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之歌》:命运的挽歌
2006-8-15 11:05 来源:网易 作者:幽窗冷雨 感谢
fanhallfilm 的投递
我不得不承认,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情感很容易受其感染,变得忧伤而满怀慨叹。对于世界的观照,对于生命的思考,基氏都有其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也许应该说,他只是发掘出我们内心里被忽略或者不敢面对的那份脆弱。正如基氏自己所表示的,他只是为别人而拍电影,寻找观众的共鸣,发现被遗弃的感动。《机遇之歌 》无疑就是此类,一次意外,三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或许正应了我们中国的一句老话,“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个比喻也并不完全恰当,在基氏眼里,我们兴许都只是命运股掌间的玩物,毫无输赢可言。
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其《十戒 》、《两生花 》和《蓝 》、《白 》、《红 》三色而被人广为推崇,不过早在这部拍摄于1982年的《机遇之歌 》里面,就完全可以看得出他的哲学观点和人生态度。主人公维托克是一位医学院的实习医生,春期的他充满了对未来的茫然。一次赶火车的过程中,导演给了他安排了三种不同的命运,一是维托克一阵狂奔,最终赶上火车,在车上邂逅了一个老党员,在老党员的影响之下,他加入了执政党,并最终进入国会。二是维托克无法追上回车,并且因为殴打警察而被拘留30天,监狱中认识了反对党成员,加入了反对行列。三是维托克也没赶上火车,但却遇见了大学的恋人,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结婚生子。
一次赶火车的经历,竟可以对人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有时我不禁感叹,人是多么脆弱的一种生物,什么远大理想,宏伟目标,在社会里都不值一提,或者正是社会环境,影响着我们目标的设定,当我们在沾沾自喜于自己高瞻远瞩的时候,结果也无非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个不同的结局,三种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角色,完全来自于那个混乱的社会,说到底,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基氏在片中也带出对于所处社会政治环境的怀疑和信仰的迷茫,老党员在一次演讲中的讲话,“每一代,都需要一道光,都需要知道,他们的信仰。希望这个世界可以有更好的秩序。这个需要,比马克思更老,但也比马克思更早,就像一剂药,在生命开始的时候,它带来快乐,因为这道光看起来很近,伸手可及;在生命的终结,它又带来苦涩;因为这道光离我们而去,我坚持这种信仰了40年,经历了很多之后,我会看地更远。我不会鼓励你们去追求它,但请相信我,生命如果没有这种希望和苦涩,那才是可怜的!”这正成了以后基氏电影的主题。
其中有一个镜头值得细细玩味,当维托克在火车上想帮助一个政治犯逃走时,他却拒绝了,自甘被扣押,或者正如老党员所说的,许多情况下,人们都拒绝逃走,心安理得的接受莫须有的罪名,承认不属于自己的罪行,说到底,这或许就是他们所乐于接受的命运。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之大,在此可见一斑。
影片中导演用一种平等悲悯的眼光注视着主人公三种不同的结局。基氏对于性的描述,一直都毫无隐讳,但却很难让人产生邪念,那是一种平常人的生活状态,如衣食住行般不可或缺,而就是这些平凡的生活,却缓缓地带出里面深刻的隐喻。正如《红色情深 》中的老法官对以前审判过的犯人的评价,“假如我是他们,我也会抢劫、盗窃、杀人……”,一切的不同,无非只是不站在他们的位置上而已。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人生,彼时彼刻,我们都无法选择。有罪吗?也许有。只是对别人和传统道德而言。而对于单纯的个体,却都是无法逃脱的宿命,可叹可怜。维托克正是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影响当中,走不一条不同的路,官方混迹也好,地下反对派也罢,或者做不问政事的医生又如何?说到底,机遇不同而已。或许只要他在路上跑快一点,或者追不上火车时,没有那么冲动的去殴打警察,又或者没有遇上热恋的女友,那迟到的5秒,又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我们不得而知。
影片维托克三种结局都是悲剧,第一种他最终被出卖利用,并且降职,第二种他不容于正反两派,第三种却葬身在出差的飞机之上。这里面除了表达出基氏对当时波兰社会环境的悲观和忧叹之外,也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悲剧与死亡竟是离我们这么接近。假如一切可以重来又能如何呢?悲剧能因此而避免么?
《机遇之歌 》绝非机遇的赞歌,而是命运的挽歌,在无常面前,生命显得脆弱无力,如残花零落般飘荡。舒缓的弦乐,空灵的笛音,殒落的飞机,留下来的,尽是迷茫……
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其《
一次赶火车的经历,竟可以对人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有时我不禁感叹,人是多么脆弱的一种生物,什么远大理想,宏伟目标,在社会里都不值一提,或者正是社会环境,影响着我们目标的设定,当我们在沾沾自喜于自己高瞻远瞩的时候,结果也无非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个不同的结局,三种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角色,完全来自于那个混乱的社会,说到底,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基氏在片中也带出对于所处社会政治环境的怀疑和信仰的迷茫,老党员在一次演讲中的讲话,“每一代,都需要一道光,都需要知道,他们的信仰。希望这个世界可以有更好的秩序。这个需要,比马克思更老,但也比马克思更早,就像一剂药,在生命开始的时候,它带来快乐,因为这道光看起来很近,伸手可及;在生命的终结,它又带来苦涩;因为这道光离我们而去,我坚持这种信仰了40年,经历了很多之后,我会看地更远。我不会鼓励你们去追求它,但请相信我,生命如果没有这种希望和苦涩,那才是可怜的!”这正成了以后基氏电影的主题。
其中有一个镜头值得细细玩味,当维托克在火车上想帮助一个政治犯逃走时,他却拒绝了,自甘被扣押,或者正如老党员所说的,许多情况下,人们都拒绝逃走,心安理得的接受莫须有的罪名,承认不属于自己的罪行,说到底,这或许就是他们所乐于接受的命运。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之大,在此可见一斑。
影片中导演用一种平等悲悯的眼光注视着主人公三种不同的结局。基氏对于性的描述,一直都毫无隐讳,但却很难让人产生邪念,那是一种平常人的生活状态,如衣食住行般不可或缺,而就是这些平凡的生活,却缓缓地带出里面深刻的隐喻。正如《
影片维托克三种结局都是悲剧,第一种他最终被出卖利用,并且降职,第二种他不容于正反两派,第三种却葬身在出差的飞机之上。这里面除了表达出基氏对当时波兰社会环境的悲观和忧叹之外,也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悲剧与死亡竟是离我们这么接近。假如一切可以重来又能如何呢?悲剧能因此而避免么?
《