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卧虎》回忆香港黑帮片的前世今生

2006-10-23 7:47  来源:现象论坛 作者:沙漠鱼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任何一个所谓的高雅艺术电影影评人,如果他说自己没喜欢过香港电影,那他纯粹是放屁。他在八九十年代也是看所谓的艺术电影?到哪看去?他爹要么是洋人,要么是电影学院的干部。正如一个与我龄的所谓的高雅音乐人说自己没喜欢过刘德华和张学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盗版和互联网出现之前,香港文化很大程度上滋润着内地青年饥渴的精神需求。那时候每个街边的录象厅都放着香港电影,2块钱一张票。现在这样的录象厅在中小城市还有,不过价格变成了5块钱一晚上,20块钱一个包厢,它的消费群体主要变成了民工兄弟。

香港电影以其宽松的审查机制和数量在那片弹丸之地上奋勇前进。没有哪个地区的电影比香港电影的剪辑更流畅,几乎让你觉察不到镜头经过了剪辑,也没有哪个地区的电影比香港电影更贴近人们的生活,香港的每条街道几乎都上过银幕。还有就是港片中蕴涵着的人性和有地域特色的人际关系,还有丰富而优美的动作。香港的动作电影是当代世界动作电影的娘,这么说应该不过分吧。看着洋人打中国拳确实有些别扭,他们少了一种东方人动作的神韵。

黑帮电影作为香港电影的一种独特的类型电影曾经感动过无数内地青少年。从早期的《英雄本色》,《纵横四海》,《上海滩十三太保》,还有古惑仔系列,到近年的《无间道》,《江湖》,《黑社会》,《买凶拍人》,《阿嫂》等等,香港黑帮电影经历了这样大致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代表人物有吴宇森,黄泰来,尔冬升,张同祖,韦家辉等等。这个时期的黑帮电影有打劫,纵火,杀害更黑色元素,这些外在的黑帮元素使得那时候的演员霸气十足,举首之前都充满了老大的神韵。在外在黑帮元素外,人物在帮派内部和帮派之间的争斗是主要的矛盾根源。在矛盾的产生和调解(或者终结)的过程中,人物之间所产生的误会和侠义在这个阶段的黑帮电影的主要内在精神。第二个阶段导演的代表人物大体有刘伟强,杜琪峰等,演员的选择也向着前卫时尚的方向发展。青春帅气的郑伊健,陈小春取代了眉宇间流露着忧郁的周润发,刘德华。这个时期的黑帮电影人物有着漫画般的外表和言行,虽然保持了前辈老大的侠义,但显然这已经不再是电影要表达的重点。影片紧张的节奏和悬念,更加真实血腥的场面(武器由枪变成了刀)极大了满足了新生代影迷的胃口。第三个阶段是由《无间道》系列电影的出现为标志。此时的香港电影根本没力量和国际电影相抗衡,欧洲文艺电影和美国商业电影的冲击使得港片寂寞了许多。《无间道》则在编剧和人物关系上做了一个惊天的突破,甚至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香港电影,使得香港电影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一个整体的提高。

王光利导演的《卧虎》算是对《无间道》的一次不太成功的模仿。虽然导演在电影中也对自己做了调侃,“梁朝伟”,“刘德华”这两个名字都曾经在电影中出现。知道王光利是通过那部著名的纪录片《我毕业了》,然后是《横竖横》。电影的监制王晶找内地非商业片的导演拍摄这样一部影片显然不是偶然的。《卧虎》中有一个卖点是所谓的千人大卧底,然后用及其内敛的讲述方式慢慢的展开故事。暴力在电影中变成了绝对次要的附属,唯一一个真正展现暴力的是吴镇宇杀张智霖,这个场景运用了交错剪辑,杀戮行为本身几乎被忽略,却可以更有力的表现出内心的极度压抑。从《无间道》开始,我们已经看不到太多的暴力,呈现给我们的是各种黑白力量的互相制约和瓦解,黑帮与黑帮,黑帮与警察,警察与警察之间互相形成了一种极其复杂的新的社会格局。虽然香港电影有对真实生活浪漫化(暂不提陈果),但是这种对暴力,权力,政治,欲望的刻画还是相当真实的。或许真正面对各个职业的人们生存处境有些尴尬,那么电影通过自己独特的故事结构,人物关系解析了时代洪流中各行各业的人的精神危机。导演为影片中曾志伟扮演的的黑帮头目设置了一段小恋爱,这么做或许可以使得影片更加丰满,但最后那个女人也是警察,这个情节的设置虽然看似巧妙,却让我觉得是为了填补编剧的空洞而故意做的投机。

其实黑帮确实真正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社会。当然真正的黑帮也许没有电影中的黑帮那样充满了浪漫色彩。但是黑帮电影建构的一个既远离秩序社会又靠近秩序社会的黑色世界,这个勾心斗角,险象丛生的世界同人人妥协却又充满征服之心的所谓白道没多大区别。

影片资料
监制:王晶
导演:王光利/麦子善
主演:曾志伟 / 陈小春 / 郑伊健 / 吴镇宇 / 张智霖
上映年度: 2006
语言:粤语 / 普通话
制片国家/地区:香港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