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刘德华的造星计划
“那种感觉就是被爸妈安排去相亲,进去一看里面坐的是全智贤。”刘德华这样描述他第一次看到他投资的《
屡败屡战
出生于1961年的刘德华在他20岁的时候加入了香港无线电视的艺员培训班。到了1990年的电影《
近十几年,香港电影行业持续下滑。每年仅剩下60多部左右的作品。票房收入也从十多亿港元,跌到4亿港元上下,即使加上外语片,只不过8亿港元。因此,“亚洲新星导”计划被比作“冰河世纪中的一丛绿草”。香港从来不乏热门的影视歌三栖明星,但既具备这些优势,又肯卖力提携后辈的,环顾全港也只有刘德华能够做到。
长期以来,刘德华一直在用高频率接拍电影换来的片酬从事电影投资,但经营成绩却并不如他的艺德那样足以成为演艺圈的楷模。天幕电影公司制作的多是主流题材之外的文艺电影。除去公司的创业之作《
后来,刘德华将剩余胶片支持陈果拍摄《
与麦绍棠的官司期间,刘德华在接受电台节目访问时,曾经心灰意冷地表示“的确对影迷和我是有打击,总之短期内,我也不会做老板开戏了,我也不会在电影中参与意见,否则就会涉及官司,所以我专心做演员”。尽管此处有限制条件,可是理想主义的刘德华根本无法停下脚步。2004年他又参与投资艺术电影《
刘德华的韧性,或多或少地源于他投资电影业时的心态。“我其实没有想过投资电影可以赚大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可能对自己很有信心,觉得一部戏亏少许不要紧,只要出来的效果好就行了。”刘德华说,“后来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眼光以及方向不大正确,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亚洲新星导”计划中,刘德华汲取了此前的经验。为了给予新导演最大的发挥空间,投资方不会对影片的选材、演员等方面进行任何干涉。但是,“映艺娱乐”有一个要求,就是所有他们投资拍摄的影片都是剧情片,不能让观众感觉太沉闷。《
前浪拉后浪
“电影业不景气,就不做电影了吗?就是因为电影业不景气,我知道很多幕后工作人员没工开,也有很多新导演,他们没有任何机会。既然我有能力,便来试一下为大家提供一个开工就业的机会,也给一些新导演一个发挥的机会。否则可能两年、三年后,这些导演便会消失,再有才华但因为无投资,无人找他们开戏,结果要转行。”刘德华将自己比作一块“踏板”,愿意用自己累积下来的资源在行业低迷的时候逆流托起一批有实力的新人。
凭借一人的力量挽救整个电影市场,这听起来像是漫画电影中不切实际的情节。但这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由好莱坞著名男影星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