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张艺谋病态美学观终极呈现

2006-12-16 1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magasa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看完这部电影,有被格式化一遍的感觉。最切身的生理感受是,我的眼睛在这场近两小时的观影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摧残。

  再一次,张艺谋近乎偏执地在银幕上展现自己的病态美学。为什么说是病态的,我觉得他现在的状态有点像《黑客帝国》里的史密斯特工,疯狂复制、叠加自己,把以前的电影手法从“量”上推到一个极致。

  我还真没有见过几个导演如他这般,狂热地痴迷于用大面积的色块来占满整个画面,就说最后那场大战,成了黑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的对垒,已经看不到人的存在了,我看到的是色彩之间的交锋。“人”在中国式大片里,根本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每个演员,也许不是演员而是用CG做出来的人,他负担的功能就是作为一个像素,和周围的人一起来呈现一种颜色!

  某几种色彩的过度使用首先让眼睛十分疲劳,比如每当我看到银幕上那些家伙一次又一次穿上金黄色的衣服走来走去,就很有一种呕吐感。我怀疑张艺谋是想让过度饱和的色彩占领观众的大脑,让他们来不及去思考其它问题。

  再一个就是张艺谋对象征宏伟的造型的热衷同样不可理喻。只要是宫殿,要么挂上数不清的绸缎(《英雄》),要么就每隔一米立一根柱子。户外也修了一个巨大的高台,总之在视觉上给你很强横的冲击力和压迫感,企图让观众在这种对“高大全”的病态式构图下产生一种“被征服感”。

  跟《英雄》一脉相承的是,张艺谋没有放弃“万箭齐发”的嗜好,居然又用了一回。他一定认为壮观就是大片的真谛。而且这回还多一个漫天飞舞蜘蛛侠的发明——我是指大王豢养的那群鹰犬。

  人海战术的使用,还包括一开始无数宫女整齐划一的动作,药房里重复表现制药的程序,这些被不断强化的形象除了视觉疲劳,什么美感也没有得到。

  张艺谋在最后几场人海战斗中,吝啬用镜头来表现个人的死,死亡基本都用全景镜头来展示,所以无数作战的士兵都像稻草人一样成片成片地倒下。这只能证明,人作为工具,唯一目的是表演杀戮和被杀戮,他们的冲锋是导演视觉轰炸策略的一部分,他们的尸横遍野同样也是。这种用活道具来追求视觉奇观的病态思维,与《夜宴》中的自刎、仗刑没什么本质区别。

  这部片子镜头语言的极端病态,体现在他的全部用心,就是想告诉你王权的庄严与神圣不可侵犯。不信你看影片中无数次出现长长的走廊,一扇接一扇的朱红大门,比天梯还累赘的石阶,还有什么天圆地方的桌子,抵达的终点都是王那里。

  说到底,《雷雨》讲的是一个病态的家庭,但并不意味着需要一个在美学取向上呈病态的导演。

  所以,张艺谋以病态手法讲的这个宫廷故事,让我认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况这部电影,那就是“秩序”,家庭的秩序,王室的秩序,夫妻的秩序,父子的秩序,君臣的秩序,尊卑的秩序,上面说的他的色彩运用、机位选择,都是在强化秩序和等级。但我没想到的是,周润发在片中用更直白的话又讲了一遍:“这是规矩,不能乱。”

  张艺谋在美学观上的病态,无疑是由他整个世界观决定的。还是和《英雄》一样的老话,我还没想出新词,就是对权力的无限崇拜,变态程度的崇拜。这一点应该是很直观的,不需要多么敏锐的眼光,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来判断,就可以得出。但我这里讲到张艺谋的“病态”,请不要理解为是对他的攻击,因为这已经不是他作为导演一个人的问题了,中国历史撒下了种子,张艺谋是很自然的一枚果实。

  “大片”这个字眼,到如今已经没有任何神秘感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程度,赤裸裸地暴露在眼前,《黄金甲》就是目前能达到的最高制作水平。而我们的几大导演在对待“商业电影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思路和能力上的短处也无法掩饰。比如说张艺谋,他的做法,就是延续过去拍艺术电影时的风格,将之做“大”,把《红高粱》里的红色高粱地放大十倍,就成了《十面埋伏》和《黄金甲》的花海,把《大红灯笼》里次第森严的财主大院扩充十倍,就是《英雄》和《黄金甲》里的王宫。把《菊豆》里五颜六色的布匹加多十倍……行了,总之就是这种套路。除了“大”,就是“多”,总之先镇住你,好家伙!这么多人!这么大阵仗!还能不是大片吗?

  这个时候,我真的是不由自主想起了前几天看的韩国电影《怪物》,不得不说,奉俊昊导演找到了一条在类型化商业电影里表达创作者思考的好路子,如果张艺谋、冯小刚想学好莱坞但不知从何下手,请学习韩国电影吧……
相关链接: 张艺谋 奉俊昊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