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马背上的法庭》刘杰访谈

2006-8-17 23:13  来源:www.fanhall.com 作者:高山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1、处女作被威尼斯选中,有何感想?
影片入围威尼斯这件事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惊喜。因为之前做这个影片的时候,最初的想法非常地单纯,只是想拍个片子。其实一个电影拍出来之后就具有了它自己的一个生命。至于这个影片别人会怎么看、怎么理解,谁会喜欢,谁会不喜欢,是有它自己的一个归宿。     


2、有的电影人单纯地追求在国外拿奖,有的电影人追求大投资、大制作,大事炒作。对于中国电影的现状你怎么看?
关于一些中国电影追求国外获奖炒作的这些事,我觉得都是我们跟港台学来的垃圾和糟粕。我真的已经麻木了,不记得从哪一天开始,我们的文艺圈变成了娱乐圈,我们的文化新闻变成了八卦新闻。我认为现在这个样子,罪魁祸首是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媒体。
每个人对电影的态度和认识不一样,所以你会选择做不一样的电影,所以就有人会选择炒作或者不炒作。我是觉得像田壮壮导演那样,坚持和执着于电影本身的导演,是应该得到充分尊重的。电影是不欺骗人的,不管如何宣传这个影片,如何炒作,导演想干什么,观众自有一个判断。电影是多元化的,所以也不应该强求中国电影大家都一致地去注重什么,在老百姓和评委之间造成一种对立。像“你拍电影到底是给谁看的”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
只要你的电影能拍得下去,你就有生存的道理。我觉得也没什么道理去批评大片,大片有它生存的基础,因为有观众买单嘛。我觉得不要去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说大片是浮夸的,是空洞的,没意义的。然后又说有些片子去了电影节,是拍给外国评委看的。好像我们永远是在批评。其实我觉得中国电影现在更需要鼓励,因为中国电影现在实在是很艰难。
我觉得现在中国电影有这么多的形式是好的事情。只要它存在就有它生存的价值。比如说荷兰、意大利,它们已经没有电影工业了,但每年国家出资拍摄几部影片。为什么呢?这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它不能灭亡。
现在能看到中国电影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也挺好。就算中国电影工业不复存在的时候,中国电影也不会灭亡。现在大家太浮躁和急功近利了,整个的舆论又都是在乱炒,现在认认真真做电影的人真是越来越少。大家都沉不下心来。我觉得整个中国电影都在迷失。
我觉得中国电影需要像张艺谋导演这样拍大片的人,也需要像田壮壮导演这样执着的人,也需要像《疯狂的石头》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电影,我觉得这些都是好的。还是希望大家多些支持,少些攻击。


 3、《马背上的法庭》它本身就来自于真实的故事? 
对,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2003年年底看到了关于这个的新闻报道。我看到的是一个图片报道,都是流动法庭在村里审案子的场景,看起来非常有生活。都是一些称不上案子的案子,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琐碎的小事。但这恰恰又是生活最基本的常态。照片上的法官跟我们惯常所认识的法官形象是有巨大落差的。我们所想象的法官形象都是穿着法袍,在法庭上正襟危坐的。看到报道后,发现还有法官用一匹马驮着国徽,用这样的方式去办案,真的感觉很震撼。后来产生了一个想法,想去看一看,去了好几次。
我们在宁蒗采访了很多人,听他们讲本地各种各样的案子,后来选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当地执法是非常困难的。在拍摄的时候,剧组里当地的马倌给我们抱怨,他的马由于路途颠簸受到了惊吓,让我们赔他3000块钱。后来法院的人怎么给他做工作都做不通,法院的人说自己给他200块钱赔偿。马倌不答应,后来一直跟我们耗到半夜,最后是法院的院长把乡长找来,乡长把村长找来,村长又把他们本家的大哥找来,才把他给摆平了。从这个事也能看出基层法官工作有多难做。



4、《马背上的法庭》启用很多非专业演员,出于什么考虑?
我认为只有最高级的演员才能不露痕迹地复制一段生活,因为我不可能请上百个最高级的演员来演这部戏,所以我只能到生活中去挑。片中所用的当地村里的群众演员都不会演戏,在拍摄过程中,不要告诉他们去演戏,只告诉他们是什么样的故事,生活当中应该是什么反应,拿出来就行。这种所产生出来的真实感是演员演不出来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对李保田老师从表演来讲是极大的挑战。因为专业演员最怕跟能抡得开的演员对戏,因为演戏的痕迹一下会暴露无疑,会给人很大的反差。群众演员的表演让我很高兴,因为他们演的特别好。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这个片子的制作不允许让我去找更多的好的职业演员。


 5、当时电影学院刚毕业后,都干了些什么? 
毕业之后,我因为是外地生源,进不了北京的电影厂。当时的体制就是国家拍电影,你进不了这个体制就不能拍电影。我觉得中国电影的主力气氛在北京,就不愿意离开北京,很郁闷地呆了一年。后来王小帅也觉得我们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我们住在中央美院油画系老师刘晓东的集体宿舍里。后来看到克波拉拍摄的一个拍画家的短片。我们说这个我们可以干啊。于是就跟晓东说,可以拍一个关于你的十五分钟的短片。刘晓东当时春风得意啊,在我们看来,他的画作是以天价被人收走,我感觉他在画布前面画几笔就是美金。我们跟刘小东说就拍三天的时间,刘晓东说三天啊?耽误我画画了。后来终于说服了他,结果这一拍就是半年。刘晓东说真是上了贼船了。另外,我们把这个想法说给周围朋友的时候,他们都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们还是应该争取到制片厂想法去上片,这种自己想拍个电影的想法完全是疯了。但我们依然很坚定地认为是可以拍的。我的老师是当时电影局总工程师,刘磊先生,帮了我们很大的忙。引荐我们去保定胶片厂,得到一些他们不用的过期胶片。原来是想拍十五分钟,最后剪完发现是八十五分钟,变成一个长篇了,这就是后来的《冬春的日子》。如果以开拍时间来说的话,彻头彻尾地没有厂标的独立电影,我们是第一部。


6、谈谈这部片子的剪辑?
这个片子我有幸请到了我觉得华人中最顶级的剪辑师廖庆松导演来帮忙,他是候孝贤导演30多年的合作伙伴,候孝贤导演的每部片子都是他剪辑的。因为我们在拍摄《十七岁单车》和《二弟》的时候有过合作。我粗剪完《马背上的法庭》之后,正好廖导来北京,我拿给廖导看,廖导兴奋地说,我来帮你剪。所以我觉得我挺幸运的。因为我和廖导以前只是工作关系,一点都不熟。后来他看完这个片子后,有一天我们在亚运村一个酒吧里喝酒,他特别有兴致地聊起我来了,说我是什么样的人,碰到什么样的事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说了好多,后来给我说得毛骨悚然。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你的电影告诉我的。其实真的电影是不骗人的。后来我都有点怕看自己的电影,尤其是怕和别人一起看,我总是觉得别人在银幕上看到的就是赤裸裸的我。其实电影就是导演本人。


7、你对媒体“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改变主旋律形象,入围威尼斯”的报道怎么看?
我觉得《马背上的法庭》只是一部电影,我也不知道它能改变什么。这个电影是我真心诚意地把我在云南真实的感受截取了一部分,把它记录下来,放在观众面前,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没有强制性地让大家接受某种观念,每个人都会从这个影片读到不一样的东西。有的人认为它是主旋律,有的人认为它改变了主旋律,有的人认为它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有的人认为它是一个社会现实题材的电影。


8、以前是摄影师,现在是导演和独立制片人,身兼数职有何感受?
这部片子独立制片是被逼无奈的,初次拍片子的导演很难被人信任,会对你有很多约束和要求。当时自己不想拍一个命题作文,不想受各种约束和要求,只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真诚地拍一部电影,所以是不得已走到了独立制片这条路上。很累。


9、下一步想拍什么样的电影?
我一直比较关注普通人物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现在在社会体制改革进程之中,司法体制的改革比较引人注意,我比较关注这个。如果我能把这个变革中的一些事情记录下来,对社会进步也是有益的。我下面计划拍公、检、法三部曲。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