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关于实现“导演梦”的若干要领

2006-8-28 19:58  来源:新影响论坛 作者: CATS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现代人大多急功近利,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种“作风”同样存在于艺术领域中。


对在做“导演梦”的许多人来说,来自外界的诱惑实在很多————我们经常听说某某比如蹲了一会马桶就构思出了一个绝好的剧本,一周内拍摄完毕,然后一夜之间就功成名就之类,那么你觉得自己也应该追求同样的好灵感和好运气...不过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因为如果这种可忽略的“外界因素”都可以从根本上动摇一个创作者的话,其他因素就都不需要讨论了。
至于“内在因素”...即使创作者们并没有追求“一夜暴富”的意图,其实也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十年磨一剑”。

艺术创作不是短跑,它是马拉松,只有极少数的人拥有在整场赛事中都不停地燃烧自己的创作欲望的体力和精力。我很诧异许多人真的会相信自编自导拍电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银幕上的任何一样事物不管它看起来是否简单之极,都需要创作者为之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还不包括犯错误以及研究实验所花费的精力,体力和资源。一个合格的剧本,从构思到最终定稿都需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因为这不是填字游戏,而是一项需要设计背景,刻画人物,构建故事的庞大工程;创造性劳动的付出程度和这部电影片长二十分钟或者长一百二十分钟也没有什么联系(设计一张椅子并不比设计一座摩天大厦来得轻松),仅有的区别只是使用的素材和最终结果的形式不同而已。即使你确实已经完成了一个优秀的剧本,你的作品离“电影”这一事物仍然距离相当远,后面的任何一道工序都不比写一个好剧本要轻松,而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让你前功尽弃————不到最后冲过终点的那一刻,你之前的所有努力都是无效和无意义的。任何艺术创作都是马拉松比赛,而电影是艺术作品的同时它还必须是一件商品,电影的这一特殊属性使任何试图创造和架驭它的人都面临着一项残酷的军事行动。

当然,人们都知道即使是再完美的军事行动也不能保证最后就一定能够打胜仗。这一常识也同样适用于电影创作。

真的决定要拍电影了吗?

一个电影创造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天才。

能力,比如写作能力,编排故事的能力,控制节奏的能力等等都可以靠学习得来,但讲故事的天才却是无法从学习中得到的,真正创作的过程也根本无法理性分析,它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和魔术。它跟任何其他人无关,也无法和其他任何人分享。

“我有天赋吗?”这是任何试图创作电影的人需要坦诚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如果回答是“没有”或者“不怎么有”或者“也许有”,那么你不是天才,你的“作品”是一定要失败的。

拥有了天赋之后,一个电影创作者需要的是一种“傻根”精神。

“傻”就是前瞻,淡忘现实中确实客观存在的诸多顾忌,忠实于自己的艺术理念和价值观,用被理想激发出的无限的勇气和毅力,傻傻地往前冲。
聪明的人都会在还没提笔之前就开始高瞻远瞩:“剧本写完了又能如何呢?真正电影拍摄的资金从哪里来呢?”
“傻根”们就会:“先把不需要资金的剧本写好!然后再想别的。”

结果通常会是聪明的人真的看到了资金的希望再仓惶地敷衍出一个先天不足的剧本,然后开始高瞻远瞩下一个问题:“拍摄完了又拿到哪里去发行呢?”;而“傻根”们即使永远都得不到资金,他也会这样告诉自己:“我已经准备好了!就算我永远无法正式开始拍摄,我也已经学会了怎样写一个合格的剧本。”
通常人们把善于安慰自己的人称为“傻”,不过人们也经常相信“傻人有傻福”。以以上的案例来说:同等条件下,一个经过反复推敲的剧本显然比一个先天不足的剧本更容易引得资金。同等效应也适用于电影创作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比如一个闻所未闻的故事,一种前所未有的拍摄手法,或者一种惊世骇俗的意识形态。

对一个电影创作者来说,勇气是极其重要的:敢于面对嘲笑,拒绝,失败和困难的勇气。

“根”就是立在根上,一步一个脚印,把或许是直觉或者灵感促生的事物化为知识,脚踏实地地学习“电影编导”这一门手艺。如果一个人希望成为一名作曲家,那么他会去音乐学院学习理论和参加实践,专攻作曲这一课程,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自发的创造力中,再鼓起勇气去大胆创作。而不是“我已经听过许多交响乐作品...我也会弹钢琴...我想我这个周日就可以作出一首交响曲来...然后度假的时机就到了..."

一个没有掌握手艺的人或许可以抓住从头脑中蹦出来的一个念头,但他将永远无法回答这样一些问题:这真的是个好主意吗?还是彻头彻尾的垃圾?我真的应该把它付之于现实吗?如果真的是垃圾那怎么办...”。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价值非凡的灵感,但最终的结果和质量却完全取决于电影创作者对“电影手艺”的掌握程度,也只有“手艺”能够真正引导创作者去修正其中的不足而不是任凭一时冲动的奇思怪想摆布。任何电影创作者都必须孜孜不倦地苦练自己的手艺以达到直觉,思想和知识的和谐。
许多著名的电影导演也并不一定对电影的每一项细节都很在行,这是事实,但这不是拒绝学习技术的借口,因为这样一来导演极有可能会被电影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出现的任何小问题牵着鼻子走。要把“天才”锻造成电影,只有天才没有手艺就会象只有燃料的引擎————烧得很旺却无所作为,而且无法持续,安全,稳定地继续燃烧。

尽管这已经是一个足以让许多人望而生畏的方向,但是天才们,还是从学习写一个合格的剧本开始学习“电影”这门手艺吧,从构筑背景开始试图写一个合格的剧本吧,尽管这些背景最后根本不会出现在电影成品里,但它是必须的,是成就一部电影需要扎下的第一“根”。

拥有了天赋,技术和勇气,艺术家们需要面对的最后一个重大问题是:应该拍什么电影?

人们普遍缺乏“持之以恒”的天赋,这一“持之以恒”的定义包括体力,精力的范畴,也包括作者本身的意识形态的稳固程度。

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折衷主义”造成了仅有的一群外在条件可以做到“持之以恒”人中的绝大多数的意识形态飘摇不定————他们往往会因为“大多数人觉得这一题材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去涉足其间,或者是“某位知识渊博的朋友觉得这一题材会受到评论界的关注”而去写它...许多创作者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类型,更不知道自己作品的观念到底是什么,自然也不相信自己的作品的意义。而以上这两点联姻起来的结果就是“用散文快速地取代本应言简意赅的剧本”,“用虚伪的哗众取宠取代本应充盈的作者的信念”,他将从一起跑就奔向一个没有意义的终点,不管最终能不能真的到达。
没有任何伟大的电影创作者是折衷主义者,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使自己的作品严格聚焦于一个观念,一个主题上。电影是艺术家的思想和激情的体现,他首先必须相信自己的作品,以及自己作品中的所有意义。
艺术创造是无法撒谎的,一个人的作品会反映出创作者真正的深层的自我,哪怕是经过竭力的掩饰,观众也只需花一秒钟就能嗅出其中的虚伪。

最后,谨引用美国著名电影人罗伯特.麦基的一句话,送给所有看完这篇短文后仍然不愿意放弃电影梦的天才们:


...除了个别罕见的特例之外,“天才被埋没”只是一种神话。

当然,你也可以不相信这句话。


相关链接: 任凭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