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彼处的故事在此处讲不清

2006-12-7 12:26  来源:fanhall.com 作者:seamouse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片名: 此处与彼处(Ici et ailleurs


导演: 戈达尔Jean-Luc Godard  


上映年度: 1976


 


彼处的故事在此处讲不清


 


每当戈达尔不会讲故事或不想讲故事时,他就躲到政治影像和革命宣言后面。在那里,他可以大肆地谈论影像与声音、摄影与录音等技术问题或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制作与发行等经济问题,反正不用讲故事,至于那些看似澎湃的政治画面和革命声音与电影工艺和生产体制有多大联系,这样的问题就全留给分析家去了。
  
  ****,戈达尔喜欢这般的对立分析。看表皮,可能觉得语意不详、甚至废话连篇;看进去,可能还是语意不详;再刻意点认真点,就似乎能透彻了。这像是一个宗教过程,信者则灵,信者得救。而我是愿意信任老戈的,比如他这个《此处与彼处》。我信那些画外音所言:巴勒斯坦革命是彼处,法国消费社会是此处。
  
  由此,此处只能旁观彼处,彼处的画面传到此处,被此处的意识形态和观点所言说和放大。
  
  而我也全当装逼或者求知地相信英国文化学者戈林.麦凯波所言:连接此处彼处的这个连接助词才是本片探索的焦点所在:我们在这里的生活、存在(法国)与那里的斗争(巴勒斯坦)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一个电影工作者又如何创造出能够衔接二者的声音和影像呢?
  
  借着这种怪异的信仰,进一步联想麦凯波的话,就发现在这部影片里(因为早在1968年,他就从传统电影体制撤出来后,所以也就不生产传统影片),这个连接词也可用影像画面甚至声响来呼应了。其中很长的篇幅里,照片和图画都替代了每秒24帧的运动画面,可以说影像是这幅图那幅图前后着组成的,借着那些shot(等同于shoot)来的冲突画面,戈达尔又去强调那每秒24格的电影真理了,但这里几乎是24秒才一格!声响方面,从音节上来说当然是连续的,并不至于做声音试验,从逻辑上看,就也是这个观点那段音乐的即兴排列。
  
  至于结果,它究竟是让人在迷惑中正视巴以问题,还是会深入到消费社会旁观他方战场的错位认知,或者干脆如老戈所希望的,和他一道探讨影响和声音的生产及分配方式,如何彻底脱离开传统电影业的生产关系。总之,他和玛丽.密耶维尔在他们位于格勒诺勃城的声影制作室(Sonimage)的确实践了新型生产力一段时间。
  
  1974年的《此处与彼处》延续了1970年那部未完成的于约旦实地拍摄关于巴勒斯坦解放运动的《直至胜利》。联想点数字上的趣味,这四年,在《此处与彼处直至胜利》间,戈达尔与世人一道旁观了时间中段的黑九月游击队血洗慕尼黑奥运、杀戮以色列运动员。《直至胜利》里一面倒的巴解政治宣言在4年后还有强力的正当性和鼓动力吗?
  
  《直至胜利》往前三年,是第三次中东战争,《此处与彼处》往后三年,是第四次中东战争。探讨影音和生产方式在爆炸性的中东问题前显得很无聊,因为焦点永远不在戈达尔所真正关注的那里。和平只是例外,战争才是规则。
  
  反正他不讲故事、不说人话,但我同样欣赏他。


 


相关链接: Jean-Luc Godard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
ZyDrfuvkpl 加入了现象网,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