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奥菲三部曲(2)

2006-12-7 12:26  来源:fanhall.com 作者:无尽藏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片名:奥菲尔(Orpheus


导演: 考克多 Jean Cocteau


上映年度: 1949


 


收音机中传来诗歌


 


奥菲》是考克多的三部曲中情节性最强的一部。正如主角与片名所示,它讲的是古希腊神话中手持竖琴的歌手奥菲的故事。在神话中,奥菲因为歌唱而忘记了他的妻子,使得妻子被冥王掳走,他下到地域,要求带回妻子,冥王答应了,但是要求在回程中他不能回头看妻子,否则将会永远的失去她。结果当然是奥菲没有能够抵御心魔,永远的失去了自己的妻子。
  
  从表面看来,影片颠覆了神话的情节。在影片中,漂亮的女死神爱上了年轻的诗人奥菲,用诗歌把他掳到了身边,并且杀死了他的妻子。相反,奥菲的妻子反而是一个不那么招人喜欢的角色,她扮演着攫夺诗人灵感、与世俗合攻围剿诗人的不光彩角色。但是,选择是困难的,奥菲无法在死神与妻子中选择一个。所以,最后死神放弃了竞争,神奇的让时光倒流,让奥菲回到了妻子身边(或说让妻子回到了奥菲身边),人间的世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在阴间,死神和她的助手却面临着无法逃避的严厉命运。
  
  在这一部中,考克斯发挥了《诗人之血》中镜子的母题,镜子成为一个主要的意向,它沟通着不同时空状态下的两个世界,只要凭借死神的手套,就可以随意穿行。镜子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比如拉康的婴儿,就是通过镜像认识自身,从而完成镜像认同,跨进想象界,造成了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次异化。在片中,所有的镜子都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死神可以从所有的镜子中随意进出。这其中隐含的意义,可能是说,死是存在于生的每一个自我关照之中。所有对死亡的探索就是探索自身的内在世界,而死亡也是内在于自身的。
  
  从镜子隐喻,我们可以重新考察影片中奥菲与两个女人的关系。爱恋奥菲的死神(或说奥菲爱恋的死神)来自镜中世界,而镜中的世界,就是对自身的想象与发掘。善于嫉妒,甚至可以说有些俗气的妻子,是外部世界的表征,清醒状态下的她,是无法理解镜中世界的,甚至于从镜中复活以后,她也完全没有感觉。所以,现在就有了一个虽然经过变形,但本质却没有什么改变的奥菲故事:妻子攫夺了属于死神的奥菲,貌似强大的死神要从妻子手中把奥菲夺过来,她采用了种种计策,甚至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但最后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她放弃了奥菲,永远的失去了他,自己走进了不知名的所在。
  
  对故事层面这样的解析不免会有些牵强,到底片中的艺术家是奥菲而不是死神,虽然奥菲看起来创作已经衰竭。回到我们讨论的关于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话题。奥菲灵感的来源是一台小小的收音机,而收音机播放的是来自死亡的信息,或许,所有的诗人都不过是在重复一首大诗,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在重复同一个艺术作品。但即使是这样,诗人仍然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他可以征服死亡,可以从死亡中复活。
  
  死神无疑是片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个形象。她面无表情,眼角妖娆地上翘,鼻翼和薄薄的嘴唇轻轻地颤动,前额光洁,头发一丝不苟,一身玄装。与伯格曼《第七封印》中那个脸色苍白,毫无表情,象征着审判与预定命运的死神比起来,这个女死神象是一个既背叛了人又背叛了神的普罗米修斯,是有着炙热的内核的冰川,在隐忍中释放着极大的激情。结尾,她和助手被带走,巨大的废墟中雾霭沉沉,他们消失在一个口内,巨大的影子投射到墙壁上,转瞬又消失,悲怆的气氛笼罩了一切。
  
  单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奥菲》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电影了。相对于《诗人之血》来说,导演的技术变得娴熟,对电影语言的掌握比较出色,有些小小的细节让人觉得就技巧来说都还比较有新意。一是死神用汽车把奥菲带到自己的城堡中去的路上,汽车开过一个铁路道口,然后画面是从内部奥菲的眼睛所看到的汽车前窗,巧妙的用负片的手法制造出玻璃的反光效果,让人觉得这不是普通的旅程,而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旅行。二是死神的助手第一次到奥菲家跟奥菲的妻子谈话,采用的是小角度俯拍的镜头,两个人都处于画面当中,通过构图让人产生受到控制的感觉。三是死神准备把奥菲的妻子带走,走进奥菲房间的镜子的时候,一束没有光源的高光照在死神的衣服上,黑色的衣服竟然反光成了耀眼的白色。


相关链接: Jean Cocteau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