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超码的我》:打倒麦当劳

2006-8-21 13:24  来源:北大中文论坛 作者:天行健不息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走在大街上,饿了,怎么办?
  小吃铺?脏!餐馆?慢!饭店?贵!
  还是吃快餐吧!既卫生又省时间还不太贵!
  这已经是许多大城市人的惯性思维。可有几个人想过,这些汉堡和汽水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健康?
  纪录片《超码的我》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摩根决定连吃一个月的麦当劳食品,而且是一天三顿都吃,不吃任何其它事物。在看这个片子之前,也许很少有人会把这种行为视作一种挑战,甚至会有人羡慕他可以天天吃汉堡。摩根却以他的健康为代价,证明:规律性地长期地吃快餐食品,绝对是一种慢性自杀。
  摩根这场试验的过程是非常严谨的,结果也是令人恐怖的。在开始自己的麦当劳月之前,他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结果都很正常——他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在连续吃麦当劳的过程中,摩根完全按照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运动、少走路——生活,而且定期做体检。伴随着身体的不适,他的体检结果一次比一次差,脂肪肝、高血压、高血糖、胰岛素分泌紊乱等疾病纷纷找上门来。摩根的医生不断劝诫他停止这种会让他“完蛋”的试验。摩根最终坚持了三十天,最后的体检结果说明他已经处在了肝硬化的边缘,而且他的体重也增加了24.5磅!一个月24.5磅!
  除了用身体直接证明麦当劳/快餐食品的毒性,摩根更重要的贡献是全面分析并解读了几乎所有与麦当劳/快餐食品相关的社会现象。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会去吃麦当劳?
  主要原因是麦当劳每年在全球投入了巨额的广告费,没人能躲过它的宣传。在摩根的小试验中,小孩子不认识华盛顿,不认识耶稣,却认识麦当劳小丑;大人说不全效忠美国的誓言,却能随口完整地说出麦当劳的广告词。在“广告就是真理”、“传媒就是先知”的时代,麦当劳成为我们饮食的主要选项甚至首要选项就不足为怪了。其次,麦当劳在食物中添加让人上瘾的成分,主要是类鸦片的食品添加剂和可卡因。摩根吃麦当劳的过程和吸毒的过程很相似:第一天和第二天的麦当劳餐让摩根十分痛苦,他甚至在第二天呕吐过一次,可一过第三天,摩根就觉得麦当劳食物的味道“确实不错”了。最后,对美国人(即将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而言,麦当劳有他们儿时的记忆。他们和父母在这里过生日,和同学在这里聚餐,这里有他们温馨的过去。成人后,他们当然会经常来这里,就像回自己儿时的家一样。
  为什么长期吃麦当劳会变胖?
  对连卡路里是什么都不清楚的美国人而言,食物是否含有过多的热量并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在售餐员“超大的好吗”的温馨提问/提示下,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超大的套餐:超大的汉堡、超大的可乐、超大的薯条……尽管这些食物所含的热量远远超过他们身体所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超大”餐培养出了遍布美国的胖子、遍布医院的糖尿病患者和遍布墓地的英年早逝者。
  麦当劳文化最大的恶果是什么?
  麦当劳饮食的流行和暴利,直接导致美国学校餐饮的“麦当劳化”。在美国大部分学校的食堂,学生们吃着大量的快餐食品:薯条、鸡块、汉堡,到处都是苏打汽水的售贩机。学校为了盈利根本不顾学生健康,学生也沉溺于快餐食品当中,愈陷愈深。
  ……
  最后说说纪录片本身。
  纪录片也是需要悬念的,沉闷的说教纪录片已经无法吸引观众。试想,如果《超码的我》全篇都是对麦当劳的血泪控诉,会有几个人看得下去?毕竟,大多数人听多了对快餐食品的批评。
  《超码的我》有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悬念的主线:摩根的麦当劳月试验。摩根能撑过这一个月吗?他的身体会垮吗?而且,摩根还通过强调试验中各次体检的坏结果来不断加强观众的悬念。最终,观众带着对摩根健康的担忧看完整部电影,包括穿插在主线中间、原本会很枯燥的对麦当劳相关社会现象的调查。
  好的内容再加上好的形式,就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纪录片。

  一个月的麦当劳生活,还是让摩根“中毒”了:他放弃了自己的素食主义生活,开始吃肉……
  《超码的我》在圣丹斯电影节公映六周后,麦当劳取消了“超大”饮食,推出“自助!成人开心餐”并宣布此决定和这部影片无关……
  摩根在室温环境下放置的炸薯条,经过十周仍然没有变质的迹象……
  多久会变质?您自己试试吧。
  呵呵……
相关链接:   天天   4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