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小黄狗的窝》小狗可有来世

2006-10-17 9:39  来源:网易 作者:火雀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这部电影很容易就可以把观众带入电影所表现的生活里。蒙古草原里、游牧人一家的生活细节表现得细腻如杨德昌镜头下的生活细节,委婉动人。如《一一》里那个少年所说:好电影就是可以让你再经历一次不同的生活。嗯,就是这样。估计这个蒙古的女导演受了杨德昌或多或少的影响,把一个具特色的生活氛围表现得真实细腻的同时,加入一些导演自己所悟的道理进去,这种让人无法反驳却又感觉古怪的道理,俨然一个国外女版的杨德昌式说教。无疑,说教已成杨导电影里的一个亮点,而《小黄狗的窝》这部电影在细节无懈可击的同时,插入的说教也倒不会使人嫌烦。

在黄昏背光的山腰上,父亲与小女儿正在埋葬着一条死去的狗。女儿问父亲为什么要给狗尾巴压上石块;父亲回答道,尾巴压着石块它就有机会转世为扎着马尾的人。扎马尾的人。电影就从这父女俩的对话开始。小姑娘从城市放假回到牧场上的蒙古包, 和弟弟妹妹玩耍时用牛粪干叠着楼房,向他俩介绍城市里房子有厕所,有自来水,三个小家伙都一脸憧憬地想象着城里的房子,打算以后要怎样去居住这个地方。在小姑娘给妈妈叫去拾粪干时,在山洞里发现了这条叫点点的牧羊犬,并把它带回了家。但是父亲却要求她把这条来历不明的狗放回去。于是由这条给以前游牧人抛弃的狗,引出了游牧人现在面对的生存问题。

草原上的狼群仍旧,兀鹰依旧。这片仍是望不到边的草原,已开始容不下游牧人。拉着蒙古包四处为家的游牧人,宛如电影里的这一家人那般,对这种生活已开始慢慢失去了信心。蹲在蒙古包前抽着烟的父亲向母亲提到,待这冬过后,他要进城去打份杂工,生活至少会比现在好过一些。在城里扎着马尾的游牧人,就像走入山洞里与狼同居的牧羊犬那般,不知是谁抛弃了谁。在这个时候里,城市把草原一点点的榨干,城市里有着游牧人;狼群日夜待着羊群,狼群里有着牧羊犬。当小姑娘在山洞里带回这条牧羊犬时,父亲敌视的态度可以理解,昨晚他的羊给狼咬死了一只,谁知道这只牧羊犬有无参与呢?电影从头至尾完全就是绕着这条牧羊犬的去留问题来展开表现。狗的去留也暗含着这一家人在草原上的去留问题。虽然在电影结尾时父亲找回了小儿子,带回了这条牧羊犬并认同了它,一家人拖着蒙古包走入草原深处。牧羊犬留住了,父亲也没有进了城。毕竟牧羊犬就是游牧人的生命啊。但是答案在电影开始时已揭晓,父女俩在埋葬着死去的牧羊犬。在背光的山腰上看不出这俩人的面容,他们正正经经的埋葬着牧羊犬,并许愿它来世做个扎马尾的游牧人。在这一幕里,游牧人自己在埋葬着自己的生命。

十分喜欢这部电影在生活细节上的表现,特别是在两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在蒙古包里的一举一动及母亲对这三个小孩子的照料,由心里透出的温馨。当小姑娘踏鞍上马去牧羊时,令人惊奇草原上的人这么小已可以安稳的骑着马四处飞奔。而电影里类似杨德昌式的说教正是体现在母亲及草原上老婆婆对小姑娘比喻式的教导上,当母亲劝小姑娘把牧羊犬放回它原来居住的山洞时,她让小姑娘咬自己的掌心,若是咬着了,就让狗在家里养着;小姑娘咬极也咬不着,母亲笑着说,在面前的东西你都咬不着,何必要那么多呢。这种话小姑娘自然是听不进去,这是导演说给观众听的。在草原上这三个野性难驯的孩子无论如何闹,父亲与母亲都没有大声说过一句话,耐心无比的教导,理解孩子的每一个举动与幻想。在四平八稳的摄影里,这一家子和谐得令人神往。

但仍是如电影所示,草原与游牧人、牧羊犬与游牧人之间就算不存在谁抛弃谁,他们之间的关系仍是不可避免在地淡化;宛如那条牧羊犬般,最终仍会死去。
相关链接: 一一 杨德昌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