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库布里克如是说

2006-11-20 10:42  来源:网易 作者:火雀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在三十多年前,库布里克导演非常认真的拍了一部叫《2001漫游太空》的电影。在那个时代,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库导也认为当21世纪来临时,人类会向太空找自己的殖民地。在当时开始显得越来越挤,资源开始越来越短缺的生存环境当下,几乎所有人都一至的认为,向外发展,才是出路;而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里,人类会做到这一点。这是当时一个普遍的对生存环境的预测。虽然明知‘移民太空’有幸成为其中一员的必须是精英中的精英,但是如每个人都能轻易地、毫不思索的找出自己的优点般,会自然而然的在心里给自己留有一席之地。加上当时人类登上月球不久,这股‘移民太空’的热情渗入了各方各面。有着太空做为自留地,在那个时候几乎每个人对未来都是充满着憧憬的。在这个热潮里,库导基于这个心理拍了的这部电影。

电影分为两个部分:一,人类的诞生。二,在太空发现启蒙人类的非自然物体及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过程。在电影的时间里,只有‘以前’及‘未来’。而略去的‘现在’则藏在这个由‘现在’出发架构而成的‘以前’及‘未来’空间里。库导在似是而非的影像里,往根子里的海涮了人类一把。

这部科幻电影最让人不解的一个地方就是开始非常写实的拍摄着一群猩猩在受到那块神秘石碑智慧启蒙的过程。但这一处也是整部电影里最妙的一个地方。对库导稍有理解的影迷便会知晓这个老头对交响乐是几近痴迷的那种,几乎每一部电影里他都会把古典音乐设计入剧情里,特别在《发条橙》里,他把音乐设计为人性恶的一面、无法消除的恶性存在。可以说,在音乐上库导有着别于其它导演的触觉。在这部电影里,他最别出心裁的一个设计,就是在那群猩猩或人猿之类的动物在接近那块启蒙智慧的石碑时,响起的那段音乐。这段音乐出自施特劳斯作曲与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同名的交响乐。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正是在这里,如库导把音乐归为潜意识里恶的表现那般,这段在名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乐章里最有力的过渡句,给放在电影里人类受启蒙的那刻时,他的用意已非常明显。在尼采的这部散文诗里,最有力也最震憾人心的一句就是:上帝已死。

在电影里的那一幕中,那群猩猩走向了象征启蒙的神秘石碑,在这个神秘石碑的作用下,猩猩们懂得了使用工具,懂得用已成为了‘手’的前肢握着工具向猎物或敌人发起攻击。库导在这个时候,在电影里奏起了名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最有力的一个乐句。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最有力的那句话则是‘上帝已死’般,库导也在用音乐说着同一句话。但他把这句话,推后,直至人类诞生的那一刻里。在这个音乐里,像征着智慧的人类在诞生那刻中,上帝已死。

自苏格拉底以来,每个有留下言论的哲人里,无论把上帝看作‘第一动力’、‘以太’或是以其它说法存着的事物,他们都会一致认为在这个宇宙空间里,‘上帝’是平衡且和谐的。而且也大部分人都认为,‘上帝’是一直都存在着的,像牛顿,则是把宇宙形成时的第一动力归为了‘上帝’。那么,至少上帝的形象该像《老子》里无为而治不干涉万物的‘天’那般公平公正吧。

且看电影里,导演把这句高奏着‘上帝已死’的歌曲,带到了某种动物学会掌握工具的时候里奏鸣着。当某一种在自然里并不强大的动物受到启蒙掌握了工具时,那么从此以后,在这个环境里则不会再存着‘平衡’及‘和谐’。从根本上来讲,无论最初时人类是以什么方式掌握了使用工具这一最初的智慧,当某一动物掌握了这种技能,对于其它所有本来同等的动物而言,就是莫大的不公平。所谓的‘平衡’及‘公正’在某一动物前肢握着工具挥舞时轰然而倒、灰飞烟灭。在那一该起,‘上帝’不再存在;已死在‘工具’之下。上帝早已死去,死在动物变成‘人类’的那一刻里。

在工具的驱使下,人类的发展对生存环境里一切的影响宛如雪崩效应般。不多时就发现,在这个可以生存的空间里,就只剩下人类自己了。几乎足迹所至,寸草不生,城市及公路,及无处不在的楼房。

那么,在这个时候,该如何选择了?这个生存环境是迟早要被自己搞垮的。那就上太空吧。库布里克在电影里省去了人类发展的段落,直接进入主题:在太空里生存的人类。时间定为2001年。在电影里,人类已在太空里建造了不少的太空站及太空基地,人类的飞船正向太空寻找着适合自己殖民的星球。于是,库导则在这一段太空寻找的过程中,以严密的科学依据及人类心理分析,把人类能否上太空寻得自己殖民地的可能性,做了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预测。

电影里某一太空基地的宇航员在月球上发现了四百万年前埋在月球表面下一个信息发射器。磁场之大令人咋舌。而在科学家及宇航员口中这个不知来历的‘信息发射器’在电影里则是那块在地球上启蒙了那群动物掌握工具成为人类的黑色石碑。当被宇航员发现时,它已在四百万年前被埋在月球上。无论某种动物掌握了工具成为人类最初时是受到哪一种因素的影响,导演则在电影里把这一因素归为一块非自然形成的黑色石碑。并在影响了人类了之后,被埋在地球的卫星月球上。当这个基地的宇航员发现了这个神秘石碑之后的做法之后,管理高层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封锁。完全锁封信息这个做法对应着在当时人人都在发着‘移民太空’梦,显得非常有意思。移民太空,只能是让地球的人们想想算了。在由科学家对石碑的研究之后,发现这台在月球上的‘信息发射器’正是对着木星。于是在十八个月后,一艘向着木星出发的飞船在地球上起飞。而电影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这艘飞往木星的飞船载着五名宇航员,三名在上飞船时已处于冷冻休眠状态,因为飞去木星的路程实在遥远,让宇航员在飞行过程中休眠是最好的方法。而其它两名宇航员在舱里也给他俩准备好了两个休眠所用的位子,看来在飞行一段时间之后也会在飞船里休眠,这种方式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减少食物的损耗,尽量把飞船带重做到最小。当所有人都睡觉了,那飞船该由谁来操控?这艘飞向木星的飞船,完全是由一部在电影里叫做HAL9000的计算机来全权操控。犹如电视台在采访这艘飞船成员时把这台计算机归为其中一名成员那般,这部计算机拥有着和人类无异的各种情感反应,和人类一样根据不同情况而发声说话、并带着自己的情绪。当电视台问它的功能如何时,很显然这部计算机的回答是非常自负的,它是一部从来没有出过错的计算机。当电视台问到宇航员是否会把这部在飞船里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当作一个‘人’时,两人都面露尴尬,在他俩的心里,无论这部计算机如何的‘人性’化,都只是一个由他们来使用的‘工具’而已,怎能把它当作一个人来看待。

但是这部出现在电影里控制着这艘飞船所有一切的计算机,当它与宇航员唠着家常,安抚着宇航员与地球上的家人通话后难平的情绪时,很难不把它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它只是没有一付人的躯壳罢了。在这个过程里,问题出现了。它检测到飞船上的一个信息收发器有点问题,叫宇航员出舱检查。但是宇航员检查之后发现,这个信息收发器并没有出现故障。信息收发器没有出现故障,那么,这就是这部出来没有出错的计算机出现故障了。两名宇航员发现这个问题之后,躲一处这部计算机收听不到的地方商量着这个问题。他俩知道这部计算机是非常的自负,它是不会接受自己犯下错误这个诘问的。那么,就只能把它给关机了。但这个谈话内容,却完全给计算机由他俩的口唇中解读出来,并且知晓了他俩正计划着要把自己给关机了。

当工具的智慧及能力已经超过了使用它的人时,它还是‘工具’么?在电影里,这部代号为HAL9000的完美计算机有着人类所有的一切情感,很显然,它验测飞船信息收发器的‘错误’也是人类应该出现的一个正常现象。如果这个错误是其中一个宇航员所发生的话,那是理所当然的一个小问题。但它不同,它在人们的眼里只是一部绝不能出现错误的计算机,虽然制造者给了它人类应有的所有情感。它仍是一部计算机。所以它犯了这个错误时,就已是一个不可靠的工具了,而决策者则要把它关掉。

人啊,总是喜欢照着自己的样子做出另一样物品,但却绝不会承认它是自己的同类。

当这部机计算机知道自己将要被关机时,犹如人类知道自己将要被杀时那般,起而反抗。杀至最后一名宇航员时最终让他把这部计算机给关了。在关机前它唱着自己以前学的第一首歌,哀求着制造自己的人类停手。但是关机后,这名孤独的宇航员没有计算机的帮忙最终达到不了目的地。这和艘飞船一起消失在了茫茫宇宙之中。

人类飞向太空移民外星球。这个在现实里正在实行着的愿望,有多少可以实现的可能性?人类不堪一击的身体接受不来长期在高速里的飞行及宇宙的各种射线,所以必须由一部智能的计算机来操控飞船的所有事务。那么,有谁可以放心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在各项上均超自己的另一个物种?就算它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像人本身的猜忌及善变,会忍受一个并非同类,却和自己有着一样情感的另一个物种?归根结底,因为人类自己在智慧上的局限性,当我们发现自己使用的工具已经超出了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时,这时,我们会如何来对待这个‘工具’?很肯定的一个答案就是,毁了它。就像电影里那部代号为HAL9000的计算机那般,当它检测飞船出现错误时,身在它控制范围里的人们马上惊惶失措,第一个反应就是:关了它。因为它不是同类,就算它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情感。

移民外星球,在这个逻辑里,对人类而言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会信任超过自己智慧的‘工具’,而脆弱无比的身体却无法架驶着飞船穿梭宇宙。于是,在以我们的‘现在’为起点里,对未来的选择中可以删去‘移民外星球’一项。

面对这个窘境,难免令人痛恨那个影响了某种动物掌握工具的因素,如果没有这个影响,那么这几百万年来,我们仍是在山林里、树丛里穿梭着,给老虎、狮子等猛兽追逐着,被它们吃了一批,而我们自己又生了一批。而我,或许正在某个枝头上晒着太阳,睡着懒觉,等着出去采果的母猴子回来……


后记:

今年是2006年。

以前觉得有点遥不可及的21世纪,现在已经过去六年了。在这个世纪里,在科幻小说及电影里出现过的场景,基本上都没有出现。期待了多久啊:地球大爆炸,空中城市,一起生活的机器人,到另一个星球生活等等。没有,通通没有。周围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房子,越来越多的车子,全部挤在一起,像示威那般。和几十年前无异。变化的,只有慢慢绝望的情绪。

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在几千年前是杞人忧天,在今天已成了一种潮流情绪。这种担忧心理继续演变,开始对一切开始怀疑,怀疑存在的意义,怀疑一切的真实性。想想啊,咱现在干的哪一样事情不是对地球这个独有的生存环境的破坏。但讽刺的是,咱谁都不能停下来,为了要吃饭啊。这个不平衡的恶性循环宛如雪球那般,越滚越大;身为雪球一份子的任何一个人,没可能有谁能让它停下来。抱成一团的人类,就像个滚下山峰的雪球般,结局只能是四分五裂的在山崖下爆成粉碎。在这个比喻里,没有谁能独善其身,毕竟每个人都要活着,活着就要干活,干活就是在破坏生存环境。该怪呢?

呵呵,这完全是夫子自道、声嘶力竭地在说着自己的感受,但又有谁会认真看我这些自己觉得有些声嘶力竭的字儿?说给自己听吧。一直来,科幻小说或电影在其出现的时间里,或多或少的代表着大众对未来的想像及期望。就算完全是作者或导演自己未来的想象,当引起看者共鸣时,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未来出现的东西。在被现实海涮了几次后,现在对未来几乎是不抱什么梦想了。而且在近十年的书及电影,对人类未来的描述总不能绕开末日,想象力都发挥在人类有着各种死法上。无论电影或书如何来编排,在未来里,人类好像都只能是死路一条。就没有一个给个好结局的。想想在上世纪末那场把所有人都忽悠得做足反应的千年虫,末世审判云云。这真是一场对全人类的嘲讽。然后,在这个世纪里,都静下来了。不敢再闹笑话似的,全都静下来了。那么,现在对未来,还有着什么选择性的科幻想像?

严谨的科幻作品有意思的地方正是在于:以现在为起点,选择一个可发展的可能性持续建构下去,而形成作品里未来时空可能出现的一切事物。而这种以现在‘选择’为起点的科幻作品,往往对未来的影响力是不可估摸的。大多这种科幻作品其架构的思维方式则如培根所说的思维规律般按着事物的规律进行思维架构,客观且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但不能否认的一点就是,这些科幻作品在起点时进行的‘选择’,基本上都是顺从当时大众的普遍心理而‘选择’。

那么,哪些科幻作品才能符合上述要求?

相关链接: 牛顿 马上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