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学者和电影

2006-10-19 8:31  来源:现象论坛 作者:沙漠鱼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我认为,不说在国内外,真正象样的只是极少数,所以我说大学毕业生有95%的废物,硕士毕业生有97%,博士毕业生有98%,99%的废物。
——LIU XIAOBO

今天我在看一本湖南美术出版社的《新中国电影史》,书中对建国初期的电影分析的很透彻,例如对《武训传》公映之后毛的错误决定的反思和对《地雷战》中意识形态一面倒的批判都很到位。在国内同类书中算的上精品。但是当说到90年代末的电影时,作者忽略了很多不该忽略的电影。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忽略。我坚信这些忽略的电影两位作者都看过。也许50年后的学者会把遗漏的内容补上,但是那个时候这些不健全的书早已经造成了几代人的集体缺钙。这些书都是可以被用来做教材的,当然,我说它可以做教材并不是因为它有着不一般的质量,而是它是体制内的书,中国的学术远没有脱离体制。

这几天是我们国家的人研究生考试报名的日子。前几天我和要考某学院电影专业的小老乡聊天,聊完了《党同讨异》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后,我问她,你觉得贾樟柯的片子怎么样。她的回答让我瞬间崩溃。“贾樟柯是谁?”在那个学校罗列的所有书目中的确没有任何一本书介绍贾樟柯。其实前辈学者写的《新中国电影史》中的文革和文革之前残酷现实环境和目前他们建构的知识环境基本是一样的,同样是对现实采取回避的态度。所以这些书注定是平庸的,注定是跟不上所谓的时代的步伐的。而利用着这些书的所谓的学院派都极力的维护着自己“学术”的权威和正统,而对这种权威之外的意见,采取的态度甚至不是批判,而是封锁。在这种的学术气氛下熏陶的学生很难从自己老师的权威中逃离,于是形成了对学术腐烂的循环贴金。

在我的心目中,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尤其是上海的电影。之后政治对电影(或任何一种意识载体)的禁锢严重的使得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脱节,这种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在扭曲的继续。前些日子《颐和园》的被禁又给中国的电影史狠狠的画上了一笔。也许不久的将来,某个学者会在所谓的正规书刊上对这一事实进行说明。我们的临国,韩国,已经取消了电影的审查制度,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本国电影的措施,我们都可以看见韩国电影业的崛起,不管是豪华的高成本电影还是一些边缘题材的片子,都显现出高水平的内涵和艺术造诣,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其实审查是一种严重的政治自卑心理,这种自卑源于体制的高层,而它的影响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普通大众的思维方式,造成思维单一化。例如在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电影制作者把我方战士描绘成西部片中的英雄一样的人物(除了性,我们的战士不好女色,他们可能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要么集体阳痿),他们在铁道上展现着英雄的行动。战争的惨烈和人性的拷问被完全忽略了,带给观众的是我方战士的集体英勇和对组织的绝对服从,这种意识被披上了浪漫主义的外衣,其实本质还是对集权的讴歌和宣传。说到现在的中国电影不进电影院了,很多学者都从经济学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例如DVD的普及,票价的提高,其实有个原因最不容忽视也最重要。中国主流电影太操蛋了。

在2004年的香港电影《蝴蝶》中,导演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那场事件的一些场面夹杂在电影中,于是又有一群学者出来说这是故意打着不同政见的招牌投帝国主义的机,满足其政治窥私欲。我们的确是个善于遗忘的民族,似乎只有在日本前首相参拜神社的时候才知道叫几声。电影导演适当的(或者说巧妙的)把一些所谓的禁忌题材穿插在电影中,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禁忌的举动。还要说香港,有个叫做《凤凰大视野》的节目,他们做了《中国远征军》和关于文革的《滚滚红尘》等节目,我觉得任何一个稍微有些历史责任感的国人看了都会觉得震撼。而我们的电视,呵呵,又说长江呢,而此时的长江已经失去了所谓威严,顺从的像个喝了蒙汗药的闺女,此举是不是又要证明这是在谁的领导下的人民的改造自然的力量?

总之,在一个异常不自由的语境下,顺从始终都会是合情合理的,而任何叛逆都是会收到制约。但是,正是这种有血性的叛逆真正推动了历史和学术的发展,而不是极力的维护和巩固自己的教条。吕新雨,张献民,戴锦华等老师都是很有血性的。我想不管做电影还是做学问都不该丧失血性,也可以说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才是所谓的理想分析。几年前我刚开始接触纪录片的时候,感觉理论饥渴。但是当我找到了几十斤与纪录片有关的书进行翻阅时,满眼都是解说词,全是误导。而且有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专门喜欢拿着自己国家的例子来说事。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有纪录片吗?我很怀疑。被这些人引用过无数次的《望长城》是部纪录片?视野真的太窄了。例如《影视纪录片创作》,《纪录片创作论纲》,《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等等等等,这些书对于一个辨别能力不强的初学者来说无异于毒药。真正使我开窍的书是《纪录中国》,《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等书籍,还有那几部纪录片。如《流浪北京》,《》,《英与白》,《好死不如赖活着》等。还有一些也很棒的纪录片方面的书籍和影象,如《被遗忘的影象》,《独立纪录》,《世界纪录片史》等,还有吴文光的一些书,还有一套有周传基老师参与的介绍世界各国纪录片的DVD。真正对人有用的书籍绝对不是帮助读者建立一个繁琐又坚固的知识结构,变成一个知识携带者,而是能直接影响读者的行动,让读者切身的去探索,拿起摄影机,拍下第一格画面。

其实现在的影像环境远远没有正常,更谈不上自由。历次政治运动的压榨和肃清似乎已经使得人们习惯了用同样的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并把这种思维传承下去,以尊师重教的名义,或者以国家的名义。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丧失了获取自由的激情,在前辈划定的圈子里知足的赞美着,歌颂着,无聊着。我们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子的世界?也许这是个游戏和后现代的中国,但是未来不会原谅任何一个试图扼杀叛逆者的举动。对这样一个多变的世界,几乎没多少人对它进行真正的探索。在这个深夜写完这些文字,竟没体会到任何完工后的喜悦,充满了沮丧!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