁白所发射出的悲痛感与震撼力,即使是今年金铁木导演的剧情纪录片《圆明园 》也不能媲美。
《垂帘听政 》紧承《火烧圆明园 》,继续讲述慈禧如何成为一代幕后“皇帝”的故事。本片堪称李翰祥揉合官方正史、民间野史与个人考据的登峰造极之作。既有咸丰帝逃往热河命归西天、临死托孤八大朝臣、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掌握大权等正史,也有慈禧对咸丰宠妃残暴处死的轶闻。内地影星刘晓庆塑造出一个富有立体感的慈禧形象,将其沉稳、毒辣拿捏得十分到位。饰演咸丰的梁家辉此前是无名小卒,在片中虽然只有一半的戏份,但他把咸丰帝种种复杂心态与表情演绎得入木三分,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从中可见李翰祥对于演员过人的调教功力。
大师相:不完美的影坛巨匠
李翰祥被赞誉为邵氏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引领黄梅调之浪潮,开创风月片之先河,集大成于清宫戏,仅此三点足以令其登入大师的殿堂。在一生的艺术生涯中,李翰祥展现了全面的创作才华,其作品样式多姿多彩,有战争片《杨子江风云 》、文艺片《金玉良缘红楼梦 》、鬼怪片《倩女幽魂 》、乡土片《冬暖 》等。他转走在两岸三地,对于整个华语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这又是任何一个同代导演都无法企及的。
透过影像,我们不难体察到李翰祥是一位平民电影大师。他的作品大受欢迎,首要归功于他对于市井文化的精准把握和灵活表达,黄梅调通俗易懂,风月片猎奇刺激,清宫戏符合谈古论今的大众需求。李翰祥擅长在尊重史实和民间传奇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大多作品故事曲折饱满,叙事节奏流畅,场面调度井然有序,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梁山伯、祝英台、咸丰帝、光绪帝、慈禧、庞大虎、西门庆等,这些都保证了李翰祥电影的艺术水准。
当然,李翰祥的艺术创作也有着明显的不足,执导了一定数量的粗制滥造之作。对此石琪曾这样评价:“李翰祥是个不完整的艺术家,他表现出来的世界十分混乱,风格不太统一,时而纯情朴实,时而奢华卖弄,轻佻浮躁、温文尔雅兼而有之,卖弄色情之际也会作其批判之状。”但是,这些都无法掩盖李翰祥的成就与贡献,石琪同样给出了中肯的评价:“我们说李翰祥是香港影坛的大行家,是因为他是典型的香港电影人,他的技巧造诣、个人性、商业性和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香港影坛的代表,代表了这个影坛的优缺。”
李翰祥就是这样一位不完美的影坛巨匠,他为后人留下的流光溢彩的影像,是浩瀚影海中独特又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黄梅调:《
李翰祥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流离漂泊中度过的,1926年到1948年间,从辽宁锦州到北平求学再到上海最终落脚香港与电影结缘。1954年是李翰祥艺术生涯的转折点,28岁的他为亚东公司编导了电影处女作《
《
如果说《
1963年,《
当《
李翰祥拍摄的《
风月片:《
《
重回邵氏的李翰祥面临着如何拉回失去的观众,实现东山再起的问题。在黄梅调电影已经过时、古装文艺片难有作为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低投资、收益快、迎合市井口味的风月片。由许冠文(首次出演电影)、胡锦、狄娜主演的《
1974年的《
李翰祥对风月片的热情,表现出他洞悉人间饮食男女、对传统道德风尚嗤之以鼻的一面。他的风月片的一大特点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历史典故、民间笑话、中外名著、传统相声、市井珍闻、社会奇案都被作为拍摄素材。同时,李翰祥在演员选取、布景设置和氛围营造上,都力图体现中国古典性文化的风格和内涵,被评价为“细腻雕镂、精心考据的画面与细节经营,成了不羶不腥、还回味无穷的风月意淫电影。”还有评论认为李翰祥风月片具有某种“大岛渚式的情欲主义”的色彩。可见,李翰祥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创作提升了风月片的水准,为其注入了趣味和生机,使这种过去难登大雅之堂的“cheng人电影”得以在影史上争得一席之地。正因如此,王晶等人才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继承李翰祥的衣钵,成就香港三级片的繁荣。
清宫戏:《
黄梅戏和风月戏之外,李翰祥非常擅长拍摄清代历史题材的影片。譬如《
《
1982年9月1日,香港《
《
《
大师相:不完美的影坛巨匠
李翰祥被赞誉为邵氏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引领黄梅调之浪潮,开创风月片之先河,集大成于清宫戏,仅此三点足以令其登入大师的殿堂。在一生的艺术生涯中,李翰祥展现了全面的创作才华,其作品样式多姿多彩,有战争片《
透过影像,我们不难体察到李翰祥是一位平民电影大师。他的作品大受欢迎,首要归功于他对于市井文化的精准把握和灵活表达,黄梅调通俗易懂,风月片猎奇刺激,清宫戏符合谈古论今的大众需求。李翰祥擅长在尊重史实和民间传奇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大多作品故事曲折饱满,叙事节奏流畅,场面调度井然有序,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梁山伯、祝英台、咸丰帝、光绪帝、慈禧、庞大虎、西门庆等,这些都保证了李翰祥电影的艺术水准。
当然,李翰祥的艺术创作也有着明显的不足,执导了一定数量的粗制滥造之作。对此石琪曾这样评价:“李翰祥是个不完整的艺术家,他表现出来的世界十分混乱,风格不太统一,时而纯情朴实,时而奢华卖弄,轻佻浮躁、温文尔雅兼而有之,卖弄色情之际也会作其批判之状。”但是,这些都无法掩盖李翰祥的成就与贡献,石琪同样给出了中肯的评价:“我们说李翰祥是香港影坛的大行家,是因为他是典型的香港电影人,他的技巧造诣、个人性、商业性和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香港影坛的代表,代表了这个影坛的优缺。”
李翰祥就是这样一位不完美的影坛巨匠,他为后人留下的流光溢彩的影像,是浩瀚影海中独特又靓丽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