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我们都爱肥彭

2006-8-17 19:35  来源:第一电影 作者:赵猪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香港电影走入了一个漫长的“冰河期”。电影产量日渐减少,电影素质普遍降低,大批名家、前辈纷纷失手,新人却毫无出头机会。在这样一个阶段之中,却有这样一位青年导演,坚持着一年拍摄一部电影,并逐步走进了创作的稳定阶段。这个被誉为香港电影“新一代的开山怪”的人物就是彭浩翔。
    同时,彭浩翔的出现也代表着香港电影界十分罕见的“作者”电影的诞生。在此之前,虽然不少香港导演也都亲自参与电影剧本的创作,但是除了王家卫,很少有人能做到一意孤行、只忠于自己地去拍摄电影。当然,王家卫的过于“坚持”,也很让电影公司老板们头疼,让他开戏几乎是等于把整个公司的命运都押在命运的赌桌上。而象彭浩翔这样的完全控制剧本走向,却又能保证剧本具备全面完整的娱乐成分的导演,这还是第一位。
    其实,彭浩翔的第一部电影长片《买凶拍人》也遭遇了十分尴尬的局面。这部小成本投资的癫狂黑色喜剧由于缺乏大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在2001年的香港电影市场遭遇惨败,但却因为其完全迥异于其他恶俗喜剧电影的癫狂气质,以及贴近香港现实生活的草根氛围获得了广大影迷与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从此之后,彭浩翔逐步走入了香港一线导演的行列,并保持着稳定的创作速度,并于2003年拍摄出第二部作品《大丈夫》,更一举获得当年度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奖。这里必须说到一个小插曲,在当时上台领奖的时候,彭浩翔戴着墨镜,似乎是想要向著名的“墨镜导演”王家卫致敬,却在走上台的途中,被搞怪的主持人黄子华一把摘下了他的墨镜。这个小插曲虽然无伤大雅,但是在三年之后,彭却凭着另一部十分具有王氏气质的《伊纱贝拉》获得柏林银熊奖,不知道这是否存在着什么必然或者是偶然的联系吗?

一、 结构与细节纠缠不休的死斗
    彭浩翔电影,或者说彭浩翔电影剧本最大的特色,其实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题先行。比如《买凶拍人》里借癫狂的杀手失业这一现象来暗讽香港脆弱的经济人文环境;又比如《大丈夫》里用警匪电影的模式包装夫妻之间的斗智斗力;甚至是《AV》一片中,青少年们借拍摄AV电影来达到自己龌龊不已的亲近AV女优的现象。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事件在彭的镜头前都显示出了令人唏嘘不已的亲切感。
    彭是属于香港的,他的根属于香港这个繁华迷离的大都会,而他又是属于世界的,他往往会用最世界化的电影语言讲诉最香港的故事。这是全香港导演都无法比拟的一点。
    但是彭也有一个致命伤,他能充分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荒诞性,因此他的电影总有着许多真实而又充满讽喻性的细节,但是这些过多的细节往往会将他的电影结构冲击得七零八落。
    《买凶拍人》是彭浩翔的处女作,也是到目前为止,最具有彭氏特色的代表作。在这部电影中,众多来自现实生活,来自电影圈的夸张细节几乎是毫无章法地堆砌在一起,尤其是在电影的后半段,因为细节已经不够丰富,而观众普遍也都接受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刺激后,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导演用一个大逆转的方式,硬将电影拉入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结局之中。这也使得电影结构混乱之极,只是在这部电影里,这种杂乱无章的结构却又显得那么合拍,十分矛盾。
    《大丈夫》的结构要好很多,尤其是在电影结尾那个故作正经、沉稳的结尾,一刹那将电影的层次提升了上去。只是那些过分夸张的表现形式给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而且在这里为了结构的完整,把细节过于片面地划分到了不同的篇章中,缺少了那种纠缠一生的矛盾性。
    至于到了《公主复仇记》则更是一次重大的失误。大概彭导演也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自己在结构把握上的问题,因此他来了一个180度的急转弯,他开始迫切地想要向大家展示自己娴熟的结构把握能力。于是他将整个电影计划得几乎是天衣无缝,一切都只为了展示出那个欧亨利式的结尾。可惜,机关算尽,最后的结尾完全没起到应有的效果。整部电影徒有结构,细节支离破碎,完全不能很好地融合一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彭还是显示出了他对于电影结构的完美掌控能力。
    至于《AV》,或者彭希望能更进一步地把握好结构和细节的冲突了。但是这部电影实在受审查与意识形态的限制太多,处处都欲语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显得过分心虚气短了,假如不是一直与他合作的张达明、葛民辉、詹瑞文这“贱客三人组”的鼎力支持,本片真是难逃厄运了。
    其实这也是有渊源的,香港著名的编剧大师——韦家辉就是最漠视电影结构的人,他的信条就是为了故事出奇,宁可牺牲结构。而出身于电视台编剧的彭浩翔一定也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因此他的影片总是在结构与细节之间左右徘徊,难以决断。只是也正因为有这样矛盾的气质,才形成了彭氏电影不可复制的鲜明特色。毕竟,一部好玩好看,但未必经得起推敲的电影至少还是比一部四平八稳,却毫无特色的死板如电影学院教材的电影要好上很多吧?

二、 继承却又是超越的香港本土新文化领军人物
    无论是《大丈夫》里的杜老志歌厅,还是新兴的网吧陪伺服务,这些带有鲜明香港特色的事物出现在彭浩翔的电影里都带着一种特殊的气质。一种只属于彭浩翔,只属于香港本土文化的特殊气质。
    其实彭浩翔的电影绝对不是没有缺陷的,比如在题材上的局限性,他擅长的还是比较小巧、机变的小品故事。也正是这种机锋百出的小故事展现出了他的严谨。他受香港岛屿文化的影响,始终难以有很磅礴大气的叙述,这难免是个缺陷,但是也总好过那些大而无当的所谓传统电影人。
    从表面上看,彭浩翔是反香港电影文化的。比如他指桑骂槐地在《买凶拍人》一片中把香港电影的很多弊端都尖锐地指斥了出来。比如不注重前期筹备工作,不注重后期剪辑工作,不注重剧本等等等等。但是别忘了阿全最后还是靠着香港电影最经典的“补拍”一招,才将他们的“影片”完成了。
    香港电影本来就是这样,它是完全迥异于其他任何一国电影工业的,说得难听点,还是稍微有点电影小作坊的感觉,但是也正是这种灵活机动的制作方式,才保证了香港电影在黄金时代层出不穷的灵感。相信彭浩翔也一定从其中吸取了很多的营养。
    而且,仔细研究彭浩翔的从业经历,你会很诧异地发现一点,这样一个言必称马丁•斯科赛斯的导演居然是从香港本土一步步干上来的。他写过小说,做过电视台编剧,自己凑资拍摄过小电影,给别人的电影写过剧本。香港的新导演大多其实并非自学校里一步登天直接坐上导演椅的,他们大多还是从片场一步步地走上来的,所以这就决定了他们熟悉电影的整个运作方式,了解电影的真正实质。尤其是在香港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里,他们也明白,所有的电影都是必须在电影院接受观众、票房这些很现实东西考验的。因此他们绝对不会纸上谈兵。
    彭浩翔就象是一个在香港电影知识宝库里浸淫了多年的高手,融会贯通了香港电影通俗而不流俗的精髓,同时再加上多年对于世界电影的学习,最终练成了这样一个“邪”派高手。
    假如我们说彭浩翔就将是香港电影的下一位大师,未免有些言之过早,但是起码放眼如今的中港台两岸三地,真正能将商业元素与艺术品位结合得如此完美的,恐怕也只有彭氏一人而已。

    我更喜欢彭浩翔最新的《伊纱贝拉》,虽然这部为他获得了银熊奖的电影完全颠覆在我们心目中的彭氏电影的概念。甚至,从整个电影界来考虑,作为一个这么有前途的商业电影导演,却去拍摄一部为了拿奖项的电影,实在欠妥。但是单纯从电影本身来看,我相信,这一定会让人满意的,毕竟他不是王家卫,他不会故弄玄虚地欺骗我们的感情。并且,对于一个年轻导演来说,不要过早地被定型,也未尝不是件好事。毕竟,在彭浩翔身上,承载了太多我们对于香港电影复兴的希望吧。

网友评论...

(尚无网友评论)

我来说两句...

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