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贾樟柯:生活本来就混沌一片

2006-12-12 8:45  来源:上海电视 作者:商羊/文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贾樟柯说,看电影真敏感。

  他在说观众看到他的电影里面一些敏感片断而有的反应。他这部新片《三峡好人》,之前有威尼斯大奖开道,之后他又是密度如此之高的宣传攻势,似乎有了天时地利。


  所以他也是很寄望于票房的回馈。他是想一洗先前大众普遍认为第六代拍戏没票房的“错误”说法。


  “其实我们对于权力都毫无欲望,我们只想拍戏,也很不懂得说话,有些话是怎么都说不出来的。”


  他没有等到别人赞同他的观点或其他,就顾自说了下去。他说话不快,有点思考,有时候有点结巴,但是听得出来,他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


  电影不错的,和他以往的电影比有了明显的变化。


  当然以前不是没有变化,但是那些变化着了痕迹,使人看到了企图。在《三峡好人》里面,至少,情绪没有被首先动过。他刻意回避了需要他表态的时刻,虽然很多企图仍然明显,但那都是现实。面对现实只好吃进。


  故事大的背景是三峡移民,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烟”和“酒”,主角是从山西来奉节寻找分开16年的发妻和女儿的矿工韩三明。男演员的名字就是韩三明,贾樟柯的表弟。贾樟柯说他和表弟从小一起长大,关系非常亲密。后来他离开家乡,表弟留在那里做了一个矿工,彼此都疏远了……也许是到了三峡,他看到的那种和出生地切实地一经分开就再也无法重逢的无常感受,所以才动了找表弟来演这个角色、甚至是为了表弟写了这么一个角色的念头。


  韩三明的老婆是16年前他花了3000块买来的,生下女儿满月不久,遇上当地公安解救被拐卖的妇女,老婆执意要回,这才使得夫妻分开。这一分,就是16年。后来终于彼此见面,心里早已经对于回家后悔不迭的老婆哭着对他说,早不来,晚不来,怎么偏偏这个时候来了——其实是怨他来晚了。


  老婆原来回来又被哥哥卖给了一个船老大,韩三明此来若是要得回妻女,要支付30000块赎身。这就意味着,他需要再一次花钱买媳妇。他许诺一年之后回来找她。


  这一部分故事接触的人群相对贫困,韩三明演得不错,让人信服。他的长相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不像贾樟柯被现代都市生活滋润浸染过了,已经细皮嫩肉。


  最出彩的人物一定是小马哥。这个酷爱小马哥的男孩子长着一张即使没有表情也显得是在笑的脸,好像他永远带着一张笑的面具。他无论语言动作以及人生喜好……都参照小马哥。他始终在为进入他的小马哥的那个虚拟黑社会而做一切准备,并且以为自己已经踏足;却无法想象的是,那个虚拟社会真的只是虚拟,现实给了他最终丧命的一切可能。


  他死的时候,盖上了一块好看的红布。这也许是这个影片里面唯一鲜艳的颜色。贾樟柯后来说,香港有一个著名的影评人专门为这块红布写了一篇文章,认为它隐喻了一个鲜活年轻的生命的挽歌——原话不知道了,他也没有清楚地说出来,意思到了,都能够理解。


  小旅社的老板也很有趣,老头有点混世的,但是那种懒散地混世。他的房子被要求拆迁之后,他占据了一个拱桥的桥孔,作为居住地。这座桥有四个桥孔,分住了四户人家。贾樟柯说这是当地司机带他去看的地方,司机说,我知道你想看的是什么……而后把他带到了这里。谁说偶然的民间没有必然的知音呢?艺术青年贾樟柯的喜好在一个两千年的古城里面,被轻易地看穿。


  第二部分“茶”和“糖”,主角是一个女人沈红。她是由贾樟柯的御用女演员赵涛饰演的,同时和她搭戏的是另外一个被贾樟柯从非职业演员用成了职业演员的王宏伟。因为两个演员都是相对而言有了不少表演经验的了,所以在整个影片里面几乎都是初次上镜的底色下,显得略有出戏。导演的解释是:他们相对而言是生活有了一点财富积累的,人的感觉要有一些不同,所以做这样的选择。


  沈红是来找离家两年的丈夫,并且提出离婚。他们都是很普通的男女,于是也都是有着男女问题上普遍的状况:感情出轨。这个社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比秋毫更细微的日积月累的变化,而后,突然发现变化巨大。感情出轨从原来感情故事的主题已经成为了前提,如今的男女需要面对爱上一个人之后的另外一个前提就是,处理感情出轨后的所有心理和言行。


  爱上一个人似乎是偶然的事情,而爱情失去却是必然的。沈红就是来处理这个问题的。


  她不断地喝水,然后在任何一个可以接到净水的地方把水瓶灌到半满。贾樟柯用来显示她内心的焦虑。


  仍然有一些闲散的人群从镜头前走过,停下说一些看上去也没有什么实际意思的话,比如一个要找人家做保姆的16岁女孩,或者一个唱歌的男孩……这样的闲人的出现算是导演的刻意,他说他要把故事拓展得更为广阔。这个做法使得这部影片的剧本反而精致了一些。


  爱情中的离散,贾樟柯说是太普遍的现象。但是这个普遍现象也无法泾渭分明,就是说所有的感情决定其实都不是一是一、二是二那般分明。“生活本来就混沌一片。”他要纪录这个混沌一片的生活中一些极力找到结果的人们。


  “他们都是要见底的。”他说和以往电影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人物对于命运的主动性。“以前我的电影,人物都是随波逐流的。现在不一样了。”


  要有一个结果,要见底——他们都做好了所有承受结果的心理和物质准备,乃至岁月的准备。人物的气质透露导演内心,贾樟柯承认:这也是我现在的一个态度。


  他说他一直在反对中国电影的单一化,他倡导多元。虽然他不愿意再一次次地说他是最早看了《黄土地》才萌生了拍电影的念头——而今的他说到这个也许使他自己都感觉有点怪,他强调“客观公正地看我们的电影比他们的更加具有创造性。”他仍然不等到赞同或者其他,顾自说下去。他为这个电影选择的档期是和“黄金甲”同天上映,他自己说,这个选择是艺术的——其实这个行为多少和“荆轲刺秦王”有某种异曲同工,多也不说了。


  “贾樟柯”这个名字他说是父亲起的,樟是有着香气的不生虫的木,柯是斧子的手柄,必须但不是最主要。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