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三峡好人》冲奥如何?
2006-9-12 11:49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曾家新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贾樟柯获最佳影片金狮奖,刘杰获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两大竞赛单元的头名都被中国内地电影人夺得。这距离上次张艺谋凭《一个都不能少 》在威尼斯摘取金狮奖已经7年了,不能不说这是近年中国电影人在海外打得最漂亮的一仗。贾樟柯契合影节审美观贾樟柯的成功绝非偶然。一个只拍摄过5部长片的导演,居然三次入围威尼斯竞赛单元(《站台 》《世界 》和《三峡好人 》),并最终获得大奖,这在海内外电影史上都是相当少见的。《三峡好人 》与贾樟柯旧作的一贯风格是统一的,这种不懈坚持是他最终获奖的重要原因。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世界始终是他最关心的,《站台 》的悲伤追忆,《世界 》的无奈漂浮和《三峡好人 》的积极争取,算是贾樟柯个人精神之旅的三部曲。小偷、保安、民工、矿工、无业游民以及被拐卖妇女,贾樟柯镜头中这些最底层人物的命运一直揪人心肺。敏感的贾樟柯从“三峡”变迁当中嗅到并搜寻出了那条时代、城市及个人的关系线,用他的话说:“我只是把这条线进行了梳理和展现。”对绝望、另类情感的读解,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对特殊人群的热衷,正是威尼斯电影节特有的审美体系,贾樟柯三次入围,充分证明他本人的创作风格正是这个圈子所推崇和认可的。“变迁中的三峡”这种题材也暗合了欧洲电影节的需要。贾樟柯在片内片外,可谓摸透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游戏规则。所以,与其说《三峡好人 》夺得金狮奖,不如说是贾樟柯本人的风格擒获了威尼斯评委的心。另外,刘杰执导的《马背上的法庭 》关注中国司法改革的问题,从小人物出发,题材与角度标新立异,同样符合威尼斯的审美范畴,获奖也在情理之中。类型化电影普遍受冷遇杜琪峰《放逐 》和蔡明亮《黑眼圈 》两部类型电影的失败,也并非偶然,甚至冯小刚《夜宴 》在威尼斯受到的冷遇也是必然的。事实上,三位导演遭遇了类型电影的一次集体失败。杜琪峰是近年香港电影界与国际三大电影节接触最多的导演,他的《黑社会 》《放逐 》《柔道龙虎榜 》等都进入过戛纳或威尼斯的竞赛或展映单元。其作品冷峻沉稳,主题往往是宿命游戏,但题材总不离帮会与派别之争,其类型只能定义在黑帮片范畴,顶多是有想法的商业电影。至于蔡明亮,仿佛就是为电影节而生的机器。现在从他身上已很难找到当年拍《爱情万岁 》的影子,而今蔡明亮的影片晦涩矫情,充满无病呻吟的气息,这在去年的《天边一朵云 》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今年的《黑眼圈 》还属于蔡明亮的“实验电影类型”,依然是极其吝啬的对白、缺席的剧情和大量静止的画面。这部关注外籍劳工的电影创作初衷诚意十足,但导演习惯于摒弃剧情的个人特点,却很难让观众和评委接受。是“孤芳自赏”还是“矫揉造作”,有时很难分清两者的界限。威尼斯电影节对类型电影的不感冒,也让冯小刚赶上了。虽然《夜宴 》不是参赛参展,只为了打开欧洲市场,但显然欧洲媒体对中国导演营造的宫闱之争、视觉盛宴并不感兴趣。正如国外媒体报道的,他们喜欢纯正的中国特色的东西,而不是包装版的《哈姆雷特 》。对冯小刚这位国内优秀的商业片导演来说,定位和转型这个问题像“生存还是死亡”一样困扰着他。从国际电影节的风向标可以看出,坚持自己的风格就是不错的选择。与贾樟柯一样,冯小刚也只能在奖项与票房之间选择其一,两者兼得实在太难。让《三峡 》冲奥较明智为《三峡好人 》欢欣鼓舞之余,笔者联想到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选送问题。虽然《满城尽带黄金甲 》尚未公映,但从剧情和造型看,无疑又是一部旨在夺取高票房的商业片。虽然奥斯卡与威尼斯的评选口味不同,但从《无极 》失利奥斯卡的前车之鉴来看,奥斯卡对中国的商业大片也不太感兴趣,何况目前中国内地的商业片还承担不了太多责任。《黄金甲 》《夜宴 》去“冲奥”,如同《加勒比海盗 》《加菲猫 》《X战警 》去竞争奥斯卡最佳影片一样滑稽。高票房不等于艺术水准,否则奥斯卡奖早就不够用了。还好,今年内地有《三峡好人 》,不能指望它挣多少票房,但绝对能指望该片继续获奖。让《三峡好人 》冲奥,比选送《黄金甲 》《夜宴 》更为明智。可惜这只是个人不能实现的良好愿望。历届斩获金狮的华人导演1989年侯孝贤《悲情城市 》1992年张艺谋《秋菊打官司 》1994年蔡明亮《爱情万岁 》1999年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 》2005年李安《断背山 》2006年贾樟柯《三峡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